APP下载

宏观视角下濒海山岳宫观园林选址与“仙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以胶东半岛为例

2021-09-18

中国园林 2021年8期
关键词:山脉仙境半岛

尹 航

张 超

赵 鸣

胶东半岛位于山东省东端,低山丘陵广布,其山岳宫观园林选址与“仙境”环境关系紧密,环境的“仙境”特征又与半岛海洋气象、气候密切相关。胶东半岛为道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1]60-64,研究当地“仙境”特征与宫观园林分布,对发掘传统宫观园林选址的环境因子具有借鉴作用。

目前,宫观园林“选址”的相关研究多从山水环境的空间特征视角出发[2-19],对宫观环境进行分类,或再进行案例探析。部分研究探讨了宫观选址的“仙境”原则,指出宫观园林多寻求近似道家古籍记载的昆仑、仙山、壶天等仙境的环境为基址[3-8,17-20],亦有学者论述了寺观园林利用人体感官表现“意境”的手法[21-22],但以量化分析的方式论述宫观选址与“仙境”关系的研究较少。从研究范围与对象来看,多以单处山脉[14-17]、风景名胜区[19]或行政区划内的宫观群[5-13]或单处宫观[23-24]为对象,且以南方地区居多,少见宏观视角下以地貌区划为范围的研究,亦少见针对濒海山岳宫观园林的研究。而地貌区划内的各个山脉具有自然景观上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以此为研究范围更有利于通过对比而更准确地发掘宫观园林选址的倾向性。胶东半岛地区的宫观园林研究集中于青岛崂山[25-26]、烟台蓬莱[27-28],区域内山岳宫观园林的整体性研究则几近空白。而胶东半岛群山具有相似的自然条件与历史文脉,具有做整体研究的必要性[29]。综上,本研究对进一步发掘宫观园林与“仙境”的关系、丰富宏观视角下宫观园林的选址理论、弥补胶东半岛宫观园林整体分布规律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鲁东丘陵区下的5个三级地貌区(崂山中低山丘陵区、昆嵛山低山丘陵区、大泽山低山丘陵区、艾山牙山低山丘陵区、朱雀山招虎山低山丘陵区)的基础上,取海拔100m以上的山区作为研究范围。通过对范围内27座山脉的243处宫观园林(包括留存、修复、存遗址的宫观)的田野调查及气象资料的收集,分析“仙境”的要素构成,探讨宫观园林选址与“仙境”因子的关系。根据重要性将宫观分为重要、一般宫观,前者为道家史籍、名山志中记载的宫观,后者为地方志中记载的宫观。

1 半岛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

胶东半岛位于胶莱河──大沽河以东,总面积约30 000km2,其北临渤海,东、南临黄海,北、东、南三面山岳遍布(图1)。半岛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温差较小,湿度较大,降水较多。半岛地处太平洋西岸的多雾中心,受海洋的影响,多发平流雾、云海、海市蜃楼[29]。区内山脉属鲁东丘陵区,为低山丘陵地貌。山体岩石含量高,在地壳运动与剥蚀作用下,形成众多滚石堆架、沟谷、洞窟[30],为理想的修道环境。

图1 胶东半岛区位及宫观园林分布图

半岛历来道家思想十分活跃。自秦汉时期的方仙道、太平道,至金元时期的全真道,再至明清时期的龙门派,均活跃于此,修建了大量宫观园林,与周围山水环境一道共同形成诸多“海上仙山”,如崂山、昆嵛山、蓬莱丹崖山、九顶铁槎山等[1]1-2。

2 “仙境”因子解析

2.1 宫观园林与“仙境”

营建宫观,贵在仙人莅临。《汉书·郊祀志》载:“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史记·始皇本纪》载:“始皇曰:‘吾慕真人’……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

“仙境”为仙人的居处,寻“仙境”营建宫观自古为道家主流。《三辅黄图》中载,汉武帝曾在近畿寻地建造集仙宫、存仙殿、望仙台、存神殿等宫观[31]。东汉末年以后,“得道成仙”逐渐成为修道宗旨,道人认为身处“仙境”更易得道,故宫观园林选址倾向于近似“仙境”之地,以助修道之人“得道有为”。

2.2 半岛“仙境”的环境要素

“仙境”自庄子之时已有记述。《庄子·逍遥游》载:“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文中涉及“仙境”的环境要素有“山”“露”“云”“海”。

一人一山谓之“仙”,“山”为“仙境”的环境基底。道家思想认为,理想的山体环境空间须具备4个特征,即较高的主峰、环状围合的山体、良好的谷口朝向、谷口有低矮山峰相对[32]。首先,高峰多为山体正脉,同等条件下宫观优先选址于高峰附近[33]。其次,宫观环境须有山体围护,遮蔽刚烈之风,因此宫观基址周围如有环状的山体围合则为上佳,《雪心赋》所描述的“重重包裹红莲瓣,穴在花心”即此类格局。再者,根据避开《内经》“九宫八风”中刚风、折风的原则,围合山体的谷口朝向以东南、南、西南向为佳。最后,如谷口之外有低矮山峰相对为景则更佳。元代王蒙的《丹山瀛海图》,南宋赵伯驹的《仙山楼阁图》与明代文伯仁的《方壶图》均描绘了此类理想环境与宫观的密切关联。

古代山水画可直观说明“仙境”的环境特征。汉武帝时期,派遣“望气”官去东海寻找仙药、仙岛之“气”[34-35]。“白色”多用于描绘仙境与仙人[36],道家山水画、仙人画中,“云雾”多指代“仙气”,用于陪衬仙岛、洞天、仙宫建筑,“腾云驾雾”也喻示得道成仙。“白云”亦象征至高的精神世界。如《仙山楼阁图》(南宋)中天宫下布满散逸的白雾,宫顶卷云飘动。再如《仙宫图》(宋)、《遇仙图》(宋)、《云峰林谷图》(明)等道家山水画也表现出云雾与宫观的紧密关系。半岛“海雾(平流雾)”“云海”气象发生时,雾气在低空水平飘动,颇有“腾云驾雾”之视感。

此外,山水画的“留白”处,常令人联想到“海”外世界。半岛道家修行的“向海性”源自齐地的自然崇拜和方士时代对海外仙药、仙岛的追求。《列子》《史记》所载“海上三仙山”,历来就为道家人士追寻。《十洲记》载:“蓬丘,蓬莱山是也。对东海之东北岸,周回五千里。”古代“东海、北海”均指齐地的大海,“三仙山”传说的产生早于战国中晚期,当时齐北大海中,可为人朦胧所知的“海上仙山”,极可能为今胶东半岛蓬莱以北的长岛、庙岛群岛[37]。半岛海中岛屿多集中分布,在海雾、低云的遮挡下,颇有“海上仙山”之视感。修道之人对“海上仙山”的探求欲,使“海、岛”成为“仙境”的要素和宫观园林环境的背景。宫观多选址于近海山脉,即使稍偏内陆,也要寻找方便观海之地。如昆嵛山神清宫,丘处机《神清观十六绝诗》碑载:“全道庵(今神清宫)北,东西横冈曰长松岭,岭之东角曰望海台……台之下一大石曰葆真岩,岩之西南有石曰升仙台。”半岛此类“观海”与“仙台”节点相近者诸多,可见“海”常与“得道成仙”相联系。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异事》载:“登州(今胶东半岛蓬莱)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海市”即为海市蜃楼,分为上蜃、下蜃和侧蜃,其成像会因空气层密度差的不稳定性而出现抖动或模糊的现象,这在呈倒立像的“下蜃”中表现尤为明显。山水画所绘“海上仙山”多为形状怪异的山体,这与海市蜃楼倒立、不稳定、抖动的形象甚为相似。故“海上三仙山”很可能为古人观海市的结果,使海市成为半岛“仙境”的要素之一。巧合的是,半岛“海市”多发海域,多为海岛密集处,即崂山东部、玉皇顶南部、铁槎山南部、成山头南部、仙姑顶东部、芝罘山北部、蓬莱丹崖山北部。

综上所述,“海、山、云、雾(露)、岛(海市)”常为道家典籍与画作中“仙境”的要素。寺观园林常借自然之景,利用借景、障景、虚景、季相、匾联等手法,使其突破时空的界限,从而在五根之感官下,将有限的场所烘托出无限的意境[21]。而上述“仙境”要素,为宫观园林通过这些营造手法烘托“仙境”提供了背景,使宫观的建造与其紧密相关。

3 宫观园林选址与“仙境”因子

3.1 “海”与宫观园林分布

将陆地与海岸线的距离分为0~10、10~20、20~30、30~40及40km以上6类,统计各区间的宫观数量(表1)。可知,离海岸线的距离与宫观数量呈较严格的负相关。距海岸线20km以内的宫观有189处,占宫观总数的77.8%。其中重要宫观117处,占重要宫观总数的81.8%。而距离海岸线30km以上的宫观有15处,仅占宫观总数的6.2%。用GIS分析半岛对海洋的可视域(图2),可知理论上大部分宫观园林所在地或附近山峰均可观海(忽略空气状况、障碍物遮挡,仅分析地形)①。

表1 与海岸线不同距离的宫观数量统计表

图2 宫观距离海岸线的分布范围和胶东半岛的海洋可视域图

3.2 “山”与宫观园林分布

根据第2节的论述,宫观理想的山体环境空间有4个特征,即较高的主峰(取半岛27座山脉海拔的中位数401.5m)、环状围合的山体、良好的谷口朝向、谷口有低矮山峰相对。将该4项作为要素指标,取相等的权重,对27座山脉进行山形等级分类(4项指标均有的山脉等级为4,均无的等级为0),并统计各等级山脉宫观的平均数量(表2)。由于本研究是在宏观视角下进行,根据山体规模,“环状山体”的围合面积小于10km见方的不计入分析范围。各等级内部,山脉按最高峰海拔由高至低进行排列。

表2 山脉山形等级分类与宫观数量统计表

可知,无论中低山或丘陵,宫观数量与山脉最高峰海拔有正向相关性,重要宫观也多分布于“高峰”附近。如海拔最高的中低山脉──崂山、昆嵛山,和海拔最高的丘陵山脉──仙姑顶-正棋山脉,均是各自类别中宫观数量最多的山脉。但宫观数量并非与“高峰”呈现严格的正相关,其仍与山脉是否具有“环状围合的山体”“良好的谷口朝向”“低矮的谷口对景山”有关。宫观数量与山脉山形等级的相关性更加显著。

3.3 “岛”与宫观园林分布

将半岛沿海面积大于1hm2的海岛及海市多发海域进行标记,与宫观园林分布图叠加(图3)。以海岛与海市集中地带(以下简称“岛市集中地”)的中心岛屿为圆心,分别建立四重缓冲区,并统计各区间宫观数量(表3)。可知,宫观数量与缓冲距离的相关性不显著,呈近似正态分布。但根据田野调查,10处“岛市集中地”附近,均有半岛史上核心宫观(群)分布,如崂山太清宫、丹崖山蓬莱阁、昆嵛山神清宫、铁槎山云光洞、大基山道士谷、罗山南山道院、成山日主祠、芝罘山阳主祠、仙姑顶仙姑庙等。

表3 与中心岛屿不同距离的宫观数量统计表

图3 胶东半岛海市、海岛与宫观园林分布图

3.4 “雾”与宫观园林分布

根据1971─2000年的气象资料[38],对半岛各地的海雾发生频率进行统计。将气象观测点所在区县域以年均雾天数分为4类,即年均雾天15d以下、15~30、30~45及45d以上。将其与宫观园林分布图叠加(图4),并统计各区域宫观数量(表4)。可知,有202处宫观位于年均雾天15d以上的地区,占宫观总数的83.8%。位于年均雾天30d以上地区的宫观有119处,占总数的49.0%,其中重要宫观有81处。故宫观园林选址对“雾”具有倾向性,且重要宫观对多雾天区域的倾向性更强。

表4 雾天与宫观数量统计表

图4 地区年平均雾天与山岳宫观园林分布的关系图

3.5 “云”与宫观园林分布

与“雾”相比,“云”具有相对固定的形态和稳定性,常位于固定高度。要达到“乘云气,御飞龙,游乎四海”的效果,须云层具有较高的覆盖度,以形成“云海”。海拔是否高于“凝结高度”②决定了山脉是否可观“云海”。由于半岛7月云量最多,故以7月的“凝结高度”及缓冲区分析宫观园林的分布。根据《山东省志·气象志》对半岛的气候区划及气温、相对湿度的记载,计算可得各地的露点温度、凝结高度(表5)。提取海拔高于凝结高度的区域,并以1、2、3、4km建立4级缓冲区(图5),对各区间内的宫观数量进行统计(表6)。

图5 海拔高于凝结高度的山脉与宫观分布图

表5 胶东半岛7月气温、相对湿度、凝结高度一览表

表6 凝结高度缓冲区宫观数量统计表

可知,“凝结高度”范围内有重要宫观29处,占该范围内宫观总数的76.3%。1km缓冲范围内,重要宫观共计82处,占该范围内宫观总数的79.6%,占重要宫观总数的57.3%。4km缓冲范围内重要宫观共计125处,占该范围内宫观总数的69.1%,占重要宫观总数的87.4%。故宫观园林选址对云层具有倾向性,且重要宫观倾向性显著,一般宫观不显著。

4 各“仙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4.1 各“仙境”因子相关系数计算

因宫观数量与单个“仙境”因子并非严格线性相关,故选择Spearman相关指数,借助SPSS作相关性分析。选取最高峰海拔、山形等级、距海岸线距离、距中心岛屿距离、年均雾天数、凝结高度缓冲距离6项连续变化的变量作为“仙境”指标,根据相关系数ρ计算公式(di=Xi-Yi,1≤i≤N,Xi与Yi分别为各指标和宫观数量的秩次):

得宫观数量与各“仙境”因子的相关系数ρ与显著程度P值(表7)。

4.2 “仙境”因子相关性探讨

分析表7可得如下5点结论。1)结合重要、一般宫观数据分析,宫观选址与“海”的相关性最强,体现了濒海山岳宫观的“海洋性”特征。2)“山”为“仙境”的环境基底,是必要条件;虽然宫观数量与最高峰海拔具有一定相关性,但并不是海拔越高宫观数量越多,山体须要具备宫观理想环境的4个特征才能聚集大量的宫观。3)倾向海洋“平流雾”为宫观园林选址的又一重要特征。4)半岛“平流雾”冲淡了宫观选址对“云”的倾向;但重要、一般宫观对“云”的相关性差距明显,说明重要宫观对“云”依然具有倾向性,比如“云海”视感最佳的2处山脉──崂山、昆嵛山,均是半岛最核心宫观──全真道祖庭的所在地,是半岛仙山群体的两大核心。5)“岛市集中地”十分稀少,故多数宫观园林必然无法与其形成显著关联;但根据田野调查,10处“岛市集中地”附近,均有史上核心宫观(群)分布,说明“岛市集中地”常为少数核心宫观占用。

表7 宫观数量“仙境”因子相关系数表(相关系数ρ/P值)

故总体分析,半岛宫观园林选址与“仙境”因子的相关性次序依次为“海、山、雾、云、岛(海市)”。“海、山”是选址的最基本条件。“海、山、雾”与选址的相关性非常显著,使宫观环境具有显著的“地域海洋性”特征。而半岛史上的核心宫观选址对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多占用具有海岛、海市、云海视野的佳地,与“仙境”特征最为贴近。

将重要、一般宫观分类分析。“海、雾”2项指标显示重要、一般宫观选址具有相似的倾向性。“山形等级、岛(海市)”2项指标显示重要宫观的相关性略低于一般宫观,这并非一般宫观对环境的要求更高,而是由宫观角色与分布规律决定的。根据文献研究与山间走访,核心宫观常优先集中选址于山内环境最佳处,一般宫观多分散于周围各处。由于重要宫观多具有组织与辐射作用,一旦某一核心地带被一处重要宫观(群)占据,其他重要宫观多会选址他处,或不再附属于该山脉,而一般宫观则不受此限制。且在宏观尺度下,一山之内的“仙境”因子多相似,也就使一般宫观的数量与部分因子相关性更高。但如之前所述,半岛或一山之内的核心宫观,与“仙境”各因子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

5 结语

胶东半岛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其自然环境具备“仙境”的多个特征,使半岛山岳成为筑观修道的佳地。宏观视角下,宫观园林选址与“仙境”因子的相关性次序依次为“海、山、雾、云、岛(海市)”。受宫观角色与分布规律的影响,重要宫观与部分“仙境”因子的相关性略低于一般宫观,但核心宫观(群)与各因子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故半岛宫观园林选址的倾向之地,可归纳为如下4个特点:1)附近有观海之处;2)有符合理想的山体环境空间特征的山脉,如文登昆嵛山地区、青岛崂山地区;3)平流雾多发;4)附近海洋有海岛,或常发生海市。

半岛宫观数量众多,其建造非一日之功。自秦汉至明清,跨2 000年之遥。自高峰金元时期至今,亦近千年。长期以来,宫观的建造与道家文化一脉相承,选址的“仙境”特征越来越鲜明。以“仙境”之导向“境其地”,逐渐形成“仙境”般的“地境”,以达“仙境”之“境意”③。 风景园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除与传统园林有密切关系的文学、艺术、哲学与建造知识体系外,还包括人类朴素的自然观、宇宙观[39]。故仙境文化不仅指辉煌的亭台楼阁,也包括可表达仙境观的朴素自然要素与环境。本研究从宏观视角,以胶东半岛群山为整体,发掘了宫观选址的“仙境”因子和宏观规律,对其他地区濒海山岳乃至一般山岳宫观园林选址的研究具有一定启发作用,可为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提供借鉴。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致谢:感谢昆嵛山林场、圣经山景区管理中心、铁槎山地质公园管委会、乳山市道教协会提供的帮助;另感谢大泽山脉寒同山寿庆道长、大基山刘道长、南山道院詹道长及诸多匿名道长现场给予笔者的指导。

注释:

① 据晴朗天气下,人眼最远视距计算公式S2=16.88h(S为最远视距,单位km;h为视点高度,单位m)。

② 凝结高度,指空气上升过程中温度下降,一定高程达到饱和温度后水汽发生凝结时距离地面的高度。云底高度,指可见云的下边界。云层高度常略低于凝结高度,即凝结高度以上可形成云层。

③ 术语“境其地”“地境”“境意”,引自杨锐《论“境”与“境其地”》[40]。

猜你喜欢

山脉仙境半岛
尚代肯山脉高点风景
盛夏,享一场浪漫的“仙境”之旅
它,就在那里
茶山仙境
蛇口半岛
在波兰,遇见地下仙境
“半岛骑遇”,5月阳澄湖半岛上演最欢乐骑行记
人,山脉和海洋
漫步在冬日仙境
公元前500年前后意大利半岛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