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豆种植模式调研分析
2021-09-17周立煌郑亚北
周立煌 郑亚北
1、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2、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引言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光热资源充足,其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适宜生产出优质大豆,是国内主要的优质高蛋白、高油大豆产区之一[1-2]。大豆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玉米,是全省第三大粮食作物。因此大豆是河北省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2019年大豆种植面积为10.4万hm2,比2018年增加了19.0%[3],针对目前全省大豆良种良法不配套、大豆种植专用机械应用较少,麦茬地播种堵塞严重,图1为播种机播种大豆,播种质量差,播后出现空播、漏播、缺苗、断垄等(图2所示)影响大豆的高产稳产等问题,通过问卷星的形式以大豆种植户、种子供应商、农机合作社、机手为调研对象,对河北省大豆种植方式、行距大小和种植机械化情况进行了调研,依据调研的结果分析了河北省大豆主要的种植模式和机械化种植现状,为大豆播种机械的研发提供了依据,对河北省大豆高效播种机械的研发与筛选优化、高产绿色全程机械化大豆生产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
图1 播种机夏播大豆
图2 夏播播后出苗情况
1 调研结果
1.1 调研对象群体分布
问卷星调研期间主要通过QQ群和微信群等形式发布。所有参加问卷调研的对象群体见表1,其中,家庭农场占比59.62%,农民合作社占比21.15%,种植大户占比15.38%,一般种植户和其他人员各占1.92%。可以看出,大豆种植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为主,一般农户种植大豆较少,对大豆种植情况关注较少。此次调研的问卷涉及的对象群体反映的信息可信度高。
表1 调研对象群体分布
1.2 大豆的种植模式
河北省是大豆重要产区,各市区均有大豆种植。依据河北省生态气候条件和近年河北省大豆生产现状,河北省大豆种植区可划分为北部春大豆区、中北部春夏大豆区和中南部夏大豆区。河北省是东北春播大豆区和黄淮海夏播大豆区的过渡区域[4],种植模式有平作与起垄种植、春种和夏种、免耕播种以及轮茬和间套作复合种植等多种模式。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河北省大豆产业提质增效推进方案(2019—2022年)》提出,结合各地资源状况和产业基础,着力打造四个大豆产业区:冀中大豆高产优质区、环京津雄安高蛋白大豆产区、黑龙港高油大豆产区、燕山-太行山特色大豆产区。针对平作、垄作、间作和免耕直播几种情况,调研结果见表2。免耕直播占比51.28%,平作占比28.21%,少量进行间作,垄作较少。
表2 种植方式
对于等行距或者宽窄行的统计结果见表3。河北省不同于东北春播区,主要采用等行距种植,等行距占比93.75%,占有绝对优势,是河北省的主要种植方式。大小行种植只有6.25%,受种植习惯和机具的影响,河北省大豆播种机械一般改装自玉米、小麦播种机,这两种作物在河北多采用等行距播种,因此大豆播种机也是等行距。
1.3 行距
播种行距的大小由播种机单体开沟器的布置确定,相同播量情况下,行距越小株距越大,行距大小不仅影响通风透光,对播种机整机布置、传动系统和排种器结构也具有重要影响,对于行距的大小,从行距30cm到55cm进行调研,结果见图3。行距45cm和40cm占比较高,为了播种机设计,尽量选择较大的行距比较有利。
图3 行距调研结果
1.4 播种方式
河北省现有播种方式问卷结果如图4。大豆播种以机械为主,机械条播占比48.08%,精量播种占比38.46%,机械穴播占比为9.62%,总的机械化率达到96.15%,人工点播只有3.85%,主要是种植散户,在村边地头种植,面积小,以人工种植为主。
图4 播种方式分布
大豆播种虽然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是由于大豆种植面积远低于小麦、玉米,因此大豆专用播种机械还较少,以轻小型机具为主,多用小麦条播机和玉米播种机进行大豆播种,由于其工作性能有限,因此造成大豆播种质量较差。
2 结果分析与建议
2.1 结果分析
调研结果表明:河北省大豆种植模式以等行距免耕直播为主,行距多为45cm和40cm,也有行距50cm的,播种方式以机械条播和精量播种较多,总的机械化率达到96.15%,此调研数据与文献[5]中河北省大豆播种机械化已达96.25%基本符合。虽然河北省大豆播种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75%以上的农户采用小型拖拉机播种,且大部分播种机是由小麦或玉米播种机稍加改装而成的,播种质量得不到保证[5];由于大豆株距远小于玉米等作物,在相同的排种器作业时,为了保证播种质量,其作业速度较低,作业效率较低。而目前我省夏播大豆播种方式主要以免耕播种为主,特别是在一年两熟地区进行大豆播种时,地表小麦秸秆量大,极易造成秸秆堵塞影响播种质量,造成空播、漏播、缺苗、断垄等问题,严重影响大豆的高产稳产。
2.2 建议
河北省大豆的种植区域分散,零散种植多,种植规模小,种植模式多样。标准化、规范化不能实现,限制了大型农机具的应用,全程机械化技术不成熟[6],造成机具研发困难、播种效率低、播种质量得不到保证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发展大豆产业,建议如下。
(1)农机农艺融合,规范大豆种植
加快河北省大豆规模化生产进程,进一步完善种植农艺,优选大豆品种、配套农艺措施,形成机械化种植技术规程,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播种方式和行距,为播种机械作业提供有利条件。
(2)加快机具研发,提高播种质量
针对河北省,特别是中南部两熟地区夏播大豆的种植现状和规模化种植发展的需求,继续进行麦茬地免耕精密播种机械的研究开发,解决播种时地表小麦秸秆量大造成秸秆堵塞影响播种质量的问题,重点研发田间通过性能好、排种精度高、整地质量好的高速精量播种机。并通过对大豆免耕播种机的开发,进一步提高河北省大豆播种机械化水平。
(3)做好产业衔接,创造播种条件
推行麦豆两熟轮作种植模式,推广小麦收获后精播大豆,推广高产、高蛋白优质食用大豆品种。严格控制小麦收获质量,保证小麦收获割茬低于15cm、秸秆切碎长度小于10cm且抛撒均匀,重视小麦-大豆前后茬的衔接,保障播种作业质量。
(4)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种植
伴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和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种粮大户的出现,河北省的大豆生产方式开始由原来的小规模零散种植向着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为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实现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