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篮球运动对孤独症儿童康复作用的综述
2021-09-17黄烁文
黄烁文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随着社会生活环境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孤独症患病率出现了逐年增长的趋势,居儿童精神类疾病的首位,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孤独症康复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体育运动作为干预手法之一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文就小篮球运动对孤独症儿童康复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研究现状提出思考和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拓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带来参考和借鉴。
1 小篮球运动的国内外起源和发展
小篮球运动是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在既定的成人篮球比赛规则基础上适时、适当地对篮球、篮筐、场地及具体比赛规格进行调整和优化,组织开展的一类少年儿童体育活动项目[1]。
小篮球运动最早于1948年在美国出现,体育教师杰伊·阿切尔利用较低矮的篮球架和较轻巧的篮球为8-12岁儿童组织篮球比赛,所使用的篮球赛制和规格被命名为“小篮球”。随着全国小篮球锦标赛在美国顺利开展,小篮球运动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也引起了国际篮球协会的关注,多国纷纷效仿并引入该赛制[2]。
我国在经过前期的引入和探索后,于1958年在哈尔滨市开创了幼儿小篮球运动。1973年,原国家体委审定通过的《小篮球竞赛规则》,推动了我国小学小篮球运动的开展[2]。为了打造适合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小篮球规则》,2017年6月中国篮球协会专门举行《小篮球规则》研讨会,根据我国实际国情,结合国际篮联《MINI篮球规则》,适当删减了3分投篮得分、全队犯规出发等规则[3],以更好地激发少年儿童对篮球的兴趣,帮助其养成参与合作的习惯,充分发挥篮球运动的教育功能。
2 小篮球运动对孤独症儿童康复作用的研究现状
2.1 对重复刻板行为的影响 重复刻板行为是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表现之一,该症状是指高频率地以固定的方式重复、渴望环境单调的行为[4]。重复刻板行为严重影响了孤独症儿童对社会交往技能和功能性行为的习得,易引发自我伤害、情绪障碍等问题。
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已经成为改善孤独症儿童重复刻板行为的有效手段,且孤独症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与皮层及皮层下区域灰质体积的非典型发育有关[5-7]。近年来,具有易操作性、规律性和趣味性等特点的小篮球运动对改善孤独症儿童刻板性行为的作用得到了学者的关注。对30名学龄前孤独症儿童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发现,在常规行为康复干预的基础上开展小篮球运动干预12周后,孤独症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对脑灰质体积带来了可塑性的影响,借助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右侧小脑8区灰质体积的增加。因此,小篮球运动有助于改善孤独症儿童重复刻板行为的神经机制。
2.2 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认知能力是人对外部世界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是习得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基础所在。对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中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方面,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通过个案研究,球类运动对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带来了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认知能力。
小篮球运动通过运球、传球等运动形式可以有效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运动参与度,刺激和发展注意力、观察力等认知能力。研究发现,小篮球运动干预方案能够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沟通、社交动机,改善了儿童的社交知觉、社交认知和行为方式。
2.3 对执行功能的影响 孤独症儿童的执行功能障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与社交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两大核心症状密切相关。曾有研究显示,运动训练能提升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技能,在情绪管理、行为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
有研究者通过对比医体结合训练与常规训练对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干预效果,结果显示,经过介入12周幼儿篮球为载体的体育运动训练干预,孤独症儿童核心症状、问题行为及其他行为特征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12周小篮球运动干预有效改善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的执行功能的神经机制可能涉及静息状态下相关脑区功能局部一致性增强变。因此,小篮球运动能够以其趣味性激发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动机,在互动过程中为孩子提供了行为模仿的机会,有利于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3 思考与建议
小篮球运动能够依靠其易操作性、规律性和趣味性,帮助孤独症儿童在运动中改善重复刻板行为,同时又能够提高孤独症儿童认知自我和世界的能力,通过调动社交动机等改善其执行功能,无论从康复训练还是社会学角度分析都具有重要的干预意义,对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进一步研究丰富孤独症儿童小篮球运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同时,建议在未來运动设计中融入健全儿童,设计残健融合课程,进一步探讨小篮球运动融合教学的方法与康复效果。
鉴于孤独症儿童自身的特殊性,对小篮球运动孤独症康复专业人员的相关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专业人员需要在充分了解孤独症儿童特殊性的基础上,具备跨学科的专业素养,同时掌握小篮球运动体育学、孤独症儿童康复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建议在培养专业小篮球运动孤独症康复专业人员的同时,先期将小篮球运动纳入孤独症儿童康复师等目前已具备孤独症专业能力的康复人员业务培训中,积极进行试点探索,在孤独症儿童小篮球干预方面做出创新性尝试。
目前,我国对小篮球运动对孤独症儿童康复作用影响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临床对孤独症康复的方法众多,但尚无研究证明具体某一种治疗方法成效及其显著。因此,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加入小篮球运动,应对儿童进行多方位评估,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并兼顾不同孤独症儿童的特殊需求,制定个别化训练计划并及时根据训练效果进行方案调整,促进孤独症儿童提高社会交往、沟通交流等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纪松岐,黄丽敏.我国小篮球运动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琬磬.对我国小篮球运动发展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8):193-194.
[2]李天碧,胡艺箫,宋词,等,2018. 孤独谱系障碍重复刻板行为戏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刻板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3]张志勇,邓淑红,2012.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体育游戏干预个案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7(4):311-313.
[4]董晓晓,陈爱国,刘智妹,王金贵,蔡可龙,熊轩.小篮球运动对学龄前孤独症儿童重复刻板行为及脑灰质体积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11):25-31.
[5]王鹤颖. 球类运动对自闭症儿童认知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D].吉林大学,2019.
[6]潘红玲,张恳,王岐富.适应体育运动对孤独症儿童影响的干预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7(16):40-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