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大学英语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研究

2021-09-16张露露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育人思政

张露露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 10003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在所有课程中,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公安院校肩负着为党铸剑、为国育才、为警铸魂的重要使命,作为公安院校一门重要基础必修课程,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多方面的意义及价值,在课程思政理论框架下,积极探索大学英语协同育人的有效实施路径能够协助提升公安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公安院校学生的内涵式全面发展。

一、公安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背景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几经改革和发展,教学模式和手段有了很大进步,但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仍旧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主导,不能满足新时代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论精神要求。公安院校是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摇篮,以大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公安事业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己任[2],预备警官的政治素质关系到理想信仰、道德操守以及为民服务、克己奉公的内在动力。作为公安院校一门涉及面广,学习时间跨度大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要紧紧围绕思政育人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语言知识传授、交际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警察职业观。

二、公安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功能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和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以高校课程为依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青年学生,并内化为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3]。公安院校学生要成长为未来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坚决捍卫者,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就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符合党和人民需要的合格人民警察这一公安教育根本要求来开展。为此,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要充分把握大学生强烈的文化比较心理,既要客观介绍西方语言文化、制度理论,又要及时补充中国文化精髓、改革发展成就等;既要包含普通高校英语教学中语言能力培养、跨文化知识学习等基本内容,又需要满足公安教育和警察职业的特殊性要求,突出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学中的引领,牢牢把握学生忠诚意识养成。在中西方思想碰撞中,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价值、信仰、制度等方面不同给与客观正确评判的能力。

三、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思政功能不足的原因

(一)教师思政教育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不少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双重身份”意识淡薄,只拥有教授英语的教师条件,却缺乏思政育人理念和警察觉悟意识。因缺乏协同育人思政教育意识和为党铸剑、为警铸魂强烈责任感,导致一些教师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不紧跟社会时政热点,对国内外警察文化不甚了解。这样以来,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无法得到充分扩展,学生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接受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养熏陶的机会,也影响了公安院校育人工作的全方位展开。

(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单一

在现行公安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基本只有基础必修这一类课程,虽有部分公安院校开展了警务英语教学,但教学内容也只是被简单设计在基础必修课程中,加之近年来不少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总课时不断压缩,导致教师无法系统开展警务英语教学。以英语为载体,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加强文化修养,提升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选修课,例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时文选读、中西方警察文化介绍等,几乎为零。这种单一的课程设置不能确保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不利于公安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更不符合新时代文化强国、政治建警的迫切要求。

(三)教材中国文化元素缺失

目前,全国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材主要有通用英语和警务英语两大类,但两类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缺失现状令人堪忧。以通用教材《大学英语(全新版)综合教程》为例,一至四册共64篇课文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只占2%左右,教材中的主题虽题材广泛,但多是英美人的态度观点和价值取向。此外,一些公安院校虽结合专业特色和职业需求选用了警务英语教材,但基本也只是有关实操技能的语言内容,缺乏中国警察文化内涵介绍,更缺乏忠诚服务意识引领。这种过分强调文化输入忽视文化输出,只包含技能练习缺乏文化底蕴熏染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是值得反思的。

四、公安院校大学英语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一)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推进育德与育才统筹进行

公安院校教师具有人民警察和人民教师“双重身份”,对教师的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必须首先确立起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意识。教师只有明确在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职责才能将价值教育融入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其次,教师还要不断增强思政能力。一方面,不断增强政治理论素质,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关注和思考当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等;另一方面,注重自身人文素养提升,学习积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公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等。只有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同步提升,英语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语言的优势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中西文化思想、政治制度异同,深入挖掘课程中隐含的文化基因和政治育人点,达到育德和育才双重并举的目的。

(二)创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筑“大思政”格局

在文化强国和政治建校发展背景下,公安院校大学英语必须改革现行单一英语课程设置框架,紧密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特色,充分考虑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应具备的政治素养和职业要求,认同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必修与选修、限定选修与自选课程相结合的多元课程体系。多样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能够不断提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现公安人才培养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课堂渠道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筑牢忠诚意识。要开好各种选修课程,构筑大学英语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大学英语教师必须组建强有力的教学团队,课程组内部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深入发掘教材思政育人点,还要与思政课教师联手,开展思政知识咨询,定期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合作。

(三)完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凸显公安教育根本要求

公安院校大学英语在教材选取和教学内容扩展上应突显公安院校行业特色,服务学生公安专业背景职业需求以及参与国际警务合作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求。首先要在“量”上增加中国先进文化、制度和警察职业素养等有关内容,改变大学英语教材英美文化“单极化”的局面,丰富学生的课内外学习内容。其次在“质”上要有典型意义,能反映中国文化、中国制度的特色和优势,中国警察的忠诚和奉献,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警察职业认同。最后在大学英语教学的“面”上要充分覆盖,结合教学实际,在已有教材基础上深挖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思政育人点,适度补充教材外思政内容,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方面面的语言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忠诚意识。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注重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

新媒体技术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与资源,能够增强大学英语课程的吸引力,突破重难点,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提升课堂参与度。公安院校大学教师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的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堂隐性育人作用,潜移默化育人,润物无声立德,实现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高效深度融合。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应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学的意识,积极参与新技术培训,不断提升新媒体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其次,依托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两个课堂,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网络课堂APP等平台,建立和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满足公安院校学生认知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的授课方式。第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视频、微课、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选择贴近学生警察职业素质要求的社会热点话题开展线上线下分析讨论,提升协同育人教育质量。

(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调价值引领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考核,还应对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素质目标开展评价。在已有考核体系中增加学生价值引领这一评价指标,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素质养成。一方面,改变传统大学英语考试中只注重英语语言知识的考查,添加能够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国家改革发展以及警务工作的知识内容,通过词汇、翻译、作文等题型让学生在不断的记忆强化中提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另一方面,打破单一的教学结果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手段,突出大学英语教学“素质、能力本位”,通过演讲、讨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考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学习兴趣,参与程度等,对活动内容所反映的道德价值及时引导,在促进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不断涵养学生“四个自信”意识。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河南警察学院召开争创全国重点公安院校动员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