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野:以信仰与赤诚谱写生命的青春之歌
2021-09-17罗琦
罗琦
1927年,在五四运动八年后的5月4日,蓝天野在河北省饶阳县出生。他的命运之途,便如同这个节日所象征的那样,始终洋溢着爱国的感情、战斗的意志和青春的气息。即使如今已年过九旬,但他的心境和神态,却如青年一般,始终满怀着对祖国、对生活、对艺术的无限热情。
在舞台艺术上,蓝天野毕生追求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生路途中,他也像艺术家一样,用无数的选择与行动,认真雕琢自己的生命形象。
在人生关键时期,找到了终生信仰
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成长,蓝天野从小就体会到家国羸弱之痛。15岁时,在日军铁蹄践踏下的北平,他创作过一幅木刻版画:一双戴着镣铐的手,正在极力抗争。在青春迷惘年代,在面临人生道路选择的关键时期,怀着家国之痛的蓝天野在共产党员姐姐石梅的引领下,找到了自己的终生信仰。18岁时,他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岁时,在晋察冀城工部领导下,蓝天野参与成立北平剧联党支部,还发展自己的同学苏民加入了共产党,他们后来又参加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建设,在艺术道路上成为终生挚友。蓝天野参与重组“祖国剧团”,出演李健吾创作的剧作《青春》。为塑造一位真实的农村老更夫形象,在姐夫石岚——原解放区挺进剧社副社长的引导下,蓝天野跑去京郊农村,与农民老伯聊天,观察体验,摸索正确的表演方法和理念。他和他的青年同志们,以祖国剧团的名义在北平戏剧运动中展开活动,广泛团结联系多个学校剧团,成为引导北平青年进步的核心力量。
《青春》演出后不久,蓝天野被派到演剧二队,以国民党少校军衔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也开始了他的专业演剧道路。在这期间,他开始与焦菊隐先生合作,出演了《夜店》《上海屋檐下》等剧。
在自己青春昂扬、风华正茂的年纪,蓝天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成为新成立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的一员。
为舞台塑造典型人物,为祖国培育人才
为了将北京人艺建成世界一流的话剧院,年轻的蓝天野努力行动着。
29岁时,他从由苏联专家主持的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学成归来,在剧院领导的安排下,主持“演员学习班”,用半年时间培训本院20多位青年在职演员,为北京人艺进一步统一表演方法、进行话剧民族化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蓝天野和剧院的青年演员全身心投入艺术创造的氛围中,在精心排演一部部话剧的过程中,成长为剧院的栋梁,成为北京人艺演剧风格的缔造者。《茶馆》中的秦仲义、《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蔡文姬》中的董祀、《王昭君》中的呼韩邪大单于,乃至《家》中的冯乐山等等,都是他在中国话剧舞台上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
怀着“为祖国培育人才”的使命感,蓝天野与苏民一起,主持北京人艺1958年的“大班”和“81班”的表演教学,在关键的时间点,为北京人艺输送新鲜血液。1984年,蓝天野为刚刚毕业留院的学员排了《家》,以成熟的老、中年艺术家在艺术上传帮带,引导青年演员上路。
对舞台艺术的激情,铸就生命不息之火
作为北京人艺建院之初的举措和传统,去工厂、农村、部队体验生活,成为演职人员获得“丰富深厚的生活基础”的重要方式。蓝天野对这一切都充满新鲜感和浓厚兴趣:他曾在北京琉璃河水泥厂体验生活。当烧制水泥的转炉出现故障时,他积极要求与工人师傅一起,在极高温度下,身穿石棉服,裹着湿透的棉被,进入炉内,用钢钎击打水泥“结圈”;在剧院演出不忙的阶段,他主动申请到房山区岗上大队,与大队书记、全国劳模吴春山一起,在村里居住、劳动,与村民们相处半年多……
为了创造真实的舞台气氛与鲜明的人物形象,不管是作为演员还是导演,在体验生活过程中,蓝天野始终与工人、农民、士兵同吃同住,一起劳动、一起训练,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获得了扎实的生活积累,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为了探索與发展中国话剧民族化,创建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的艺术理念与实践,蓝天野将自己从幼年时期就培养起来的对京剧艺术的兴趣与爱好持续终身,至今仍频繁地观摩戏曲演出,广泛地汲取各剧种戏曲表演艺术中的精华,关心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并与众多戏曲名家交往甚笃。
将艺术事业与祖国
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2008年,蓝天野接受剧院邀请,义不容辞地担任了北京人艺艺委会委员,重新焕发蓬勃的舞台艺术青春。
2011年,在离开舞台19年后,84岁的蓝天野重新成为了话剧演员。在李六乙导演的《家》中,老、中、青演员同台合作,接续北京人艺优秀演剧传统的传承历程。
87岁时,蓝天野重新成为话剧导演,复排《吴王金戈越王剑》,强调“以史为鉴”的忧患意识;90周岁时,他导演创作《大讼师》,坚信“草野间良心未泯,庙堂上正气必张”的力量。这两部舞台剧堪称蓝天野舞台作品的“双璧”。
蓝天野的终生挚友苏民曾经感慨,现在的演员很难拥有一种高贵气质,而蓝天野身上便有着这种高贵气质。
如果不懂得什么叫作献身,什么叫作气节,什么是忠诚于自己的信仰,也就不懂得什么叫作崇高,也就不会拥有生命的激情与创造力,不会成就高贵的品格。
蓝天野选择将自己的艺术事业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经受住了人生当中的历次考验,用毕生的工作,为党和国家、为人民献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