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隧道洞口线形一致性设计探讨
2021-09-18廖勇刚
廖勇刚,刘 燕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60)
0 引言
目前,我国城市隧道建设正在迎来高速发展期,但由于隧道洞口内外行车环境存在差异,洞口处的光线明暗变化强烈,给驾驶者带来视觉影响,因此隧道洞口成为交通事故多发地。为避免或减少此类情况发生,除了在洞口设置光过渡段,各类规范均对洞口线形一致性进行了明确规定。《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8.3.2:“隧道洞口内侧和外侧在不小于3 s 设计速度的行程长度范围内,均应保持一致的平纵线形”[1]。《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221—2015)5.2.6:“城市地下道路洞口内外各3 s 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内的平纵线形应一致”[2]。但是,规范均未明确规定线形一致性的具体含义,导致设计者在具体设计时存在一定分歧,特别是洞口3 s 行程范围位于缓和曲线、洞口内外侧分别采取不同线形单元争议较大,在实际的洞口线形设计中难以把握,对项目安全、规模带来一系列影响。因此,本文拟通过对隧道洞口视距和行驶轨迹进行分析,对洞口线形一致性设计提出新的设计思路,力求隧道洞口交通更加安全。
1 线形一致性设计指标分析
1.1 基于行驶轨迹分析
隧道洞口存在强烈的光线明暗变化,导致驾驶员的辨别时间加长,而洞口存在的线形变化又会导致车辆行驶轨迹发生变化,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可以根据洞口采用的线形标准,分析车辆行驶轨迹的变化,检验洞口线形一致性是否合理。
由图1 可知,平曲线的线形单元中,直线、圆曲线均是曲率不变的线形单元,该类情况行驶轨迹不会发生变化,因此着重研究洞口处存在缓和曲线路段的行驶轨迹情况。
图1 标准线形示意图
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016 年版)6.2.2 和6.2.4,按照60 km/h 的速度,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半径R=600 m,缓和曲线取50 m[3],可由式(1)计算出内移值p 为0.174 m。《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规定,直线和圆曲线之间设置缓和曲线,与直线和圆曲线直接相连进行比较,产生内移值以0.2 m 为界限,内移值不小于0.2 m须设置缓和曲线。因此,可取整0.2 m 作为控制指标,行驶轨迹偏差不大于0.2 m,可认为行驶轨迹无较大偏差,洞口线形一致[4]。
式中:P 为内移值,m;l 为回旋线缓和曲线长度,m;R为回旋线所连接的圆曲线半径,m。
结合曲线一致性建立坐标系,设置洞口位置为A,行车道中心线上距洞口3 s 设计速度行程终点为B,继续按设计时速行驶3 s 后的位置为C[5]。通过计算驾驶员行驶3 s 后B、C 间的距离ΔL,就可判断出行驶轨迹的偏差。ΔL 与内移值p 比较,若ΔL≤0.2 m,可以认为隧道洞口内外各3 s 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的平面线形基本上保持一致,反之则不满足要求。
图2 中,洞口位置A 位于直线、圆曲线均有可能,L0存在正负关系,结合模型回旋线各点的坐标:
图2 曲线一致性坐标系
式中:x 为回旋线上任意点的横坐标;y 为回旋线上任意点的纵坐标;Ls为回旋线长度,m;R 为回旋线上任意点的曲率半径[6]。
1.2 视距检验
通过对行驶轨迹的判断,对洞口线形一致性进行了分析,为确保行车安全,须通过停车视距对其再进行检验。驾驶员从发现障碍物或车辆,采取措施防止撞击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为停车视距,停车视距由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及安全距离组成。
式中:Ss为停车视距,m;Sr为反应距离,m;Sb为制动距离,m;Sa为安全距离,m,取5 m。
式中:V 为设计速度,km/h;t 为反应时间,取1.2 s;βs为安全系数,取1.2;μs为路面摩擦系数,取0.4(按路面潮湿状态计算);i 为纵坡度,%(上坡为+,下坡为-)。
纵坡为0 时,根据式(5)计算停车视距取整(见表1)。
表1 停车视距
洞口曲线段视距与视点位置、曲线半径、曲线长度、车辆行驶轨迹半径、横净距等因素有关,根据视点的位置计算横净距,小客车视点高1.2 m(货车取2.0 m),曲线段视距如图3 所示。
图3 视距计算参数示意图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 为横净距,m;m = W/2+L+C,其中W 为行车道宽度,m;L 为路缘带宽度,m;C 为侧向净宽或检修道宽度,m;R 为平曲线半径,m;S 为视距,m。
2 应用实例分析
2.1 案例概况
某城市道路,设计速度60 km/h,平面设计受沿线建筑、地铁、河涌等条件限制,隧道洞口位于缓和曲线处,曲线桩号关系见表2。
表2 曲线参素表
2.2 行驶轨迹分析
结合实际运行方向分析,最不利的位置出现在洞口明暗过渡段,因此,只需要分析行驶前进方向通过洞口后的行驶轨迹。根据设计曲线要素,计算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行驶轨迹分析表
经分析,该处洞口行驶轨迹变化较小,可认为线形一致性满足要求。当曲线半径越大、缓和曲线长度较长、洞口的行驶轨迹变化越小时,洞口行驶就越安全。
2.3 视距分析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视距条件若发生显著变化,会立即做出刹车、转向等操作,避免发生碰撞。如果视距良好,驾驶员在隧道出入口发现前方道路条件变化时,完全可以从容不迫地完成必要的驾驶操作。由此可见,视距是基础的控制性要素。
根据横断面设计(见图4),小客车的视高取1.2m,左侧横净距m=3.5/2+0.5=2.25m ,右侧净距m=3.75/2+0.5=2.375 m,平曲线半径R=2 000 m,根据式(6) 进行计算后,视距S 分别为189.74 m、194.94 m,视距满足要求。
图4 横断面设计图(单位:m)
3 结语
设计中,洞口落在缓和曲线段位置,其内外各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位于缓和曲线内时,在平、纵指标较高的路段,其行驶轨迹偏差较小,视距良好,此情况洞口的线形一致性一般均满足要求。但是,对于受条件所限的路段,只要通过其行驶轨迹分析,偏差在一定范围内,就可认为洞口线形一致性满足要求。鉴于洞口路段为事故多发路段,还应做好视距检验,尽量避免和减少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