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集不足量血液原因调查及安全性探讨

2021-09-16黄文岳刘丽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1年17期
关键词:凝块状况不佳血站

黄文岳,刘丽萍,杨 松,邹 韬

四川省南充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四川南充 637000

在日常血液采集过程中,通过提升采血工作人员的穿刺技能和护理质量、加强献血知识的宣传及营造良好的献血环境,能有效降低不足量血液的采集率[1],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因血管状况不佳、血流不畅、献血不良反应等原因引起的采集不足量。现国内外对于不足量血液的处置方法各有不同,国外有规定,66%标示量以上的不足量血液可用于临床[2-3],国内大部分血站对不足量血液则进行报废处置,但目前已有一些血站在不同的策略下对不足量血液进行了再利用[4-6]。本站既往对采集的不足量血液均作报废处理,虽然近几年采血量呈逐年升高趋势,但仍然存在季节性缺血的现象。在保障血液安全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不足量血液,可达到节约血液资源的目的。本站在2019年对造成采集不足量的原因、产生凝块的情况,以及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储存期间的溶血率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血液来源 本血站2019年3-7月实际工作中所采集的不足量血液。

1.2仪器与试剂、耗材 血红蛋白(Hb)及血细胞比容(Hct)采用BC3000Plus型血细胞分析仪(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检测;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采用4040半自动生化仪(德国ROBERT RIELE公司)进行检测,试剂由北京瑞尔达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及去白滤器均由山东威高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方法

1.3.1标本收集 在2019年3-7月,血站各采血点将采集到的不足量血液进行标识及单独储存,由相关责任采血人员填写基本信息及采集不足量的原因。填写好的记录表单及不足量血液实物送至质管科登记。

1.3.2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制备及过滤情况观察 质管科按照采集原因分类登记完毕后,将不足量血液送至成分科,并按照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制备,由质管科工作人员观察和记录过滤时出现凝块的情况,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制备后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按照研究策划的要求进行分袋。

1.3.3储存期间溶血率的检测 质管科将分袋后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置于2~6 ℃冰箱保存,并在第0、7、14、21、28、35 天进行Hb、Hct和FHb检测,分别计算其各时间节点的溶血率。计算公式:溶血率(%)=(1-Hct)×血浆或上清液FHb/Hb×100%。

1.4观察指标 分析不同原因的采集不足量血液出现凝块的比例。按照不同采集量比例将不足量血液分为3组,包括<50%标示量组、50%~66%标示量组、>66%标示量组。

2 结 果

2.1造成采集不足量血液的原因分析及出现凝块的比例情况 2019年3-7月共采集不足量血液69份。经分析,造成原因为“采血秤程序选择失误”“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献血者手臂位置发生变化”“血管状况不佳、血流不畅”4类,其中以“血管状况不佳、血流不畅”为主要原因,其比例为58.0%(40/69)。该69份不足量血液在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过程中有17份出现凝块,其比例为24.6%,其中因“血管状况不佳、血流不畅”造成的40份不足量血液中有13份出现凝块,为采集不足量血液产生凝块的主要原因。见表1。

2.2不同采集量比例的不足量血液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间溶血率及变化趋势 69份不足量血液最终有68份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份因出现较大凝块,无法完成制备,作报废处理)。<50%标示量组、50%~66%标示量组、>66%标示量组储存期末(第35天)溶血率分别为(0.183±0.066)%、(0.157±0.072)%、(0.159±0.062)%,3个组别溶血率组间效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59,P=0.700),各组不同时间点溶血率组内效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632,P<0.001),而3个组别整个储存期间各时间节点的溶血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019年质管科血液质量抽检活动中,共抽取正常的足量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48袋进行质量抽检,其储存末期溶血率均值为0.152%。3个不同采集量比例的不足量血液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与2019年质控抽检中足量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储存期末溶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图1。

表2 不同采集量比例的不足量血液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间溶血率

图1 不同采集量比例的不足量血液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间溶血率变化趋势

3 讨 论

血液一旦离开人体,即使是保存在保养液中,红细胞也会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结构及功能上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红细胞保存损伤[7],可使其溶血率升高。相较于采集足量的血液,因不足量血液未达到标准的抗凝比例,红细胞在制备处理前处于酸性更高的环境之中,这种环境是否会对红细胞保存损伤机制产生影响,目前尚不完全明确。而溶血率是反映红细胞保存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血站质管科对于血液质量及安全性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江苏省血液中心已对>50%标示量的不足量血液、>66%标示量的不足量血液储存期间的溶血率进行了研究[8-9],而重庆市血液中心也对不同采集量和制备时间对不足量血液制备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影响进行了分析[10]。这些研究为指导科学合理用血、节约血液资源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数据,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站质管科以2019年3-7月所采集的69份不足量血液进行分析,统计其产生原因,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袋后于2~6 ℃冰箱中保存。观察记录其去白细胞及过滤时出现凝块的情况,分析其产生原因。分袋后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于储存期第0、7、14、21、28、35天进行溶血率监测,其结果按照采集量比例(<50%标示量、50%~66%标示量、>66%标示量)进行分组处理后比较,并观察各组溶血率的变化趋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69份不足量血液中有17份在制备过程中出现凝块,其比例为24.6%;而“血管状况不佳、血流不畅”为出现采集不足量血液的主要原因,共40份,其比例为58.0%。从总体情况来看,不足量血液容易产生凝块,特别是因“血管状况不佳、血流不畅”造成的不足量血液,40份中有13份(32.5%)出现凝块。因此,血站可针对性地在血液采集前,尽可能选择更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可从源头上减少采集不足量情况的发生。《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中在血液外观质控项目中要求无凝块,而现有的白细胞滤器可有效地滤除不足量血液中的凝块,将不足量血液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能够有效降低凝块带来的输血安全风险。从本站临床用血机构既往反馈的信息上来看,也并未收回过存在凝块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50%标示量、50%~66%标示量、>66%标示量的不足量血液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整个储存期间,其溶血率组间和不同时间节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储存期末溶血率分别为(0.183±0.066)%、(0.157±0.072)%、(0.159±0.062)%。在2019年质管科血液质量抽检活动中,共抽取正常的足量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48袋进行质量抽检,其储存末期溶血率均值为0.152%。就本研究而言,3个不同采集量比例的不足量血液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与2019年质控抽检中足量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储存期末溶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应低于0.8%”的要求,满足用于临床的条件。但从图1中可以看出,虽然3个组别的溶血率组间变化趋势并无差异,但从第14天起,<50%标示量组的不足量血液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其溶血率在之后的各个时间点与另外两组的溶血率比较,升高的幅度更明显,提示其红细胞在保存期的损伤较其他两组更大。考虑到<50%标示量的不足量血液,其红细胞与抗凝剂比例更加失衡,这种过于酸性的环境是否会影响到红细胞生化、形态的变化[11],还应进一步研究,以便在临床利用上制订更加安全合理的策略。

猜你喜欢

凝块状况不佳血站
杜洛克公猪精液中微凝块对保存效果的影响
Suzhou Classical Gardens
The application of radioactivity 放射的用途
超声“钻头” 可打破血液凝块
索马里霍乱疫情已造成618人死亡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信息技术在血站工作中的应用
血站院感知识系统化培训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