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宣文本的日译策略研究

2021-09-16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归化日语语境

张 波 田 硕

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外宣文本是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一扇窗,是跨越异文化交流障碍的桥梁,外宣文本的翻译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在外宣文本汉译日的翻译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日本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只有在对译语境中获得接受,外宣文本才可能进而发挥其文化、理念的传播作用,让中国声音受到关注和认可。

一、把握外宣翻译的“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加深,我们通过国际会议、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平台,将中国的信息、中国的话语、中国的文化,源源不断地从中文译成外文,对外传播,这就是外宣翻译。外宣文本的翻译,力求在对译语语境中同时达到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等两种以上的交际功能,所以,作为译者首先要明确外宣文本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外宣文本广义上来说,泛指将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译成外文的所有文本。可以涵盖政策、科技、文化、教育、旅游宣传、行业展览等诸多方面,内容广博而丰富,包罗万象。体裁亦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政策文件、经贸函件、新闻报道、也可以是市政建设宣传、活动宣传、旅游手册、道路标识等。外宣类文本是我国对话世界的名片,大到政策法规,小到街道路牌,均可以体现和品味出一个国家或地域的文化内涵及文化特色。外宣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宣传中国,助推中国走向世界。

因此,外宣翻译无小事,对译者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宣文本的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坚定政治立场,要时刻牢记为中国发声。要以目的论为指导,针对具体外宣文本的特点,进行译前理解和消化,选择恰当的翻译策论,反复推敲。从源文本和目的受众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出发,衡量政治用词的意义和影响,有体系、有策略地讲好中国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握好外宣翻译的“度”。

二、外宣文本的翻译标准

德国著名翻译学家凯特琳娜·莱斯(katharinaReiss)既是翻译功能学派代表人之一,又是翻译“目的论”的倡导者。她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表情型、感染型三大类型。认为翻译的标准和策略要因文章的类型和功能而定,因文本而异。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将文本题材、语言功能以及语篇类型三方面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作为外宣类译本,既要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还要同时兼具感染力。因此,外宣译本的优劣,应当基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功能关系来评价,明确翻译的目的,知道为何而译,为谁而译。可以说,文本功能的完美呈现,实现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才是外宣翻译的终极目标。

进而,我认为,严复老先生提出的翻译理论三标准:“信、达、雅”的原则,作为外宣文本的翻译标准依然适用。在外宣文本的翻译中,对于“信、达、雅”,可以有新的解读。“信”依然是忠实,忠实于源文本,不可随意更改。“达”,是要求能够准确传递源文本的文化和思想。“雅”则是运用符合目的语的语言和习惯的表达方式,对源文本进行解读,增强代入感,树立和维护祖国和民族的良好形象和威信。

外宣文本的翻译,不容小觑,“信、达、雅”三者缺一不可,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信息和文化传递的南辕北辙。因日语中也存在大量的当用汉字,且大量中日同源汉字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迁,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不断地发展,无论是在语义范围上、联想意义上、还是语体色彩上,中日汉字均出现了较大的差别,甚至大相径庭。所以,如果不根据语境准确表达现实意义,极易造成受众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误解。如“小康社会”一词,是我国特有词汇,是指一种宽裕,殷实的理想社会状态。日语中虽也有“小康”一词,但表达的含义却较中文相距甚远,日语中的“小康”指代病情的暂时好转或社会动荡后的短暂平稳状态,译者不可盲目套用。因此,汉语中的“小康社会”一词在日语中可译为:“ややゆとりのある社会”。

由此可见,外宣文本的汉译日翻译,切忌停留在字表含义或原生态意义层面的翻译。外宣文本的翻译只有以信和达为基础,结合文化和时代背景,才有可能做到雅,做到有效传播信息和文化。

三、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在外宣文本中,特别是一些政策和新闻文本中,含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被视为反映了民族特定或独有文化的一类词语。这类词是最易于体现和表达文化差异的。在翻译领域中,从狭义上说,文化负载词特指在其它语境中无法对译的蕴含文化元素的词语。这类词与民族历史、生活习俗、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源文本中被赋予了引申、隐喻、联想等意义。如何准确地在另一种语境中呈现其文化伴随意义,是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难点,译好文化负载词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归化”与“异化”历来是争论的焦点。汉译日中的归化翻译法,简言之,就是要尽可能贴近日本受众的思维习惯,让读者“安居不动”,由译者悄无声息地消解文化障碍,以便于读者直接获取信息。而异化翻译法则是打破目的语常规,刻意保留异文化痕迹,让读者感受到文化的冲突,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使其主动积极地接近文本。如何调和“归化”与“异化”的矛盾,为外宣文本的翻译服务,是对译者的考验。

首先,基于目的论出发,外宣文本在汉译日翻译过程中,应尽量引导读者主动接近文本,接近作者,使读者喜闻乐见,以便于我们通过文本进行信息和文化传播。可以说,面对受众差异,缺失大量文化背景的思想传递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于汉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特别是包含明显的显性或隐性内涵的词汇,建议选择归化翻译策略来进行处理,采用目标受众易于理解的方式去获得认同。

这就要求对源文本要进行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及内容的整合,以化解文化负载词的显性或隐性内涵。例如:“短板”一词,在汉语中有短处,弱点等含义,且表述生动、形象。但日语中就不存在完全的对译语,因此,可以用日文中的近义词来替代。将“补齐短板”译为:“脆弱部分の補強”。“子弟兵”一词,具有很深的隐性内涵,是老百姓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亲切称谓。但日本人看到“子弟兵”这一词汇,大多会联想到“子供たちからなる軍隊”,即孩子组成的军队,因此汉语的“子弟兵”一词在日语中应译为:“人民からなる軍隊”更为准确,也更便于受众理解。显然,上述的归化翻译法更易于引起目的语境读者的共鸣。

其次,外宣文本中有很多固有词汇,这些词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难以用“归化”的翻译方法来实现,翻译时可利用中文和日文都有汉字的优势,对等地翻译成日文汉字。例如,“精准脱贫政策”可译为:“的確な貧困脱却政策”。“党风廉政建设”可译为:“党風廉潔政治建設”。对于此类固有政策词汇,直接采用异化翻译法处理,恰当使用汉语词汇亦可以着重凸显有价值信息的地位与分量,突出我国制度的特色,强化政策的严肃性。

再者,信息化时代,日新月异,应现今的国情和国策应运而生的新词汇层出不穷,对新词的翻译要反复推敲。在保证译文在句式结构,语法规则等方面符合日语读者的表达习惯的基础上,注重活用直译或音译,即“零翻译”的方式,同时可适当地添加注释或说明。例如“中国梦”可直接译为:“中国の夢”。创客可译为:“創客”(メイカーズ)。通过这些新词,让目的语读者感受中国的蓬勃生机,接触并理解源文本中的中国特色词汇及文化内涵,耳目一新,实现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目的。

最后,注意外宣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与时俱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非一成不变,他会伴随时代发展,国情变化而变化。例如“话语权”一词,在日文中既可以翻译为“発言権”又可以译为“発言力”。早期的“话语权”一词,通常对译为日语中的“発言権”(会議などで発言することのできる権利),强调的是在会议等公众场合发言的权利。而当今社会,我国语境中的“话语权”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对人、对事,乃至对经济策略的影响力,掌控力,应译为日文中的“発言力”(発言によって、人を動かしたり従わせたりするなどの影響力)。可见,外宣文本中的词汇大多不是孤立存在的,颇具有时效性和相对性,更多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客观现象或结果。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也备受关注,我国文献的日译活动进入21世纪,迎来了跨时代发展期。外宣文本翻译绝不能单纯拘泥和满足于文字表层含义的传递。在把握外宣文本的特点以及文化负载词翻译技巧的基础上,预设交际效果,以目的论为导向,实现超越文字层面的语感表达,才能真正实现外宣文本的文化传播价值。但提升外宣译文质量的策略并不局限于此,要结合新媒体外宣的特点,以及受众的特征,不断优化,才能真正实现外宣文本的功能,促进中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

猜你喜欢

归化日语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