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MC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1-09-16王硕石廖义鸿
王硕石,钟 梅,廖义鸿△
1.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 广东深圳 518020;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广东广州 510515
国外报道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为7%~12%,国内报道为9.4%[1]。子痫前期是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严重阶段,常累及孕妇脑、心、肝、肾、血液及胎盘等,严重时可危及孕妇及胎儿生命。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2]。在血栓形成的早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脱去四段小肽链形成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间黏附形成可溶性复合物,即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3]。SFMC 水平增加提示凝血酶活性增强,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4-5],本研究探讨了SFMC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轻度子痫前期(MPE)及重度子痫前期(SPE)患者各20例分别纳入MPE组与SPE组,另选取20例无任何妊娠合并症的健康孕妇纳入对照组。MPE及SPE诊断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妇产科学(第9版)》相关标准[6]。排除标准:双胎妊娠、接受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肝肾疾病、糖尿病等。3组研究对象年龄、孕周、孕前和孕时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3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1.2仪器与试剂 安徽嘉文仪器装备有限公司离心机; 海尔—80 ℃低温冰箱;瑞士TECAN多功能酶标仪;美国 MyBioSource公司SFM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试剂盒,美国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公司ACL TOP全自动凝血仪。
1.3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抽取肘静脉血5 mL,分别注入两支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中放置20 min,一管以3 000 r/min离心30 min,收集上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FMC水平;一管用于检测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
2 结 果
2.13组研究对象SFMC、凝血指标比较 SPE组及MPE组血清SFM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SPE组血清SFMC明显高于M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组及MPE组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PE组与MPE组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组PT、APTT及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3组研究对象SFMC、凝血指标比较
2.2血清SFMC与凝血指标的相关分析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SFMC与DD呈正相关(r=0.304,P<0.05),与PT、APTT、FIB之间无相关性(r=0.203、0.100、0.123,P>0.05)。
3 讨 论
子痫前期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子痫前期发病机制可能与胎盘缺血缺氧、免疫功能紊乱、过度炎性反应、代谢异常、氧化应激等有关[7-9]。学者们普遍认可其发病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妊娠滋养细胞功能损伤,胎盘缺血缺氧释放多种因子;第二阶段为胎盘因子进入母体循环,促进炎性反应激活及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痉挛、血液高凝及血栓形成,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10-11]。因此,凝血功能与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子痫前期患者的凝血系统异常激活,凝血因子消耗,血小板减少,因此处于不同病情阶段的患者凝血指标差异较大,可能存在高凝或消耗性低凝的状态[12]。传统凝血4项检测中,PT、APTT、FIB、凝血酶时间(TT)只能反映凝血因子情况,却不能反映子痫前期病情变化。有研究报道,虽然SPE组、MPE组与对照组凝血4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SPE组血栓弹力图反应时间R值增大,α角明显变小,凝血综合指数(CI)负值增大,因此,推测血栓弹力图能有效地反映子痫前期患者呈消耗性低凝状态[13]。本研究发现,MPE组、SPE组与对照组的PT、APTT及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传统的凝血指标检测不能充分评估凝血及纤溶状态。
在血栓形成极早期阶段,FIB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脱去纤维肽 A 和纤维肽 B,形成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间黏附后形成SFMC。随后,在因子和纤维蛋白聚合酶的共同作用下,纤维蛋白单体间相互连接,生成纤维蛋白。最后,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成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14]。由此可见,SFMC先于DD出现,而DD则是纤溶系统作用后的最终产物,SFMC与DD形成关系密切。
有研究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患者DD及SFMC等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而 APTT、PT及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该研究认为SFMC参与了TIA的发病过程[15]。也有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FMC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早期明显升高,因此,推测血清SFMC可以作为DIC早期预警标志物,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FMC升高表明其处于血栓前状态,有发生血栓或DIC的趋势[16]。临床普遍认为,在子痫前期患者临床诊治过程中,DD可作为血栓形成和DIC的临床常规筛查指标。但关于血清SFMC与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很少,这也是本次研究价值所在。
本研究结果显示,MPE组与SPE组的血清SFMC及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提示,血清SFMC与DD呈正相关(r=0.304,P<0.05),而与凝血因子无关,说明血清SFMC及DD在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血清SFMC及DD的升高分别反映了子痫前期患者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一旦子痫前期患者DD水平升高,提示患者已经形成血栓或者微血栓。SFMC作为反映早期血栓前状态的指标,可以早于DD发生改变,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早期处理,从而改善妊娠结局[17]。血清SFMC与子痫前期发病机制关系密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