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思考
2021-09-16朱明虹
摘 要: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将教学活动与生活情境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之理、掌握数学知识,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3-0067-02
引 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并理解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让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助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一、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及一定的思维拓展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的生活化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動和交流,为学生的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应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生活中许多事蕴含着数学知识,我们需要留心观察和学习。由于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待提高,很难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融入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便能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把“要我学”自觉地转变为“我要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从而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今,教学评价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一些学校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这导致“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出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阻碍了其理解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道理”,知理会知,并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应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及数学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生活化教学的实际应用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源于生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利用生活化情境进行教学是可行且有效的。
例如,教学“负数”这部分内容,为了加强学生对负数及其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了解负数、正数及0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向学生展示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情境展示,学生明白了在天气预报中负数可以用来表示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如北方某城市在某天的气温是零下五摄氏度,用数字表示出来就是“-5℃”;或展示低于海平面的地理事物,如死海的海拔在海平面以下,用负数表示为“-800米”。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教师结合生动形象的事物及真实的场景可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如此,既有利于学生对算理进行理解和掌握,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充分挖掘学生熟悉的资源
数学教师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例如,“估算”的教学几乎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但与估算相比,学生更喜欢求准确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通过实践发现,这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在购物时,无论消费者还是商家,大多是以准确的金额来结算。估算的场景大多是在脑海内进行的,在生活实践中很少有实际应用的场景,学生在这方面缺乏实践。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素材,课堂上,教师要牢牢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活动。
教材中有许多解决问题的场景,其中的生活化元素非常丰富。比如,带的钱够吗?拿这些瓶子够装吗?这些布做衣服够不够?类似这样的情境,应用估算就比较便利。教师列举这些生活中的场景,能让学生明白估算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有时并不需要精确计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真正价值,并形成估算意识。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让学生思考参与学校的跳蚤市场,自己带的钱大约可以购买哪几样物品等。这样的教学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估算的意义。
(三)依托生活实际助力能力培养
数学中有一些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识,如果教师生搬硬套,强加给学生,学生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日常的购物、统计、测量、穿衣搭配等都涉及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就可以使他们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来理解、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新课前,教师要让学生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中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源,把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带入课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借助学生带来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习活动变得有活力、有趣味。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时,这节课是在整数加减法简便计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稍微点拨,学生就可以理解。正因为简单、易理解,教师如果不注意的话,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场景编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只能用小数加减法,并且能进行简便计算。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思考自己该如何设计数据,如何组织语言创编应用题。一位学生编了如下题目:“我家的储物柜离地面有2.5米高,我的身高是1.4米,要拿柜子里面的物品我哪怕踮起脚、伸长手臂也够不着,但是我家有一把椅子的高度是0.5米,我的手臂伸直了以后高出身高0.6米。请问我能拿到柜子里的物品吗?”于是,教师出示这道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生1:这位学生编的题目能简便计算,且得数是0,说明刚好够得着。具体的计算过程为:
2.5-1.4-0.6-0.5
=2.5-0.5-(1.4+0.6)
=0
生2:计算结果是0,只能说明刚好碰到柜子底部,但柜子里面的物品不一定能碰得到,应该拿不出柜子里的物品。
生3:他难道不能再踮一下脚吗?
教师适时给予表扬,生3机智,生2考虑问题周密,还有编这道题的学生聪明,因为他在题目中已经暗示踮脚了(要拿柜子里面的物品哪怕踮起脚、伸长手臂也够不着)。
这节课之所以上得精彩,设计新颖是原因之一,问题呈现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才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生活本质,创设有趣、易懂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動地思考问题。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场景来理解算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结 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降低学习难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在参与互动学习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朱明虹(1979.7-),女,福建仙游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