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
2021-09-16赵军马渤源
赵军 马渤源
摘 要:我国处在“十四五”的起步期,越是关键时期越要保证各个民族间团结统一,汇聚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当前,注重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党在民族地区贯彻落实大政方针,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团结和稳定、逐步提升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新的发展时期,国外不同文化和思潮不断涌入,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媒体的管控等方面带来新的挑战。由此,注重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积极将主流意识形态与民族文化相融合,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氛围,对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一元”指导地位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马克思主義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4 — 0015 — 03
现阶段世界各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国内国际上的小事件、小概率现象引起的“荒谬联想”都能引发一国内部意识形态的争论与交锋。〔1〕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关系相对复杂,成为外国敌对势力思想文化渗透的前沿地带。因此,研究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维护国家边疆安全和各民族团结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边疆民族地区注重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意义
意识形态既是自发意识的自觉文化类型,如政治、法律、伦理、道德、艺术等,也是个体意识的社会同一性或社会凝聚。〔2〕而意识形态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形态体系不受威胁,能够维持正常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相对稳定有序和谐的状态”,〔3〕意识形态关乎国家命运及政权的兴衰,是一项极端重要的思想工作。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边境线,他们不仅要保卫地缘上的国家安全防卫线,更需要在思想上筑牢“边境线”,筑牢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防线。
(一)有利于提高对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4〕从时间的脉络来看,中华文化不是所有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不同民族文化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相互碰撞相互吸收、取长补短而共同创造的。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既包括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自觉,也包含着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挖掘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血肉联系,创新民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满足民族群众对于先进文化的需求,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在民族地区大众化传播,引领群众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行动上拥护国家边疆地区的安全统一。
(二)有利于维护边疆民族团结和稳定
加剧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仅有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因素,还有宗教民族及境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有着深厚的民族情节,一些民族群众在出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问题时,会出现自身民族情节高于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情况。所以,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民族群众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受我国各项制度优势,使他们从心底里产生国家荣誉感,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感召力,使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有利于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意识形态是区别不同政党的重要方面,能够体现一个政党的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追求的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服务宗旨,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我国边疆民族地处于我国边境偏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较为落后,只有加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行力,提高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层面的引导力,凝聚民族地区群众的意识形态力量,才能更好地为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奠定群众基础。所以,做好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协调不同民族之间的价值冲突,汇聚共同思想认同,激发各民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活力,构建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防线,有利于党的方针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开花结果”。
二、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民族宗教文化等原因,容易被境外敌对势力煽动,发现当前意识形态工作中出现的盲点和漏洞,对于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一)部分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相对不足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以少数民族为主,他们是党的最基层工作者,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同时也承担向民族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工作。但是,有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和理论功底的局限,在应对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时准备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自身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相对欠缺。在部分地区主要负责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部门中,一些基层领导不能够与时俱进的学习新理论、新思想,导致他们不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民族地区群众讲解,往往是就理论说理论,宣传方式相对固化。第二,理论宣传大众化解读相对不到位。部分领导干部只能照本宣科的解读理论,将理论与民族群众现实生活结合的解读相对不到位,造成一些群众不了解、也不愿意去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功能被弱化。所以,对边疆民族地区推进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行成阻力。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相对薄弱
群众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才能熟练掌握和应用,而这就需要通过理论的宣传和教育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边疆民族地区位于祖国边疆,与周边国家经济、文化方面交流相对较多,同时有着浓厚的民族宗教信仰习俗。所以,多方面的原因一直阻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民族地区的进程,主要表现在:第一,理论教育方式单一。有时对于理论的学习多重在完成上级命令,学习缺少多样化、灵活性的讲解,强调理论的死记硬背,对于理论知识生活化解读不到位,导致理论没有转化为指导实践的科学指南,与边疆民族地区群众不能引起共鸣。第二,用民族语言宣传教育相对不及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著作具有非常强的政治性、专业性,由于民族语言翻译文本相对不足,使得新的理论方针政策的民族宣传工作相对滞后,如果仅靠民族群众个人自主学习,容易出现理解不透,甚至曲解事实的现象。所以,目前用民族语言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作,还难以适应更多民族群众的学习需求。
(三)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发展时代的两大主题,但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不仅体现在经贸、军事等领域中,还表现在思想文化、政治观点等“意识形态”中。在边疆民族地区主要体现在:第一,西方敌对势力与边疆民族地区的极端民族主义、分裂势力相互勾结,歪曲事实,造谣宣扬国家消灭民族语言文化,强烈反对民族文化交流,制造民族问题,冲击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产品不断引进中国,比如在电影作品、NBA比赛、饮食行业等方面,都逐渐改变着大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尼克松曾说的“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失利,那么我们的外交、文化交流将毫无意义。”〔5〕一些别有用心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消费文化产品的大力输出,加快传播资本主义的消费价值观和思想文化,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改变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价值观,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四)传播媒介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跨国界传播速度加快,传播媒介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意识形态造成巨大冲击,特别是对于我国这种拥有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来说,影响尤为突出。第一,在报纸、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方面,用民族化、地区化的方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相对不足。民族语言版本的书籍、电视栏目、报纸文章相对较少,民族群众受到语言文字的制约,观看汉语版电视、报纸等文章时相对困难。第二,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方面,对于信息的审核和管理缺少社会责任感。现在除了官方媒体之外,部分私人媒体以营利为目的,在娱乐化、利益化至上的价值观导向下,过度关注粉丝数量和点击率,利用断章取义、炒作新闻热点、无视信息真实性,严重影响新媒体在边疆民族地区大众化传播的环境。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融媒体概念应运而生,融媒体作为新兴传播媒介,相比融媒体更具全方位与立体化特征。融媒体通过多渠道平台,形成主流意识形态价值传播矩阵,将比传统互联网单一的媒介更加立体与丰富,合理利用融媒体将带给主流意识形态更多“发声”机会。
三、边疆民族地區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路径
维护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因地施策的原则,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积极探索意识工作的现实路径。
(一)提升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力
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每个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他们熟悉当地现实情况、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群众中的“关键少数”,也是他们利益诉求的代表,他们与群众沟通起来没有语言障碍,是党与群众紧密联系的桥梁。第一,注重领导干部的理论培训工作。边疆民族地区干部培训工作需要注重理论与他们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学习内容上,加大设置最新热点难点问题的理论课程,
提高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在培训策略上,可根据不同文化层次的主体,因材施教,提高培训内容针对性。只有领导干部注重自身理论学习,才能及时解答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困惑。第二,提高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理论宣传能力。民族党员干部只有扎实的学习,并且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要义,才能在为群众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引导理论基础过硬的干部群众深入到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生活中,用民族化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用民族群众身边的例子述说身边的故事,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群众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程度,从而守住民族地区的思想安全。
(二)增强马克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筑牢各民族干部群众的精神家园,需要经过思想教化,稳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民族群众中的凝聚力,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引导群众在欢快的氛围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第一,立足不同地区实际,开展理论宣传教育。理论只有变现出强大的实践指导性,才能使得群众更加认可和拥护,加强民族群众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向心力,需要着重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只有民族群众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提高幸福感获得感,才能不断信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第二,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主旋律、正能量活动。
(三)提高意识形态融合民族文化的实践力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6〕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要注重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方式适应民族语言用法习惯,在尊重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注重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相结合,拉近理论与民族群众的距离,才能助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第一,将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艺术作品相融合。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艺术作品,用民族艺术作品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可以与时俱进的推进民族艺术作品向前发展,还可以满足民族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求,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第二,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语翻译工作。任何思想和文化都需要语言文字来传播,基于边疆民族地区语言环境和现实需求,开展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民族语言翻译工作。要用少数民族语言习惯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听得懂、看的明白,理论只有更贴近民族群众的生活才能更好的产生共鸣,才能提高群众学习的兴趣,才能引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正走入群众思想。
(四)加强传播媒介对意识形态的渲染力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工作,枯燥的理论讲解已不适用当前群众的学习需求,必须依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宣传优势,使理论不断大众化在民族地区传播,巩固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第一,注重传统媒体差异化、多样化宣传,满足民族群众对不同信息需求。首先,在新闻报纸、图书等文字资料中,注重设置党的大政方针民族语言解读版面,满足民族地区的群众理论需要,逐渐提高他们对理论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利用好电视、广播等影音媒介,要用少数民族自己的影音作品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加强管理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积极做好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首先,加大主旋律网站、微信群、短视频平台的设立,用民族语言、文字、视频等形式传播党的大政方针,引导群众拥护党的政策;其次,利用好抖音快手、微信等客户端,建立相关公众平台、公众号,及时以“民族语言+汉语”的形式解答国家的最新政策、推送最新的惠农方针,并设立人工服务平台解答群众面临的问题,及时对专业术语较强的理论方针、政策进行解读,提高民族群众的政策知晓度。
总之,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不仅能够握牢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盘”,还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凝心聚力。
〔参 考 文 献〕
〔1〕蒋英州.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势研判与维护策略探讨——基于3125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学习论坛,2020,(11):13-18.
〔2〕樊浩.中国社会价值共识的意识形态期待〔J〕.中国社会科学,2014,(07):04-25+204.
〔3〕石云霞.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2):33-38.
〔4〕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谭朝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9.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