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看汉英谚语异同
2021-09-17陈俊波
【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谚语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汉英谚语的特征及所反映不同的文化特性,了解东西方文化的背景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谚语中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谚语;差异;内涵
【Abstract】Language is deeply related to culture. As a part of language, proverb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 English proverbs and their cultural features as well as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differences, which is conductive to understanding their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Key words】culture; proverb; difference; connotation
【作者簡介】陈俊波,吉林省敦化市实验中学。
一、引言
谚语是智慧的提炼、经验的概括、文化的浓缩,是各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如果想要表情达意丰富多彩,就需要对一个民族的谚语了然于胸,掌握谚语对学好一门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而谚语又是一个我们了解不同文化的窗口。所以,通过对汉英谚语在文化方面的比较和分析,了解谚语产生的历史渊源,有助于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深刻理解汉英谚语的文化内涵,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不同文明的对话。
关于何为谚语,中英文词典给出了如下定义:
A short well-known statement that contains advice about life in general. (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2002:1136)
A short, traditional saying that expresses some obvious truth or familiar experience; adage; maxim. (Third College Edition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1083)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二、谚语的特征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两者千差万别,但无论是英语谚语还是汉语谚语都具有言简意赅、生动、准确的特点。谚语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谚语的民族性。谚语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谚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等重要信息,也反映了民族的文化个性。如:
汉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英谚: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2. 谚语的民间性。世界上各民族的谚语大都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洞察了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总结出来一些朴素的规律,发现了事情的真谛,日积月累,便产生了谚语。如:
汉谚:木匠多了盖歪房。
英谚: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
3. 谚语的修辞性。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即文采。谚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大量的汉英谚语采用了比喻、压韵及借代等修辞,总结了人类千百年的社会经验,是文化艺术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珍宝。
(1)比喻:汉谚: 口蜜腹剑。(His mouth is honey, his heart is sword.)
英谚:Silence is golden. (沉默是金)
(2)压韵:汉谚:功夫用得深,铁杵磨成针。(If you continually grind a bar of iron, you can make a needle of it.)
英谚: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 每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4. 谚语的完整性。谚语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表达人们智慧的简短格言,都是一些现成而固定的语句,凝练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具有警醒后人及诲人劝诫的作用,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形式上,谚语是独立的语句。如:
英谚:A bird in hand is better than two in the bush. (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汉谚:这山望着那山高。(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
5. 谚语的对称性。谚语往往利用对仗工整(Antithesis)来达到易懂易记、顺口入耳、生动有力的目的。英语中许多谚语利用一个连词连接两个对称的部分来增加谚语的语音美和形式美。如:
Like father, like son. ( 有其父,必有其子。)
而汉语中许多谚语也具有对称性,如:
马靠鞍装,人靠衣裳 。(Apparel makes the man.)
三、英汉谚语的文化特色
1.谚语与历史发展。一切都是历史的产物,谚语自然也不例外。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创造出符合时代特点的谚语。因此,不同民族的谚语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时较长,很多谚语反映了科举、官场、皇亲国戚的情况。如:
书中自有颜如玉。(In books there are women who appear as jewels.)
而英国历史上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先后有伊比利亚人、凯尔特人、罗马人、条顿人、斯堪的纳维亚人、诺曼底人来到不列颠岛,他们分别在英语的发展中留下了印记。比如:罗马人对不列颠岛的占领,就给英语留下了罗马文化的痕迹。如: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 在羅马就要像罗马人那样行事。喻:入乡随俗。)
2.谚语与自然环境。文化也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塑造了人的个性,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而谚语就典型反映了这种环境特征。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所以,捕鱼业对谚语有明显的影响,出现了很多与fish有关的谚语。如: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 教鱼游泳太不自量,班门弄斧尽出洋相。)
而中国各民族历史上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因此农耕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重要侧面,许多谚语反映了农业生产生活,体现了人与土地的根本联系。如:
瓜熟蒂落。(When the melon is ripe, it will drop of itself.)
春雨贵如油。(Spring rain is as precious as oil.)
3. 谚语与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引自百度百科)。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这个民族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必然反映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
(1)关于饮食:英国人喜欢吃布丁这种点心,广义来说,它泛指由浆状的材料凝固成固体状的食品,如圣诞布丁、面包布丁、约克郡布丁等,常见制法包括焗、蒸、烤等(引自百度百科)。于是,就有了与布丁有关的谚语: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 ( 布丁好坏,一尝便知。注:意指事物必须经过尝试方知其优劣。)
汉语中关于饮食的谚语有:
画饼难以充饥。 (It is difficult to satisfy one's appetite by painting pictures of cakes.)
(2)关于宠物: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把狗当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因此,英语中关于狗的谚语褒义居多:
Every dog has his day. ( 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比喻:每个人总会有实现自己愿望的一天。)
而在汉语中狗的谚语往往有贬义。如:狗嘴里长不出象牙。(Ivory does not grow in the mouth of a dog.)
(3)关于拜访:由于英国人生活节奏较快,计划性强,再加上思想意识上比较追求个性独立,尊重隐私观念强,因而,邻里串门不像我们中国那样随便,一般要先预约,比如有谚语说:An Englishman's house or home is his castle. 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意指未经许可,不可擅入。比喻私宅应受尊重,不得轻易干扰。而中国历史上属农耕社会,隐私观念比较淡漠,但注重邻里合作,邻居往来很随便,传统上并不事先预约,大家讲究“远亲不如近邻”(Better good neighbors that are near than relatives far away)。
4.谚语与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某些文化当中对大众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自然,与宗教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之中。由于佛教传入中国历史久远,信徒们认为佛法无边,本土的道教也在不同时期很盛行,全国各地的寺庙、道观比比皆是,相关的谚语俯拾即是。如: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To save a single life is better than building a seven-story pagoda.)
而在讲英语的西方国家,基督教文化影响巨大,人们相信上帝主宰一切。相关的谚语有: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 (上帝赐食物,魔鬼派厨师。注:意指厨子常常把好东西煮坏。)
5.谚语与寓言、神话和文学典籍。英汉谚语中有许多来自各自民族的寓言、神话和文学典籍。如: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明珠暗投。注:意指把珍贵的东西献给了不识货的人。源自《新约.马太福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谚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或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典籍,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不同民族丰富的谚语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千姿百态。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尊重文化的独特性,承认文化的多元性,理解文化的相通性,通过对汉英谚语的特征及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还可以更好继承人类文明的成果,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裘克安.英语与英国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2]张同盟,陈雪春.常用英语谚语手册[M].香港:新联书社,1983.
[3]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英语双语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