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对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未来发展 路径的分析研究

2021-09-16康乐

理论观察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发展路径

康乐

摘 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性问题,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专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党中央提出的三全育人理念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大方向。高等院校应该按照这一理念来重新构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以及教材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塑造自身在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本文对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路径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高等院校;三全育人体系;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4 — 0162 — 03

引言: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应按照传统思维限制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道德水平、爱国意识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三全育人理念是党中央在新的时代背景对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方法的理论抽象。高等院校要根据这一理论思想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工作重点是根据三全育人的要求构建起科学的教学体系,发展全方位的实现路径。

一、三全育人的核心要求

三全育人的理念由党中央于2017年2月27日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其内容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我国在“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基本上实现了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入“十四五”之后,将在继续巩固小康社会的基础之上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一重要启发〔1〕。

持续推进经济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国家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前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和国家社会的发展目标、党中央的理症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高校的人才必须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三全育人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第一,全员育人要求人才培养工作的执行主体从学校的思政教师扩展到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家庭、企事业单位乃至全社会的各类人员,做到全员参与。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会通过网络渠道或者实际生活接触全社会各个方面的事物,受到各种社会主体的影响,这也是全员育人得以实施的基础条件,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要注意到自身的言行举止对高校学生所形成的影响,这是全员育人在实践过程中的体现。第二,全程育人要求高等院校将育人的方法、要求和活动等贯彻到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从学生进入学校到最终毕业都要贯彻落实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和成长也要纳入到全程育人的范畴中去。第三,全方位育人要求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将视野从思想政治、专业课等基本内容拓展到德育、体育、价值观、心理健康、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而且教书育人的场景也要从传统的教室和课堂延伸到校园生活、线上教学以及社会实践中〔2〕。

由此可见,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为高等院校指明了新时期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方法,让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自身都更加明确教与学的意义。

二、三全育人体系的未来发展路径

高等院校的主要社会职能是培养党、国家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进而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民族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和保障。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决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因此,构建高等院校的三全育人体系也要将以上四个方面作为最主要的抓手。

(一)构建科学的三全育人体系

第一,学科体系。三全育人是当中央在新时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和期许,也是新时期的人才发展方向。而学科是教育部门根据产业结构、社会分工等专门设置的专业。如果将三全育人的理念上升到学科层面,那么从学科分类上来看,三全育人的理念与法学大类、教育学大类、管理学大类等具有更加紧密的联系。例如,法学门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等都可将三全育人作为研究的对象。三全育人的理念與教育学门类之间的融通性就更加显著了,因为教育学大类本来就是研究如何教书育人,而这一点恰恰也是三全育人理念被提出的根本初衷。教育学门类中的教育学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等都可对三全育人的理念展开深入的研究。事实上,三全育人理念的涵义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内部主要矛盾的转变、党执政理念的变化而发生迁移,其本身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将其融入到具体的学科建设中将会使这一理论在未来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当然,三全育人理念可以和各个学科之间展开有效的结合,不仅仅局限在以上所列举的学科中〔3〕。

第二,教学体系。三全育人的教学体系构建要求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从学科教学的知识框架、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融入“三全”的理念。三全育人的理念最早主要根据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提出。以下从思政教学的角度来分析构建三全育人教学体系的方法。1.知识框架。思政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将“三全育人”中蕴含的核心理念、党对合格人才提出的要求作为最主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们在校内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认识到仅仅学好专业课和文化课还远远不够,按照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在德育、体育等各个方面的学习中都要做到认真、深入、推崇质量。2.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更加重视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以及学生的专业课,但是如果学生本身缺乏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和意愿,即使掌握再多的文化知识,也不能达到“三全育人”的核心要求。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将爱国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等等。3.教学方法。按照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全面贯彻落实到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教学方法上不能仅仅局限在对教材和理论的指导,还要借助一些实践性的活动来提高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4〕。

第三,教材体系。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对某一学科的理论知识、实践应用、社会价值等展开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材。因此,三全育人理念的实施要求高等院校在教材的选取中形成明确的目标、完善的体系以及适时更新。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依然在使用老旧的教材或者本校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学科知识体系在发展中会不断的拓展,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这些新的变化和进步都应该体现在教材中,这也是作为教学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也是全员育人内在体现〔5〕。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建立适宜三全育人理念的教材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教材管理工作。1.在思想上深刻理解三全育人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到教材的推陈出新和知识框架的完善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2.构建体系完善的教材工作组织结构,学校层面的主要领导、学院层面的主要领导等以及学科专业层面的主要负责人都要参与选材的选编工作;3.高等院校的教材往往具有显著的体系化特点,其内容涵盖了公共基础知识、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等,按照系统化的思想、循环更新的思想来选编教材是符合三全育人理念的方法;4.高等院校使用的每一本教材都要经过严格地审批,确保其满足学科教育的核心需求。鉴于此,高等院校应该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建立起严格的教材审批流程和制度。

第四,管理体系。除了教学工作,学校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管理措施、落实效果等也都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就不再单纯地将学习文化知识、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作为个人奋斗和前进的目标。大学校园中还广泛地涉及到人际交往、职业发展、资助补助、升学深造、情感心理等问题,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三全育人要求高等院校做到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说到底,核心问题还是如何育人。例如,从全程育人的角度来看,学生在短短几年大学生涯中将会经历显著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心理变化,在刚刚进入校园的阶段,主要是适应问题,如何融入新的环境、新的集体以及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大学生涯的中段,学生将主要的精力用在学习专业课程、开展深入的人际交往以及规划自己在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到即将毕业时,学生们又要面临就业和继续深造的决策。事实上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学校和老师给与良好的引导,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和焦虑,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因此,在践行三全育人的理念时还要求高等院校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制定出完善的日常管理体系,宿舍的管理、校内社会团的管理、心理健康辅导、党建工作、团委工作、班级管理等都要纳入到这一范围之中〔6〕。

(二)拓展实现路径

第一,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教育方式。学生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学习的途径在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融媒体时代,依托于电脑和手机等硬件设备而发展起来的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等信息载体正在全面影响大学生群体。各种便捷的软件成为学生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总是将视线投入传统的课堂上,将电视、刊物、书籍与基于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各种网络媒体充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为此,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地建立校级的微博、新媒体账号,学生们通过手机就能非常便捷地访问本校的各种资讯、发展现状、学生工作、党政工作等。并且这些新媒体软件上还能支持评论、点赞等互动功能,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这些软件平台清楚地看到其他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进而起到广泛交流、集思广益、互相促进的作用。另外,高等院校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还要积极地建立视频教学平台,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之余还可利用课余时间或者休息时间自由地开展复习、巩固或者拓展,这一点显然更加符合全方位的理念〔7〕。例如,在宣传党中央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时就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媒体的作用。

第二,发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宽泛的知识储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学生的大学生活中可能会遭遇较多的不顺利,大学宿舍和班级活动中常常涉及到相互尊重、包容和理解方面的问题,学生遭受情感挫折之后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心理,对职业发展的不确定会让其感到焦虑。如果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可能会造成不少学生出现亚健康状态。沉闷的课堂教学活动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鉴于此,高等院校在贯彻执行三全育人理念的过程中要重视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例如,在大学生刚刚进入校园的阶段可通过开展室外拓展训练的方式提高其融入集体的速度。在校园内还要积极推动一些有益的社团,组织学生们开展读书会,通过新老生的深入交流来缓解新生的焦虑,帮助其解答疑惑〔8〕。在就业季,积极为学生联系实习机会,使其尽快适应职场中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节奏。

第三,将教学和思政教育协同起来。高校的专业类目非常多,涵盖了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等各个大类,教学工作往往呈现出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思政教育的特点。党中央提出三全育人理念的目的是将高等院校的在校生培养成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學生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爱国爱党的精神才是一切教育的重要基石,没有这些根本性的基础,就难以成为一个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而承担责任的合格人才。因此,学校在开展各种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最终的目标是做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育的协同发展。例如,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工作在社会中将要承担的义务,使学生形成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三、结束语

新时代的高校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地诠释党中央提出的人才培养方向,在实践操作环节要严格践行三全育人的理念和思想。构建起涵盖学科、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选编以及校园日常管理的教学管理体系,从学生进校开始直到其毕业,设置与学生成长阶段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实现全程育人。借助融媒体、课内外实践活动来提升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孙燕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教材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20,(05).

〔2〕王浩,冯爱玲,王岩,等.高校思想政治“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建设研究〔J〕.知识经济,2018,(23):144-145.

〔3〕柳任飞.在“三全育人”体系中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智库时代,2020,(10):77-

78.

〔4〕林广国.“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思政工作体系构建解析〔J〕.青年与社会,2020,(09):244-245.

〔5〕郭瑞.浅析高校“三全育人”模式下资助体系〔J〕.长江丛刊,2020,(03):151-152.

〔6〕赵赋聪,万远英.“五好”育人新格局:实现高校思政“三全育人”的有效路径〔J〕.文教资料,2020,(11).

〔7〕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6-10.

〔8〕刘承功.高校“三全育人”的核心要求,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9,(11):92-95,11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发展路径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