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民营经济与职业教育耦合路径研究
2021-09-18张静,袁博
张 静,袁 博
(1.湖北开放大学,武汉 430074;2.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 430064)
0 引言
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结晶,40 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已然与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了互动关系。在我国,以山东、江苏、广东、浙江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的主阵地,与此同时,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然而,我国中部和西部仍然是民营经济次发达或相对滞后地区,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较为缓慢。
1 促进新民营经济与职业教育耦合的归因
1.1 新时代湖北省民营经济陷入发展瓶颈
民营经济已成为湖北省繁荣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柱,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沿海城市相比,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依然呈现出羸弱的态势。从企业数量看,湖北省私营企业只有广东的55.6%、浙江的42%、山东的41.9%、江苏的32.3%;从民营增加值看,湖北省近5 年均有所增长,但增幅不明显,仅有浙江的60.8%、山东的49.7%、江苏的43.8%、广东的41.6%;从产业层次看,湖北省民营经济主要以建筑业、批发业等传统产业为主,未形成高科技含量的、丰富的产业层次。
1.2 职业教育与新民营经济迭代发展、相得益彰
1.2.1 职业教育与新民营经济的融合可以有效缩短人才供求的时滞
在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下,新民营经济对人才的诉求越加苛刻,然而,教育的进步会受到师资、设备、教学资源等各种资源的严重制约,职业院校往往存在培养方案持续使用时间偏长,人才培养难以与商业环境变化与时俱进等问题,从而造成用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产生了较大的时滞。只有打破职业院校与企业间的壁垒,推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才能促成职业教育与新民营经济的迭代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1.2.2 新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够驱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变迁
新民营经济的崛起依赖于人才的推动,依赖于人才的智慧聚集和有效协作。职业院校作为民营企业人才储备的主阵地,其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进而与时偕行地衔接企业岗位需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启了与民营企业联合办学的模式,增加了职业教育触碰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接触前沿信息的机会。
2 新民营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及原因分析
2.1 新民营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2.1.1 民营企业“四新”特征不明显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简称为“四新”,是新民营经济的典型基因。“新民营经济”理念推动了一批民营企业运营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化、智能化。例如,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立足于生命健康产业形成了新产业,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立足于泛娱乐业形成了新业态,天茂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湖北省认定的高科技企业,福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然而,湖北省民营经济尚未整体凸显“四新”特征,新民营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
2.1.2 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不合理
在发展新民营经济的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应该与商业环境相适应。2019 年湖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和高校数量如图1 所示。武汉市在院校数量、规模及招生影响力上优势明显,同时也是省内民营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城市。民营经济产业发展状况与拥有的高等院校数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因此,教育的覆盖和人才的积累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协同发展。
图1 2019 年湖北省高校数量与民营经济增加值对比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职业院校正在逐渐调整专业设置。例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开设了智能产品开发、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开设了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长江职业学院的机电汽车学院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的电信工程学院开设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机电工程学院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由于受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因素限制,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节奏已然整体缓慢,对高精尖人才队伍的培养依然面临重大挑战。
2.2 新民营经济与职业教育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
2.2.1 新民营经济与职业教育耦合内涵问题
产业与教育的耦合是将两个主体融合成一个主体,进而协同运转。学校、企业的功能主旨和利益目标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真正解决新民营经济与职业教育耦合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部门、教育界和企业界都应该有所作为[1]。
2.2.2 新民营经济“四新”表征与人才培养问题
新民营经济发展理念的落地,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每年都应该根据新民营经济发展趋势进行调整修订,管理者和教师应该厘清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商业模式,使专业设置吻合“四新”需求,人才培养规格服从“四新”需求,教学资源对接“四新”需求。
从新民营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产业人才需求已出现结构性变化,新兴产业的竞争和经营管理进入了专业化取代人海战术的新阶段,因此,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在大数据时代也需要推陈出新。
3 新民营经济与职业教育耦合路径探索
3.1 构建新民营经济与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
协同理论强调系统内多主体间通过良好的协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终带来1+1 >2 的协同效应。协同发展需要建立在耦合基础上,例如,校园文化与民营企业文化耦合、师资力量与新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耦合、企业员工的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耦合。通过政府的支持、民营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协同,全力推进耦合与联动机制,使构成民营企业与职业教育的耦元加速运转,当所有耦元实现有节奏、有规律、高速度的运转时,能最大限度地激活校企协同发展效应[2-4]。
3.2 创新高新领域人力资本培育
职业院校要加快“高精尖缺”的人力资本积累,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制度创新,构建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和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
职业院校的教师团队既要有学校专任教师,也要有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缩短教师与岗位的距离,使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更加吻合。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了解产业发展,增加企业经验,提高学习创新能力,是促进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
职业院校应该建立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每个专业都可以在专业链中有各自定位,服务于产业链中的相应环节[5-6]。例如,“物联网+互联网+农业”、生态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组成现代农业产业链。跳出“专业”的界限,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既是深化经济与教育耦合的关键环节,又是学校治理结构的重大改革。
3.3 加强新民营经济和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
3.3.1 完善研发经费投入机制
新民营经济与职教的耦合亟待国家法规和政策给予研发经费的支持与引导,例如,加大政策性银行对民营经济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倾斜力度;开辟高新领域民营企业金融支持绿色通道,提升其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参与利益分享机制,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加入校企之间联合研发的高新技术项目。
3.3.2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高精尖科技是发展新民营经济的核心动力,联合推动高新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是产教融合创新链、产业链和教育链的重要一环。要加强企业和职业院校的通力合作,完善高新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享机制,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必要的利益分配界定和权责划分,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持久力和生命力。
4 结语
湖北省应打破陈规,开辟高速运转的耦合系统,多方位、全方面地激活新民营经济与职业教育的耦合效应,牢牢地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开启的机会窗口,破除阻碍“创造性毁灭”的体制障碍,着力增加创新要素积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实现湖北省民营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螺旋并进、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