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2021-09-16冷琳琳

理论观察 2021年4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通识教育现实生活

冷琳琳

摘 要:本文探究哲学与通识教育的内在联系。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各种知识的壁垒,引导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不但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还具有健全的人格。而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可以提供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还能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的思维方式。它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人不应仅仅向外去寻求工作与生活的维度,还要向内去探寻人生意义等生命体验。

關键词:哲学;通识教育;综合知识;健全人格;现实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4 — 0049 — 03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很多年来人们一直关注的核心问题,这不仅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还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水平。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只是拥有了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大学最大的失败。他认为,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更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处理各种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素质。哲学作为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可以提供世界观的引导和方法论上的指南,而且可以提供人生观的引导和价值观的确认,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返回社会现实的途径,为大学素质教育提供持久的资源。

一、大学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专门人才是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人才类型,他可以使得人才各司其职,从而很好地适应专门的工作需要。但是,随着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其弊病也暴露的越来越明显,人变得越来越工具理性,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工作上的成功。大学不应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传播人文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使其具备综合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的地方。如果把专业知识当做大学培养人才的唯一目标,那么社会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冷冰冰的现实主义者。早在19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大学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专业教育,而且要尽可能提供一种通识教育。大学在给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教给他们正确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使学生成为综合的、全面的人。

通识教育是在教授专业知识之外的一种针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它不教给学生具体的技能,而是提供一种非功利性的知识,旨在帮助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统整和健全人格的培养。〔1〕p97大学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特征是什么?它必然包括拥有自由精神、懂得公民责任、具备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拥有丰富的生命体验。而单纯的专业教育无法达成这样的目标,只有借助于通识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使其成为具有完整的知识和人格的人。上世纪末哈佛大学曾对通识教育进行改革,他们列出历史、艺术等七个领域作为通识教学的内容。我国部分高校也提出类似的教育理念,通过开设哲学社会科学或基础自然科学等课程,增强学生的博学多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哲学的构成及特性

首先,哲学是一种世界观的学说。它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马克思曾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必然包含着对自然及社会的关注。一个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会无意识地变为他的精神层面的组成部分,这在将来会成为指导他的思想和行为的观念。不仅如此,世界观还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这意味着你不以观念优先,那么你可能就会是一个现实优先的观察者,继而,无论是世界本身还是自己的人生永远不是观念决定的,而是作为一种敞开的状态向你呈现的。而如果你是一个相信神秘力量决定世界的人,就会产生宿命论的人生观,对我们来说有价值的东西也许就是崇敬神秘力量了。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会变为我们世界观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所有的世界观都是合理的,因此,这些朴素的世界观需要哲学的反思和批判,这样我们才会少受到不合理世界观的误导,我们的行为就会较少地遭到挫折和失败。因此,在哲学课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上,教师有必要进行世界观的引领。

其次,哲学是一种人生观的引导。人生观是世界观的自觉化,是关于生活的意义等问题的回答。当个体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时,他便对之前接受的一切教育进行批判性反思,逐步形成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个人生命的体悟,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同世界观的形成一样,人们会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人生观,所以需要适当的引导。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学问”。它教会人们的不是系统化的专业知识,而是关于人的知识。康德在读了卢梭的书之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不知道人的知识,仅研究自然规律是无用的。可见,你是谁,你喜欢什么,你需要什么,类似的问题是帮助个人发现自我的有效路径,只有这样的发现,人们才能反观自己,从而找到自我实现的生存方式。而哲学是帮助人们找回自我的最好方式,无论是从西方哲学缜密的逻辑中,还是从中国哲学对人生的体悟中,都能帮助人从内部求取人生智慧。

再次,哲学是一种价值观的建构。后现代哲学已经清楚地向人们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多元性,甚至社会上普遍流传一种相对主义的价值观。置身于如此这般的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容易陷入信仰的危机。价值观会影响个人的情感和选择,它也会对人的行为起到指向作用。只有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才能对不同的甚至是相对立的价值观进行分析和整合,追溯不同价值观的根源,清理他们各自形成的逻辑线索,从而对其进行评价。哲学就是要引导人们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社会以及人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帮助人们解答各种困惑,从而在诸多的选项中进行正确选择,找准人生坐标,获得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

最后,哲学的思维是反思、批判的思维。思维可以分为表象思维、知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表象思维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是对具体感性材料的思维;知性思维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中,追求的是形式逻辑的不矛盾性;理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哲学中,矛盾是事物的本质,正是因为矛盾,事物才向前发展,而哲学的辩证法就体现在用概念的辩证运动去解释事物自身的运动。因此,必须提升思维的高度,才能把握世界的真正本质。哲学教育可以训练人的思维,它通过概念的自身演变来帮助人们认识对象,只有弄清概念的演进,世界才会以真实的面貌呈现在人的面前。所以,哲学反思性、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必不可少,只有经过反思和批判,才能保持冷静而清醒的头脑去切中事物本身,只有经过反思和批判,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三、哲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通识教育意在使学生在接受专门知识的同时,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理解和把握,从而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识教育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给予适当引导,从而帮助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积极地塑造人格,以便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而哲学教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目标上都与通识教育相吻合。

首先,哲学的世界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改变原有的關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看法和认识,从而深化对客观世界以及主观世界的最根本问题的看法。黑格尔曾说,哲学是“厮杀的战场”,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越是发展到最后,越在理论上表现为一种自觉性。因此,也可以说,在当代,我们的思想是最切近现实的。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破除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各种神秘力量的假想及天真的解释;历史唯物主义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建立在经济关系基础上的历史图景,让我们看到我们的世界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2〕p20,而非某个伟大心灵的结果。而辩证法就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3〕p22,它教给人们的是反思的、批判的思维方式。但是,世界观的改变绝不是记住某些现成的条文就能进行了的,而是要形成人们的理论自觉。对大学生世界观的改造,是一个艰难的工作,要使得世界观深入到他们的精神深处并表现在行为中。

其次,哲学作为“思想的前提批判”可以帮助大学生打破知识的门类界限。哲学和科学不同,每一具体科学都有其特定研究对象。而哲学没有特定对象,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说,哲学探究的是事物的一般原因和原理,它以批判和反思为本质特征,哲学反思科学的思想前提。具体来讲,科学形成各领域的具体知识,而哲学是对这些知识以及形成知识的前提、方法和价值进行审视。但是,众所周知,现阶段高校学科门类的分化非常严重,无论从专业设置上还是课程安排上都能说明高校培养人才的唯一目标就是专门人才。提供哲学等学科的通识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形成对本学科的前提与界限的思考习惯,同时赋予学生对知识基础的综合把握。对终极性问题的寻求一直是人类向自己发问的主题,而任何一门具体科学都不能给人以回答,当科学试图去解决宏大的自然问题或对世界整体进行总体把握时,就需要哲学的指导。在通识教育的道路上,哲学可以提供方向上的引导,使得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能够更好地融通。

再次,哲学可以训练人的理性思维能力。高校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从获得了什么知识转变为取得了什么能力、素质以及技能,这说明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只是教给学生一堆死知识,而没有教会学生如何灵活运用,那么他们也不会解决具体问题,因此,思维方式尤为重要。高校应该是过程导向,教师应讲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这样学生才能在一个高的层面上把握所学知识,将来才会解决具体问题,所以理论思维能力最重要,而训练理论思维方式最好不过哲学。恩格斯曾经说,如果没有理论思维,那么两件最自然的事情之间的联系也弄不清楚。哲学(philosophy)在希腊语中的原意为爱智慧,哲学作为反思的学问,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教会人们如何思考。正如苏格拉底曾经所说,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现代社会要求知识和思想必须相互支持,否则知识就是死的。曾经担任过斯坦福大学校长的史德龄认为,大学的真正职能是教会学生对现存真理进行反思,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事实表明,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是人们僵死、片面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习惯,导致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难以激发出来,不能适应多变、复杂的客观环境。而要进行批判和反思,就需要哲学。哲学的训练是概念的训练,概念是认识之网的“网上纽结”,通过对概念之间关系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我们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世界。

最后,哲学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认,从而确立其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是社会的迫切需要。近些年来,中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价值多元的观念,相对主义价值观和世俗化的价值观被普遍宣传。我们处在一个世俗价值占有较高地位的信仰危机的时代,人们唯一追求的就是物质利益。而青年学生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洞察能力,他们不能正确地选择价值观念,不能恰当地追问人生的意义等问题。现在的学生经常强调所谓的“自我价值”,但这个“自我价值”如何实现?马克思讲到,现实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p56。不能抽象地讲人,这个“自我”应该从社会的现实活动来定义,也就是具备一定的能力进行对象性活动的人,是能够进行价值创造的人。从自由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他不应该单纯地被认为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随意的自我,而是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具有意志自由的自我。这样看来,“活出自我”就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就不仅是遵循个人意愿,而是包含着对象性的活动、价值创造的活动于其中。因此,对青年学生进行哲学的价值观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价值观教育是现时代高等教育中尤为迫切的问题。

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联系非常紧密。现代社会同样处于一种意义的缺失境地,人们更多地关心自己的工作状况和生活层次等外在的事物,很少反观内心。相反,人生观是一个人精神结构中非常重要的层面。它不仅包含着如何处理好人和世界、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它还包含着个人生命体验等关于自我的研究。好的人生观可以帮助个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促使一个人清醒过来。维特根斯坦在《游戏规则》中讲到,科学是重新使人入睡的途径。科学教给人的是整齐划一,人们研究关于机械自然的确定知识,而哲学提供实现人的解放的途径,使人清醒,哲学促使人把思考的方向转向内心,向内探求以反观自我,发现自我。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暂时从被技术和知识支配的冰冷的世界中解脱出来,探究诸如德性、良知、使命、意义等人生问题,从而使得个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并达到和自己和解的良好结局。

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到思维方式的训练,哲学教育要培养的人才是既具有综合的知识,又具有健全的人格,既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又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的人。由于大学生的三观都已经初步形成,思维方式也有固定化的倾向,因此,高等教育中哲学对三观和思维方式的改革就显得尤为艰难。但正因为这项事业非常重要,因此,需要从高校的政策制定、课程的内容改革以及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都要做出改变。哲学课程,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不能停留于抽象的理论层面,更要面向现实生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并能够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综合性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徐琴.哲学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教学与研究,2014,(10).

〔2〕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通识教育现实生活
从高校辅导员视角论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论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假期归来
浅析现实生活中的椭圆应用题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