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实践探索
——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运行为例
2021-09-17张峰王健
张峰 王健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引言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改革构想后,中高职贯通培养教育模式已成为各地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实践形式。据2020年12月出版的《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数据显示,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运行8年,中高职“3+3”分段培养批准项目学校数中职121所、高职54所,批准项目数513项,招生计划数20643人,实际招生数15756人(计划完成率76.33%),转段升学数7802人,转段升学率80.36%。[1]贯通培养专业、合作院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社会认可度有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沙洲职业工学院“3+3”项目早投入、早实践,8年来的运行史正体现了上述特点。本文从沙洲职业工学院(以下简称沙工)中高职贯通教育工作实施以来的主要做法入手,探讨贯通培养模式中行之有效的路径与亟待解决的困境思考,真正实现中高职合作的紧密衔接、架设职业教育立交桥。
1 沙工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运行概述
沙工牵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始于2012年,历年累计“3+3”中高职贯通合作项目104个。试点项目实施以来共有转段学生2652人,累计毕业人数772人。2017年以来学院试点建设项目获批数居省同类院校前列,合作中职学校从本地、苏州大市延伸至南京、泰州等地,招生数量稳中有升。目前试点项目共有3043名在校学生(处于中职阶段的在校生1657人,高职阶段的在校生1386人)。学院贯通培养专业结合苏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张家港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及《张家港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要求,主要集中于机电、数控、自动化、汽车检修、服装、会计、建筑等领域,服务本地区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表1 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统计表(2012-2020年)
2 沙工中高职贯通培养实践核心举措与主要成效
2.1 学校管理层面与合作专业系部层面相结合,衔接交流长抓不懈
由中职和高职院校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不同的师资团队共同完成一项人才培养,需要双方有很高的配合度,双方的衔接交流必须落到实处。沙工管理层面提出交流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给出衔接交流活动菜单,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制定或修订等衔接交流会;衔接专业教师教研交流活动:关于课堂教学、技能实训、师生大赛、说课、教案设计等方面的研讨和头脑风暴或双方共同参加相关会议或培训;合作专业邀请中职教师来校听课,或前往中职院校选取核心课程开设一两堂公开课、技能实训示范课/交流课;各合作系部邀请每一届中职校师生来校参观体验一次或张家港文化线路一日游等;各合作专业前往中职校宣讲,内容包括转段升学要求、专业前景、职业规划等;合作双方师生参观、调研合作企业等。2017年以来,学院层面开展了中高职衔接活动19次,其中教学计划审定、转段考核协调等大型交流活动涵盖了所有合作学校的合作项目。各合作专业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各种交流活动14次。
2.2 新增项目与延续项目各有侧重,提升衔接教育及专业建设内涵
对于新增合作项目,学院要求增一个强一个,新增专业系部负责人需专项梳理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紧扣用人单位需求,分析岗位任务要求,确定培养目标,细分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明确各阶段教学的任务要求,保证学段之间的顺承关系和衔接性,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延续合作项目,沙工在常规交流的基础上努力寻求质量提升和特色示范。以与常熟高新园中专合作为例,中高职双方于2014年首度合作“3+3”试点项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目前已连续合作7年,累计合作专业3个(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电子商务),历年共招生405名。目前有高职转段在校生193名,中职在校生169名(其中35名参加2021年转段升学考试并通过)。合作以来在课程体系衔接、教学计划执行、课堂教学研讨、学生技能大赛及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沟通。在紧扣用人单位需求、强化技能大赛标杆、细分人才培养标准等方面达成共识,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明确各阶段教学的任务要求,保证学段之间的顺承关系和衔接性,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将高职优秀教师传帮带、合作编写教材、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衔接举措落到实处,如2018年、2020年两度实施中职教师进驻高职院校跟岗教学实践,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保障,合作建设进展良好。
2.3 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计划实施严格,效果良好
根据中高职前后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各试点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涵盖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专业群高层互选课程四大模块。主干课程设置各有侧重: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循序渐进: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避免中职、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同时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中高职前后阶段的教学计划安排,均分为5个领域: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专业拓展领域、实践环节和公共选修。对于公共基础课,除了“两课”必修课、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类课程、公选课等同于普高生源外,高等数学、英语、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等基础课,学院针对衔接教育要求,增设了“工程应用数学”“MATLAB应用”“Office高级应用”等课程,对于难易程度及内容选择,任课教师可作适当调整,相关调整内容可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加以体现。对于必修主干专业课,在数轮教学计划中高职联合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趋于贯通与衔接。根据转段的三届试点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实践结合理论的能力较弱,实际操作方面还有待提高。一方面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分段衔接,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高级培训,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安排更为充足的实习实训学时,“3+3”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为14周,毕业实习报告为2周(区别于普招专业顶岗实习10周、毕业设计6周)。
2.4 师资队伍共建,教学交流深度化
合作项目专业负责人建立对接关系,贯穿申报前的合作可行性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到申报后的完善教学衔接、明确课程标准、落实转段考核等整个衔接过程。针对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的特殊性,沙工严格师资选聘,配齐配强衔接专业师资(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力求输送教学经验、教学成果与中职师资分享,发挥引领作用,实现共同发展。目前,相关合作专业中高职双方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0%以上、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比68%左右、“双师型”教师比例在90%以上。通过随堂听课研讨的教学教研活动、教学能力大赛国赛获奖教师到中职校交流经验、学生技能大赛金牌指导教师与中职校教师结成师徒研习实践教学、合作编写教材等系列举措,与中职校专业教师深入交流,增强合作育人的有效性。如2018年上半年,沙工各合作专业与本地中职校联合开展“3+3”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围绕“立足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细化前后衔接,丰富交流形式”“了解专业前景、设立学习目标”等多个专题开展交流活动。双方教师就课堂设计思路、课堂教学实施、内容衔接、讲解风格、课堂氛围、教学实效反馈等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并进一步在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教学计划衔接的标准化实施、学生技能大赛及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合作交流、在线课程合作共建、学生科技文化及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联合开展、交流形式多样化及交流主体层次化等一系列内容上达成共识。
2.5 学生服务与管理注重形成特色与侧重培养
把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体验学习、生活和文化环境做成常规服务。中职生通过实地感受沙工校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体育馆、宿舍生活区及大学生创业园等场所,对学院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学生素质文化培养环境有了直观认知;通过参观专业教学楼、实训车间、实训室了解学习条件及专业特色。持续时间较长的体验周活动还把体验范围扩大到校企合作企业、科技园、暨阳湖、香山等张家港经济和人文环境领域。近五年的体验实践对提高中职生的专业认知度、增强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大有裨益。
加强对转段学生的教学管理与学风建设,注重扬长补短侧重培养。学院对转段学生严格实施独立编班,规范实施学籍管理,严格进行过程监控。试点专业各班级配备学生班主任,严格学生的课堂考勤;要求教师课后作业布置充分,使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定期组织各种主题班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重点排查重点关注。各试点专业连续三年通过与学校同类专业其他学制学生培养情况对比分析发现,衔接班学生学习基础不够扎实,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要求有待提高,但学习态度总体比较端正,在技能操作、证书获取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和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学生普遍活动能力强,在学校的体育竞赛、文艺活动、社团建设与活动等方面表现良好。
2019年沙工首届“3+3”中高职衔接4个专业的毕业生共计282人(占转段时人数的91%),毕业人数251人,结业人数31人,毕业率89.00%,与学院普招生源的毕业率基本持平。2019年学院专转本学生中“3+3”衔接专业占比15.6%,2020年提升至25.2%。
表2 沙工2019年首届“3+3”中高职衔接专业学生毕业情况
3 中高职贯通培养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
3.1 进一步明确中高职教育贯通模式的培养目标
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作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要路径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对于人才培养要以提升技术技能为重点,而非简单拼接、单纯学历晋升。应高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输出,明确将能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能够快速实现职业匹配、快速融入劳动力市场的优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目标,有效弥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劳动力缺口。以沙工实践为例,张家港市及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达,学生家长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高,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中高职合作院校应在优选合作专业、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寻求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切实把各方需求融合起来。
3.2 优化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要“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3],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健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校企合作,把企业岗位要求融入课程体系。激发企业全过程介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完善企业跟岗和顶岗培训。深化以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办学特色[4],为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侧重配置技术技能和操作类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成长中实现扬长避短。
3.3 两种培养模式之间的无缝对接尚需多方面加以推进
做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两种培养模式之间的有效衔接需要不断探索和磨合,要不断强化细化对口交流,实现无缝对接。在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运行过程中发现的前后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重叠、反复或疏漏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合作双方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中高职任课教师定期对口深入交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方面细化衔接贯通,切实以学生为本,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己任,把衔接育人落到实处。
3.4 专业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工作需齐头并进
中高职贯通教育项目的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薄弱,这对于中高职双方都提出了专业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工作齐抓共管的高要求。作为牵头院校,在后继教育阶段,如何进一步从学校制度上加大约束力,推进课程思政,做好贯通培养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业培养工作,任务尤为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