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荣的背影

2021-09-17张子影

党史纵览 2021年9期
关键词:试飞员师长飞行员

张子影

  • 他的目光追随着这些心爱的银白战鹰直抵无垠的天空:“是我飞的,这些飞机都是我飞的!”

第三章 “黄老英雄”的传奇

黄炳新,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大学文化程度,空军大校军衔,特级飞行员。1948年10月出生,1964年12月入伍,1966年3月入党。曾担任中国空军试飞团团长、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试飞员学院院长、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高级顾问等职。从事试飞工作36年,担任6种新机的鉴定试飞,是3种新机的首席试飞员。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3次。1987年7月,他出席了全军英模代表大会。1988年4月27日,被中央军委授予“试飞英雄”荣誉称号,并获“一级英模勋章”。1991年4月,荣获“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

“去当兵是因为不想在家吃红薯”

2015年2月2日,某试飞部队。

偌大的会议室里空空的,只有我一个人,屋里没有暖气,空调也没有开。坐了不到10分钟,我不得不站起来,一边来回走动着,一边搓着冰冷的手。

我在等试飞老英雄黄炳新。他今天手上有一个检测的工作,要完成后才有时间接受我的采访。就在我第五次站起来的时候,门开了,黄炳新走了进来,他左手拿着一个文件包,右手拎着一只沉甸甸的小皮箱。

一进门,黄炳新就说:“对不起,对不起,让作家同志久等了……”

我伸手接过黄炳新的提包,说:“没有关系啊!黄老英雄事情处理得怎么样了?”

“啊,还算顺利。”陪同黄炳新一起来的干事笑著说,“老将出马总是能转危为安……”

西北的寒冬是那么冷,我在毛衣和毛呢冬装外面加了一件厚厚的羽绒服还是被冻得手脚冰凉,可年逾六十的黄炳新只穿着薄线衣,深灰色单夹克外套大敞着,面色红润,神采飞扬。这让我不禁想起盛夏机场上的一幕:在地表温度超过50摄氏度的跑道上,我被晒得头晕眼花,而穿着厚厚的飞行服走下飞机的试飞员们却闲庭信步、神态自若,这些能在天空中飞翔的骄子们似乎对地面上的寒暑气候有着超强的抗御能力。

其实,他们能够抵抗的,何止是气象与风云……

在中国试飞界,人称“黄老英雄”的试飞专家黄炳新,是一个化石级的传奇。

黄炳新:我是个农民的孩子。去当兵是因为不想在家吃红薯。

在1964年的冬天快要到来之时,少年黄炳新深深地忧虑着。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从1961年起,他们家就没有缓过劲来,每年一入秋家里就缺粮。秋天的地里还能找到些野生瓜菜果子,但随着冬季的到来,漫长的忍饥挨饿的日子就开始了。家里唯一的粮食是红薯,还得限量,要从秋天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过后。即使红薯烂了发芽了,也舍不得丢。这一年,黄炳新16岁,刚上初三。

黄炳新:没办法,家里头太穷了。一天三顿红薯。

黄炳新知道,改变命运的唯一办法是去当兵——当了兵,就算在部队没能提干,复员回家也能分配个工作,这是当年国家对复转军人的优惠政策。

我:所以您就去当兵了?

黄炳新:没有。民兵连长不同意。

我:为什么?

黄炳新:想当兵的人多了,我们家我哥哥已经报名了,所以他就不给我报名表了。

民兵连长不让黄炳新报名还有一个原因:黄炳新还是个小孩子,不仅年纪小,长得也瘦小,身高才1.5米,体重才40多公斤。目测一下就知道他不符合部队招兵身高1.65米、体重45公斤的达标要求。那几年生活条件太差了,男孩子们都没长够标准。全村报名参军的48人,居然大部分落选,还差了2个名额没有选够,这是民兵连长没想到的。于是黄炳新便被拉去当替补。

我:民兵连长就让您当兵了吗?

黄炳新:不是那个民兵连长,是接兵的连长。

我:噢,接兵连长是正规军,有眼光。

黄炳新:他握着我的体检表,上下打量了下我这个干瘦的小人儿,说:差一点莫关系,还要长嘛!

黄炳新终身都感激那位接兵连长,是他慧眼识珠把自己招进了人民军队。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黄炳新一直没能再当面感谢他,只知道这位连长姓王。

没人知道王连长是怎样看出身高、体重都不达标的黄炳新是块当兵好料子的,反正走进部队大门后,黄炳新的确爆发出了与身高、体重、年龄都不相称的巨大能量。入伍3个月后他就入了团,再过3个月又入了党。一年后,当了班长的黄炳新成为全师学毛著的积极分子,戴着大红花坐上大卡车去军部所在的吉林市开会。

开会回来不久,空军某部到师里来挑飞行员。通知一到,团里积极响应,团领导把全团战士按条件排了一遍后决定:人人都去,统一报名。这一下,有700人。

黄炳新所在连的连长不想让黄炳新去,他舍不得放这个表现好、人又机灵的得力班长走,但团里的要求是人人都报名,也只好让他去了。连长想:这么个干巴小兵,去了也肯定选不上。几天后,入选名单来了。看着名单,连长的嘴巴大张着合不上:全团入选的17个人中,居然就有黄炳新这个“干巴小兵”。

黄炳新走的那天,连长带着全连官兵一直把他送到火车站。

黄炳新:车子快开了,连长眼睛湿洼洼地握着我的手说:到了人家空军好好干,别给我们光荣的部队丢人!

这是1966年11月,黄炳新18岁,当兵正好差一个月满两年。他从一天三顿吃红薯的乡下少年,成了人民空军吃飞行灶的飞行学员。

航校白米细面的丰富伙食令黄炳新十分感动,这个淳朴的乡下孩子咬着牙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一年后,他成了学员大队的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

黄炳新的记忆力十分惊人,他在讲述历史的时候,能把三四十年前发生事情的时间、地点等细节回忆得十分清楚,这也许就是他在试飞这个职业中锤炼出的特殊能力。

1968年10月,黄炳新与另外19名新飞行员一起来到位于大连的空S师,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半年后,黄炳新便作为全师的“五好战士”,于1969年5月19日去往首都北京,参加空军第四次党代会,并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师长你放心,我会好好干的”

黄炳新入选试飞员的过程也颇具故事性。

选人的空J师宋师长来到时,事先并没有通知飞行员们。他先在空S师师部看了所有飞行员的档案,然后一声不响地走出办公楼,安静地站在操场的一旁——那里,一群飞行员小伙子正在打篮球。

只要有时间,飞行员们每天下午三四点都会聚起来打一场球,这在飞行部队是一种沿袭多年的传统。干飞行的人都知道,体能考核的成绩只能看出你是不是能够成为一名飞行员,但一个人是不是一块好飞行员的料,看你打一场球就知道了——球场上抢球、带球和投球的表现,反映出一个人的智慧、反应、协调、控制和细微感知能力。

第二天,师里举行运动会,黄炳新得了个200米的冠军。运动会结束后,在列队的时候,师长招招手叫住黄炳新说:“小黄,明天你不飞了。”

黄炳新有些不明所以,直愣愣地说:“要飞的,师长,明天我有飞行。”

“不飞就是不飞了,根据空军的指示,你要到西安去。”

顺着师长的目光,黄炳新看到了空J师的宋师长,他的脸上没有表情,却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1972年的春天,黄炳新来到西北某试飞基地。基地干部们热情洋溢地将从全空军精挑细选出来的黄炳新等15名飞行员精英送到基地宿舍区。黄炳新一到这里,心都凉了半截:简单的干打垒房子,一间房内就两张光板床。

他转了一圈,觉得四下空荡荡的,便问:我们在哪儿洗漱?澡堂在哪里?

飞行员们天天运动量极大,每天至少要洗一次澡。

带队干部还是热情洋溢地说:很快,我们很快就能解决。

那一天稍晚些的时候,黄炳新听到院子里有动静,跑出去一看,就见到了那个“胸有成竹”的宋师长——现在他是小小的试飞基地主任——正指挥着几个人在接水管。院子里还有一个人——黄炳新后来才知道,那是来自北航的高材生、大名鼎鼎的试飞员王昂。王昂说:“安排一下,明天带小伙子们去买几只缸。”

黄炳新这才知道,这里缺水少电,别说澡堂,连凉水都不能保证——水要定时供应,过点就没有了。所以要买缸,供水时贮存起来备用。

黄炳新自己老老实实地向我承认说,他当年“想要向后转”(退出试飞)。

那是1973年的3月,春天迟迟没有来到试飞基地所在的这座西北小县城。在那个清晨,黄炳新一脸沮丧地找到基地主任——就是宋师长的办公室,进门就说:“师长,师长,你不能把我一个人留下。”

在此之前,与他同期到来的另外14名飞行员都陆续离开了。到昨天为止,只有他一个人还没有接到调离的命令。

宋师长从他那张旧旧的木头大桌子后面抬起头来,起身到身后的文件柜里拿了一本文件夹,说:“他们走他们的,你留下干你的。”他用眼睛盯着黄炳新说:“黄炳新同志,你还有什么事情吗?”

黄炳新看了看宋师长面前厚厚的各种文件和图纸,立正站好说:“没有了。师长你放心,我会好好干的。”

那天黄昏,黄炳新穿着短裤孤独地在院子里洗着冷水澡。他把水龙头开大了一圈——只有他一个人洗澡,缸里存的水肯定是足够了。在四溅的水花里,黄炳新对自己大声又说了一遍:“师长你放心,我会好好干的。”

创造试飞传奇

两个月后,黄炳新迎来了歼教-6鉴定试飞任务。

那天他与王昂同机。作为试飞小组组长,王昂在前舱操作。当飞机上升到指定高度开始完成计划动作时,黄炳新突然发现故障——大转速时油门杆无法收回。

歼教-6是双发飞机,有两个油门杆,发生故障的是左发油门杆,在10.8万转时突然卡死。在这里我们略去复杂专业的处理过程,只报告结果:黄炳新和王昂密切配合,驾驶故障飞机最终安全着陆。

当黄炳新落地后,宋师长走过来,看了飞机又看了黄炳新,说了一句话:“你这个飞行员我选对了。”

事后检查得知,是飞机上一处铆钉故障,将油门杆卡死了。黄炳新因成功处置险情,荣立三等功。这是他第一次立功。

20世纪80年代,黄炳新被选定为我国高空高速战斗机歼-8Ⅱ的首席试飞员。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便完成了机型的改装试飞。在歼-8Ⅱ战机试飞中,黄炳新曾先后10次遇到重大险情,但次次都化险为夷,并飞出该机型最大/小速度、最高高度(升限)等10个之“最”。

此后,涡喷-13型发动机定型时,由于地面没有风洞试验条件,只能直接在空中检验单发停车。

单发停车,意思是飞机在空中直接关闭一台发动机。这是一类风险科目,而黄炳新一共飞了30次。

30次,其中只要有任何一次空中停车后启动不成功,飞机就会变成旋转下坠的巨型铁块。

黄炳新因此第二次立功。

随着国防航空工业的飞速发展,试飞部队的条件得到了改善。当年在院子里洗澡的水管已经不见了,试飞员们搬进了新建的公寓楼。

1985年,黄炳新升任试飞团团长,那一年他只有37岁。在团长位置上,黄炳新任职10年。这10年间,他个人和试飞部队没有发生过一起科研试飞事故,这在世界试飞界都是奇迹。

10年里,黄炳新个人完成6种新机的定型试飞,在17种机型上完成科研試飞任务180多项,担任3种新型飞机的首飞;他飞出了我国自行设计的某型飞机的最大飞行高度,在7次试验飞行中,有4次发生了空中停车;他飞出了我国自行设计的某型飞机的最大表速;他飞出了某型飞机在最低高度下的最大飞行速度,当时,高度只有500米。500米高度,飞机留空时间极其有限,以当时的最大飞行速度计,一旦失控,飞机在数秒内就会坠地。

1979年10月,刚刚休假回来的黄炳新在恢复飞行的第一个飞行日便遭遇特情:歼-6双发飞机在起飞时突然单发停车,这时飞机刚刚收起起落架,高度只有15米。黄炳新迅速控制住飞机的状态,只用单发将飞机平飞拉到100米的高度,然后小半径转弯落地。直到今天,说起当年那场事故,人们都会说的一句话是:15米——只有15米高啊!

“这些飞机都是我飞的!”

采访到中段,黄炳新的电话响了,他起初没接,可是电话持续不断地响着,于是他站到窗前接通了电话。

“啊,老吴啊,你好你好——”肯定是老朋友了,黄炳新脸上涌起了笑意。

可听着听着,笑容消失了,黄炳新的脸色沉了下来。

对方的声音很大,我听得清清楚楚:“钱好说,肯定让你们单位满意。你开个价——”

黄炳新说:“你给多少钱?”

“500万一个人!怎么样?够意思吧?”

黄炳新的脸色很难看了:“这忙我帮不了。”

狠狠地挂了电话后,他的脸上还是忿忿的。

黄炳新:一个航空公司的老总。他们总惦记着我带出来的这几个试飞员。

我:航空公司啊,怪不得这么气粗。一人500万,价钱不低嘛。

黄炳新摇头:不卖,不能卖!他们都是我们的宝贝,要用在国家的国防试飞上。

1999年10月1日,早上8点刚过,黄炳新就端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直播的国庆特别节目。那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地面上一列列方阵走过,随后空中编队来了——先是歼-8Ⅱ飞机,之后是歼轰-7,再之后是歼-7和强-5……黄炳新捏着烟的手指有点颤抖,他的眼睛有些温润了——

小女儿一下子跳起来:

爸,这是你飞的——

爸,这也是你飞的——

这也是,这也是——

是的。黄炳新说,是的,是我飞的。

他的目光追随着这些心爱的银白战鹰直抵无垠的天空:“是我飞的,这些飞机都是我飞的!”

采访结束前,黄炳新说:“作家同志,我按你的要求把个人简历带来了。”

他把随身带来的那只箱子放在桌子上,箱子很旧了,看上去是人造革的,感觉是20世纪70年代的东西。

黄炳新打开箱子,霎时间,一片灿烂的金光照亮了整个房间,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大大小小40多件证书、奖章。他指着箱子说:看吧,我的一生都在这里面了。

在一份获奖证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黄炳新同志从事科研试飞工作28年,牢记肩负的光荣使命,刻苦钻研,顽强拼搏,不畏艰险,奋勇攻关,在科研试飞中,先后遭遇19次重大險情,临危不惧,正确处理,均转危为安,挽救了亿万元的国家财产和珍贵资料,为发展我国的航空事业作出了贡献。(待续)

(责任编辑:徐嘉)

猜你喜欢

试飞员师长飞行员
从师长赠言看数学
师长卖马
鼠国要上天之假人试飞员
开飞机打盹?英提议对飞行员“疲劳检测”
飞行员的酷装备
民用飞机试飞员评述研究
选材不典型,形象不鲜明
从试飞工程师视角浅谈试飞安全
科学酷职业之试飞员
幽默的美军飞行员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