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分析及教学体会
2021-09-18刘霄宇陈英杰吴卓卓王忠敏
刘霄宇,陈英杰,吴卓卓,王忠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介入科,上海 200025)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以医学影像学为基础、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的新兴医学学科[1]。20 世纪70年代开始,介入放射学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多数大型三级医院均设置了介入放射或介入治疗相关科室,介入治疗技术已经融入临床诊疗的各个方面[2]。然而,目前我国尚缺乏独立、系统和规范的介入相关领域医师培养体系,仅有部分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课程中设置了介入放射学的专题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程与临床工作脱钩的现象,无法满足现代临床医学诊疗工作的需要。许多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对于介入放射学概念相对模糊,不利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且在其选择读研方向时也极少考虑到介入科,导致介入放射学缺少后续人才,不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现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临床医学本科三年级上学期医学影像学的课程中增加了介入放射学课程章节。迄今,课程设置超过5年,累计学习人数超过1 000 人。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介入放射学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改进教学质量,评估课程的设置是否能提升同学对于该学科的了解和兴趣,及其今后的发展,笔者在我校开展了介入课堂后的成绩考核及问卷调查,具体汇报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20年9 月至12 月,在我校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三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介入放射学课程教学。在全部课程授课完毕后,抽取笔者团队直接负责授课的临床医学五年制一班(瑞金班,30 名)的学生开展闭卷考核和教学问卷调查。
二、方法
1.课程设置和内容:课程内容分为总论、血管性介入治疗、非血管介入治疗、肿瘤及综合介入四部分内容。其中,总论包括介入治疗发展简史、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原则(0.5 个课时);血管性介入治疗包括人体血管的解剖、血栓疾病的介入治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基本操作和原理(2.5 个课时);非血管介入治疗包括影像引导下的穿刺活检和引流技术、经皮穿刺骨水泥椎体成形术(2.0 个课时);肿瘤及综合介入包括肿瘤消融技术和粒子近程放疗技术概论(1.5 个课时)。
根据教学目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病例,引导学生从解决临床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学习,逐渐加深对介入治疗的认知。例如,在讲解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时,由胰头癌案例引入,患者表现为无痛性黄疸、进行性加重,直接和间接胆红素明显上升、肝功能指标异常;CT 提示胰头占位并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请学生复习胆道胰腺的解剖结构,观摩我科针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查房和PTCD 手术录像,了解PTCD 在解除梗阻性黄疸中的重要作用,可为患者后续治疗争取到时间和机会。观摩后,由学生结合自己的临床知识,提出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将理论知识和介入实践过程充分结合起来,掌握所学内容。
2.课程内容考核、教学效果和满意度评估:在介入放射课程学习结束后,对瑞金班30 名学生进行闭卷考核和教学问卷调查。考核题目为单项选择题,全部与课程中的专业知识相关,合计100 分(每题1 分,每部分25 题,共4 部分),考核时间30 min。
问卷调查为匿名形式,主要目的是评估教学满意度和收集改进意见。问卷共有8 道选择题目,主要包括以下相关内容。①在课程前对介入放射学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②课程后对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介入治疗手段的掌握度;③对介入治疗临床应用价值和未来发展前景态度;④对介入放射学课程的主要看法和对课程改进的建议。
3.统计学方法:采用GraphPad Prism 8.4.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考试成绩等连续变量间的比较采用双侧t 检验;分类变量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考核成绩
课程考核发放试卷30 份,回收试卷30 份,学生的平均成绩为76.8 分。介入总论、血管、非血管、肿瘤和综合介入治疗四部分的平均成绩分别为22.6 分、17.3 分、20.1 分和16.8 分(见表1)。其中,介入总论虽然课时最短,但平均成绩为(22.6±4.1)分,显著高于血管性介入治疗(P<0.05)和肿瘤及综合介入治疗部分的考核成绩(P<0.05)。考虑主要原因为,介入总论考试题目偏向医学通识和医学伦理,并与影像诊断有较多交叉,题目难度整体偏低,因而整体得分率高。血管、非血管、肿瘤和综合介入三部分课时较长,但专业性很强,授课内容多,试题稍难,所以学生的考核得分率低于总论。其中,学生在非血管介入治疗部分考核中的平均成绩为(20.1±3.7)分,显著高于血管、肿瘤及综合介入部分的考核成绩(P<0.05)。在非血管介入部分的教学中,本教研室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结合观摩查房和手术录像,为学生逐一讲解知识点,可能有助于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表1 介入放射学课程考核成绩(分, )
表1 介入放射学课程考核成绩(分, )
本教研室也将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合理搭配多媒体技术和情景模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将血管介入等重点、难点深入浅出的讲解透彻,争取邀请更多感兴趣的学生到介入手术室参观。
二、问卷调查结果
1.对介入放射学理论知识的认知度(较好或一般):课前,只有8 名学生(26.7%)认为自己能较好地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定义以及其临床涵盖内容”,课后,有23 名学生(26.7%)能较好掌握介入放射学的基本知识(见表2)。课程的开展使得本科学生对介入放射科的认知率显著提升(P<0.000 2)。
表2 学生在教学前后对介入放射学理论的认知度[n(%)]
2.对介入治疗基本手术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包括血管性和非血管性):课程学习前,有2 名学生(6.7%)认为自己已很好了解介入治疗的基本手术(熟悉PTCD、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影像引导的穿刺活检、消融治疗和粒子近距离放疗中的3 种或以上);学习了该课程后,20 名学生(66.7%)认为能了解介入治疗基本手术,提示课程显著提高了学生对介入治疗具体操作细节的认知和了解程度。
但在课程学习后,7 名学生(23.3%)仍认为自己对介入放射学的认知程度一般,10 名学生(33.3%)认为仍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介入基本手术操作。根据调查问卷,可主要归因于以下2 点。①个别学生对介入放射学的课程内容兴趣不强,如担心从事介入诊疗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射线,或无意从事相关临床专业。②介入放射学课程的课时紧张、内容多,部分学生认为很难在短课时内真正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3.学生对课程或介入治疗前景的评估:在课程学习前,仅有10%(3/30)的学生有意愿在本科毕业后攻读介入放射专业研究生;在课程学习后,36.7%(11/30)的学生表示有机会可考虑攻读介入放射方向研究。这提示,课程教学可提高了本科学生对介入放射学的兴趣和认可程度(P<0.001)。在课程教学后,76.7%(23/30)的学生认为介入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前景。
表3 学生在教学前、后对介入治疗基本手术的认知和了解程度[n(%)]
讨 论
一、介入放射科程设置的特点及教学优势
介入微创治疗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目前,外科、急诊医学、妇产科及儿科诊疗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涉及介入治疗技术,掌握介入治疗的基本原则,能提高相应临床医师的业务水平。例如,球囊阻断技术是控制腹腔内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急诊创伤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价值;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阻断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剖腹产手术中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风险;PTCD 技术对解除梗阻性黄疸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为部分胆道胰腺恶性肿瘤患者争取后续治疗机会。本科学生可塑性强、主观能动性高、学习涉猎面广,了解介入治疗知识,有助于拓展其临床思维,更好地适应今后临床工作的需要。
介入放射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由浅入深,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介入治疗涉及的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具备良好的阅片能力是从事介入放射学相关工作的基础。介入医师通过读片,准确对病灶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对明确后续介入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1]。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临床医学本科生的超声、MRI及CT 读片能力非常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学习、了解介入放射学的热情。因此,在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手段,尤其是结合CT 重建、3D 打印技术和手术视频,能够帮助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介入治疗的原理和操作过程,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掌握相关知识。
介入治疗是一门讲究个人手术技能的学科,但也要将循证医学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循证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石,而介入放射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迅速发展之余,有时缺乏必要、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来规范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介入治疗已经逐步融入到多学科诊疗模式中,只有将循证医学的理念贯穿始终,才能让介入技术更加规范化、得到更多上下游科室的认可,为年轻医师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氛围。
5年多来,本教研团队不断努力提高课程质量,增加与学生间的交流,也确实提高了这些未来医生对介入放射学的认知和兴趣。我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很多在就业、读研深造等方面都将介入治疗方向纳入考虑范围。事实上,在本课程开设前,很少有我校本科生选择到我院放射介入科读研深造,而2020年,有2 位我校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同学顺利保研到瑞金医院介入科(1 名硕士研究生、1 名博士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介入放射学课程后,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得到了学生更多认可。
二、介入放射学课程教学中的不足、问题和后续发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本科课程中并未设置介入放射学课程;有些院校虽设置相关课程,但大多缺乏重视,课时少、内容简略、形式老旧等问题明显,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校开展介入放射学课程前,大部分本科学生也对介入放射学或介入治疗了解不足,这也与其他医学院校的调研结果相仿[3-4]。这些问题,需要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真正地重视介入放射学科建设,加强相关人才培养,才能解决。
同时,本教研室目前的介入放射学课程教学也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有待改进。例如,整个教学过程重临床而轻基础,导致学生对一些“病因-疾病-治疗”的过程较难融会贯通。介入放射学是从医学影像学衍生发展的学科,整个教学氛围也偏重解决临床而轻“基础医学”。例如血栓性疾病的分为动脉血栓疾病和静脉血栓疾病,二者均可涉及介入治疗,而抗凝治疗都是介入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常见形成部位不同、血栓成分不同、血栓形成机制不同,后续的抗凝治疗用药也不尽相同。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展示了介入溶栓、取栓或者血栓滤器置入的临床技术,对背后不同凝血机制的原理讲解较少,使得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对后续治疗措施的概念模糊或混淆。在课程设置时,应该始终秉持培养尖端医疗人才的观念,更多强调疾病和治疗背后的原理,引导学生采用辨证和开拓性的思维方式,而不仅是科普一种临床技术。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本教研室也将逐步增加血栓疾病、肿瘤疾病的发病机制、胆红素的合成和代谢过程等内容,与疾病治疗内容对接,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内涵和质量。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有学生反馈“课时较少,内容较多”,也有学生希望“增加介入相关课程、拓展细化教学内容”“直接到科室实习、进一步学习介入相关手术”。这些都提示,增加介入放射课程、创新介入教学课堂形式迫在眉睫。在未来,可以考虑多增加实践课时,采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法教学等来改善教学效果。
三、对介入放射学本科教学的思考和展望
临床教学、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开设介入放射相关课程,能够使更多年轻医师了解介入治疗[6-7],也是为介入放射学科储备优秀后备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介入放射学教学工作,仍需要不断探索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