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融合思政研究动态与前景展望
2021-09-17王伟
【摘要】课程思政逐渐成为高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为切入点,对课程思政渊源和课堂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挖掘、课程融合以及教学成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以期对当前课程思政有效推进有所启示。
【关键词】课程思政;研究动态;前景展望
【作者简介】王伟(1981-),男,青岛黄海学院国际商学院,英语教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育。
一、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语言教育被赋予新的使命。胡壮麟指出,语言是文明文化认同的核心因素,许多国家都在制定多元文明交融下的国家语言策略。尤其是外语教育首当其冲,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更是备受关注。目前,有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策略、途径研究、教学设计、新思路、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开发研究等领域。而比较有代表性的融合研究,如在大学英语融合教育过程中提出要不断探索融合新的路径、新内容,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评价体系和教师发展等方面着手,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建立大学英语教育的思想文化阵地。而梁清则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要从主题、语言点和练习三大部分挖掘课外思政元素进行拓展渗透。
束定芳认为,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一方面要与国家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接,国家需要高校培养什么样的外语人才?高校就应响应国家号召,进行相应课程改革,制定相应教学计划,体现国家意志,满足国家需要;另一方面又要考虑高校学生原有的英语水平和需求及实际情况。归根结底,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要为国家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语人才,更要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即帮助学生听懂英语授课,阅读用英语发表的专业文献,用英语写作学术论文。新时代的外语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需要直面西方意识形态这一特殊背景来进行价值观引导。而价值观的引导靠什么?归根结底就是搞清楚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具体落实在高校的每门显性课程中,当然也包括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等。但顯性课程更为直接和高效地体现出国家的政治导向和价值观。而正确价值观的传播,不仅仅靠灌输,更要靠教师的讲解和引导,特别是教师的言传身教。从这个层面看,课程思政不能停留在过去一名教师、一本书、一堂课、一个学期,而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责任明确,共同担当。思政教育不是空谈理论,实讲故事,而是要从政治高度,融合思政要求与具体课程,凝练课程内容,升华国家价值观,精确对接,润物有声,潜移默化,在传授科学知识时普及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领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一个过程,相向而行,凝聚合力,达成共鸣。由思政课程到课程转思政油然而生,由一名教师的课程,变成全员教师的责任,形成合力,由一门课程变成全部课程,真正做到全覆盖、无死角,思想政治教育高层建筑的基础就夯实了,基础夯实了,高层建筑就有保障了。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概述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最为广泛的基础课程,受众群体之大、授课时间之长、影响之深,可谓超越其他课程。从事该课程教学研究的教师和学者更是梯队庞大,他们针对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考核评价等环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实践,研究成果丰硕,意义非凡。为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高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覆盖面最广的大学英语课程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是责无旁贷的,也是义不容辞的。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创新课程改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英语语言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与其他课程一起形成向心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主流价值观,在课堂中学习理论,在社会中实践理论,知行合一,自觉提高思想觉悟、政治觉悟和文化涵养,把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眼光,同时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论渊源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作为上层建筑塔尖的思想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何而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贯彻实践才不是停留在纸面上?这些问题都依赖于思政课程的体系建设和引导教授。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发展历程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这种现象:思政教育由思想政治课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辅导员来进行,专业课程教授交给专业的教师。思想政治和专业课程相互分离。从传统的教书育人,到新时代的“立德树人”,理念更新,地位提高,开启了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向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变化的是理念和途径,不变的是政治追求和政治素养。
五、讨论
1.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多样性。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应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同时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此为基础提升自身思政能力,客观难度不大,但需要具有渴望的主观能动性,快速而高效地成长为“关键少数”,在教授语言知识、培养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使得学生具有家国情怀,逐渐成为政治上靠得住、思想上有保障、爱国爱家、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为国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专业扎实,更要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敏锐的政治觉悟,从政治的高度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想政治,切实践行立德树人。
2.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起积极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为课程、教材、考核体系和思政实施都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在大学英语思政融合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中国优秀文化涵养、跨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意识,无时无刻不影响着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和程度。这就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传道受业解惑”,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教师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与学生换位思考,从内心逐渐认同课程思政对教师与学生思想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觉实施课程思政的觉悟和水平。
3. 社会文化环境对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影响。西方的价值观强调个人的精神独立和自由,鼓励在公共场所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国的价值观讲究团结一致、和谐统一。这种差异表明社会文化环境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有隐性的且强大的影响力。
六、研究评价与前景展望
1.综上所述,学界围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特别是《外语界》《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外语》等外语教育类核心刊物积极推动和参与探讨发表了大量相关主题论文,集中而广泛地阐释该思想和观点,并取得了丰富的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施途径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二是对特定的课堂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挖掘;三是进行小规模的课堂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有待充实。
2.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研究成果较多,实证研究成果较少。作为“立德树人”重要途径的课程思政,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将其融合到每堂课中,每个大学生思想中,春风化雨,润泽心灵,切实深入引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出学生心底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落实课程思政思想的过程中,既要因材施教,又要统一思想,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进行实证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融合,深化对该思想的认识。
3.早日将课程思政能力纳入职前和在职外语教师培训项目,建立一体化的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制,这将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水平的重要途径——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开展培训不是提高课程思政能力的唯一途径,但却是快速有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的最佳选择。新教师入职大学英语教师岗位,开展教育学、心理学培训已有成熟完善的机制,值得借鉴和推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程思政培训可以充分调研,详细论证,利用现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项目,推广普及课程思政项目。以后形成机制,可以先行先试,边行边试。而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张证书行天下的,思政无小事,思政时时在,思政处处在。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多元文明交融下的国家语言战略[J].中国外语,2019 (5):4-9.
[2]张喜华.大学英语与中国文化思政融合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9(11):62-64.
[3]梁清.融合课程思政的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學论坛,2020(11):45.
[4]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J].外国语,2020(5):8-20.
[5]杨金才.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20(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