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追星青少年绊倒在媒介素养这一关

2021-09-17郭媛媛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饭圈追星一代人

郭媛媛

请阅读下文,思考文后的问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葱岁月。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总有一个阶段会在外界寻找偶像,树立自己的榜样,用以学习、模仿,找到成长的方向。追星古已有之,也是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的情感和心理需要,原本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环境。互联网背景下,移动自媒体等即时通信工具促使人类社会进入真实与虚拟交叠融合的新环境、新时空,催生新的社会行为和文化样式。于是,当代青少年的追星出现了新方法、新形态。

社交媒体助力虚拟网络社群建构,为规模化、组织化的“饭圈”模式提供了可能。在资本力量、互联网平台、相关利益群体的市场化运作下,追星的粉丝被集群化、有序化地“管理”起来。青少年追星不再是暂时的、个人化的行为,而是从过去粉丝与明星有距离的精神交流,变为粉丝“擦亮明星”“供养明星”、深度介入艺人职业发展过程的组织化、持续性行为。“饭圈”成为造星链条、娱乐产业中新的运作模式和经济形式。“饭圈”粉丝群以艺人形象、利益为最高理想的价值观,也在极端的偶像崇拜观念灌输强化下,被固化下来。通过系统化、模式化的策划、设计与运作,“饭圈”从微观上介入“爱豆”(idol,即偶像)的生活、事业中,给娱乐行业带来新的获利模式,宏观上对经济、社会、文化传统秩序产生局部性冲击,也将青少年应如何理性追星,应遵循怎样的社会道德,应如何进行道德自律等问题再次推到公众的面前。

对于“饭圈”中的青少年粉丝群体来说,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加持下,他们以明星艺人为生活重心,狂热参与公演现场、选秀活动、握手会、见面会;他们陷入为“爱豆”打榜、购买产品、制造话题、线下众筹等团队计划、安排的活动中。他们“氪金”供养艺人,承担了不该承担的经济重负;他们把情感投注在想象中的“亲密关系”上,将真挚情感付诸虚拟。长期浸淫于“饭圈”的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与问题。

在信息接受和处理方面,面临着巨大的“信息茧房”,只看自己想要看到的、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缺乏自主认知、理性思考和独立决策的能力。在使用媒介方面,为了明星的话题度、美誉度,花大精力“控评”,甚至与其他粉丝群体互相谩骂、拉踩引战,显示出对不同意见宽容度的缺失。在行为方面,唯偶像是从,没有标准、缺失底线,一方面绝对美化、抬高“爱豆”,另一方面无所不用其极贬低、抹黑其他艺人。

对操控“饭圈”产业链的资本、平台、演艺公司等行为主体进行治理和规范是当务之急。同时,也要从提高青少年群体网络媒介素养的角度,降低青少年被“饭圈”裹挟,沉迷于非理性、不健康的追星行为而不能自拔的风险,防止出现分辨是非能力还比较弱的青少年被商业力量利用、占有而造成“三观”不正,行为取向偏执、片面、激进等问题。学校和家长要更早联手,提升、培育青少年群体的媒介素养。

首先,要深刻剖析、主动理解青少年将艺人、明星当作偶像热爱的深层次心理原因,关注青少年在特殊时期的心理取向。因势利导,建立科学、开放的心理辅导机制,教育青少年用好互联网、新媒体。绳。举起的手是不能随意打到任何人身上的。网络发言有禁区,网络行为有准绳。

最后,网络空间、新媒体平台与线下真实世界的信息相通、互联,个人的线上言行也是自身形象、声誉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因网络的技术属性能够永久存留,不能将自己的网络行为与现实割裂开来。

网络、新媒體言行,既是今天的人生记录,也是明天的网络记忆。青少年应当培育、提升媒介素养,别让今天“饭圈”的盲目言行,影响自己的明天和未来。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读后思考】

1.“病态追星”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请简要概括。

2.结合材料,说说如何引导“粉丝文化”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饭圈追星一代人
全球拍天宫 “追星”少年拍不停
一代人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整治“饭圈”乱象
在疫情面前,见证一场“饭圈”的成人礼
“饭圈女孩”(双语加油站)
追星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
编辑部追星日常
我们见证了
追星不如追艺术 赶上看展览的漫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