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藏在九宫山的远古地貌
2021-09-16姚远任俊宋德牲
姚远 任俊 宋德牲
九宫山保护区内的珍稀植物鹅掌楸花叶结构图和伯乐树花叶结构图(制图/脚爬客)
左 九宮山位置示意图(制图/脚爬客) 右 幕阜山脉阻隔暖气流示意图(制图/脚爬客)
14摄氏度的天然氧吧
九宫山坐落在横亘三省、绵延千里的幕阜山脉中段,处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与其东边的江西庐山、西边的湖南衡山一同构成幕阜山脉的三大姊妹名山。
夏季,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幕阜山脉将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阻隔,为其北侧的九宫山提供了天然的阻热屏障。据气象资料,九宫山年平均温度14.4摄氏度,极高温一般低于35摄氏度。相对于夏季动辄37~38摄氏度高温的中国中部来说,的确是十分优良的避暑胜地了。
除此之外,九宫山1.6万平方千米的森林每年可发散数以千万吨的水汽,加上亚热带地区充沛的降水,使得九宫山遍地喷泉飞瀑、四季涌流不竭。即使到了炎炎夏日,温度一般也不会超过30摄氏度。难怪慕名来此的游人赞曰:“三伏炎蒸人欲死,到此清凉顿成仙。”
在峰峦耸峙、岭谷相间的九宫山中,古木阴森,千姿百态,许多珍稀植物或挺立于悬崖绝壁之中,或散布于深壑幽谷之底。这里森林覆盖率超过96.6%,孕育了维管束植物209科857属1983种,其中药用植物300余种、观赏植物300种左右、珍稀濒危植物33种,是名副其实的鄂南最大绿色宝库。
九宫山的珍稀濒危植物中古老植物较多,并以第三纪孑遗植物(也叫作活化石植物)为主,如青檀、银鹊树、伯乐树等在白垩纪就已存在。它们能在鄂东南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完好地保存,说明九宫山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气候比较稳定。也许正因如此,九宫山成为当年三峡水库淹没带上大批珍稀植物的移植基地之一。
冰川创蚀示意图(制图/脚爬客)
拔蚀作用是指冰川对冰床的拔蚀和挖掘,主要由于冰川自身的重量和冰体的运动导致冰雪融水渗入节理、裂隙,使其扩大,岩块不断破碎,当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冰川向前运动就把岩块拔起带走(制图/脚爬客)
深藏不露的地质宝库
九宫山有着悠久的地质历史,最古老的岩石可追溯至18亿年前的元古代(元古代是紧接在地质发展史中最古老的时期太古代之后的一个地质年代)。在其后的岁月里,九宫山历经多次地壳抬升和岩浆侵入,海拔也愈来愈高。在中新世时期(2300万年前到533万年前),九宫山间歇性由南向北掀斜式抬升,当抬升高度超过雪线(雪线,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时,受到冰川刨蚀,形成第四纪冰川地貌。有些第四纪冰川遗迹如角峰、刃脊、U型谷、冰碛物等一直保存至今。
如九宫山上的三座高峰老鸦尖(海拔1657米)、铜鼓包(海拔1585米)、三峰尖(海拔1483米)并列在同一条中轴线上,三峰东西向横列。这种山峰很尖、山坡陡峻的山峰在地质学上叫作角峰,是由冰川的拔蚀作用在山峰的周围形成的凹形陡坡。
冰川遗迹中的云中湖也是独具特色的地貌。这座镶嵌在幕阜山脉高处、深藏于九宫群山之间的高山湖泊,四面环山,海拔1235米,与山下垂直落差超过1000米,云中湖的湖盆(地表上的形似盆状汇集水体的相对封闭的洼地)是由第四纪冰川运动时对地表进行的侵蚀而成,由后来充沛的降水填充,最终成就了这一高山天镜。
晴天时,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托起无数光带,将云影、山影汇集一处。雾天时,湖面上烟雾缭绕,群山和宝塔在湖中若隐若现。古人诗曰“云湖水起雾云寒,好似明珠出黛山。宝境由来人羡地,九天神镜照凡间”。
由于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发源于九宫山北坡的河流,均是富水的支流,基本呈南北向。再加上构成九宫山主体的花岗岩垂直于裂隙(在岩石中由于地质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裂缝)发育,流水及其所挟带的碎屑物质对沟谷、河床底部进行的冲刷和磨削作用强烈,导致沟谷、河床加深。这些河流将九宫山打造成岭谷相间、平行排列的地貌。从东向西分别为大九顶(岭)-西港(谷)-喷水岩(岭)-龙沟(谷)-大岩头(岭)-中程畈(谷)-石人山(岭)-高湖畈(谷)-大仰山(岭)-集潭源(谷)-黄鹤尖(岭),高高耸起的山岭与深深下凹的山谷如波浪般起伏。
山高谷深的地形容易形成飞流直下的瀑布,据统计,九宫山内的瀑布达数百条。其中的大崖头瀑布海拔1213米,瀑布高度位于华中地区前列。巨瀑宽30多米,从420米高的大崖头峰顶“U”形幽谷上凌空跌落,形成420多米落差的瀑布奇观,如同银河漏底,气势磅礴。
九宫山集江南山峰之奇秀和塞北岭岳之雄伟于一体,孕育了珍稀的动植物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质地貌也充满魅力,让人心生对远古时代的向往。
(责任编辑/王佳颖 美术编辑/周游)
富水水系示意图(制图/ 脚爬客)
大崖头瀑布海拔1213米,形成420多米落差的瀑布奇观
独特地貌——云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