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脐针治疗肾虚型眩晕1例

2021-09-16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14期
关键词:经脉全息阳气

马 琳

济南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山东济南 250000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2岁,2020年9月24日因“反复头晕发作1月”至我科就诊。现病史:患者述1月前因晚饭后进行跳舞、竞走等活动后开始出现晨起时头晕,天旋地转感,伴恶心欲呕,无头痛,曾至当地医院就诊,完善头颅CT提示:脑桥、双侧基底节区、左侧放射冠区及顶叶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双侧筛窦炎。诊断为“后循环缺血”,对症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改善脑供血、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活血化瘀,患者症状好转,但仍反复。后于社区医院行针灸治疗,针后头晕可缓解,但隔天仍发作。遂至我科就诊,刻下症见:头晕,自觉天旋地转,伴恶心欲呕,多于晨起后发作,转颈及体位变化不会诱发或加重头晕,无头痛,无颈项部疼痛,无肢体活动不利,时有胸闷心慌,无胸痛,久坐久站后腰部酸痛,自觉双下肢沉重,周身乏力,食欲不振,纳少,眠差,入睡困难、多梦、眠浅易醒,醒后难以复睡,夜尿3~5次/d,大便尚调。舌象: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微腻;脉象:脉沉细,双尺脉弱。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余,血压最高190/108 mmHg,平素规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H10950224,规格:5 mg×7片)10 mg/d,控制血压,自诉血压控制可。患者13岁月经初潮,33 d左右一行,5~6 d干净,45岁绝经,孕5产2流产3次。脐诊时发现患者肚脐缩小,坎位存在白色的小斑点,且艮位内凹,乾位有细小皱褶出现。西医诊断:眩晕,中医诊断:眩晕,证属肾阴阳两虚证。治则:补肾助阳,滋补肾阴。治疗:①穴位选择:根据齐永《脐针入门》的指导,采用脐洛书全息方位图,取乾、艮(丑、寅)、坎位;根据脐十二地支的分布可在艮、乾、坎卦的位置找疾病反应点(异于正常肤色的白点或红点,或是脐壁压痛点,或是脐壁皱褶)进行针刺。②操作方法:把肚脐看作是一个后天八卦图,以脐蕊为中心将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分别按后天八卦图定下离、坎、震、兑、巽、艮、坤、乾八个方位,见图1。嘱患者取仰卧位,针刺前使用安尔碘在肚脐及脐周常规消毒,然后以脐蕊为中心,按照乾、艮(丑、寅)、坎的顺序依次进针,以乾、艮(丑、寅)、坎位上的疾病反应点(皱褶或白色斑点)作为进针点,使用0.25 mm×25 mm的一次性针灸针沿脐壁做放射性向外斜横刺,一般深度为25 mm。针刺后无需追求得气,静留针即可,根据患者情况予留针55 min。嘱托:嘱患者晚饭后禁止剧烈活动,可于早晨进行锻炼;忌食生冷寒凉之品。患者自述针入头晕症状立消,头目清明,留针55 min出针,患者头晕未作,连续治疗3 d。

图1 八卦方位图

2020年9月28日再次复诊:患者诉昨日至今头晕均未发作,且腰部酸痛及双下肢沉重乏力均较前明显改善,睡眠亦较前安稳。舌象: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象:脉沉弦,双尺脉弱。处方:以脐针为主,取少阴三针、乾位;配合关元穴、双侧太溪、右侧阳池、左侧内关。操作方法:脐针操作方法同前;针刺关元、太溪,使用0.2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直刺,提插捻转补法,以得气为度;针刺阳池、内关,使用0.25 mm×25 mm一次性针灸针,均顺经脉循行方向平刺。留针55 min。隔日一次,经治疗2周后,除入睡较难外,诸症悉除。随访1个月,头晕未再发作。

2 讨论

2.1 眩晕的病因病机等论述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之一。从古至今,历代医家都有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进行研究和阐述。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内经》中对眩晕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多的阐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卫气》讲:“上虚作眩”。《内经》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虚不作眩”“上气不足”等点奠定了眩晕病因病机的基础。汉唐时期,很多医家在《内经》肝肾虚损、上气不足、肝阳化风、外邪入侵等观点的基础上,对眩晕病证病因病机理论的作了进一步的探究。张仲景首倡“痰饮致眩”之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有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中指出“风头眩者,由气血亏虚,风邪入腑”,从风邪立论的角度探讨了眩晕证的发病机制,并提出“由血气虚,风邪入脑”的病源学说。孙思邈在《千金方》中首次立论“风热痰致眩”的观点,其在《千金方》言:“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瞀,故谓之风眩”。至金元时期,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而《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不作眩”。金元时期医家提出的“无虚不作眩”及“无痰不作眩”的观点对后世医家启发颇深。至明清时期,医家在继承和发扬前贤诸论的基础上,对眩晕发病又有了新的认识的,王清任提出“诸病之因,皆由血瘀”的学术观点,他在治疗本病中非常注重血瘀的作用,其所创立的通窍活血汤是治疗瘀血眩晕的要方,在临床治疗中至今仍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明清时期医家也更加注重“肝肾阴虚,以肾为本”的学术思想。张景岳提出“无虚不作眩”之观点,在《黄帝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又强调了“下虚致眩”说,同时提到了“阳虚致眩”,如《景岳全书·眩运》中云:“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而当代医家则主要在历代各医家对眩晕病因病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发挥。总结古今各时期眩晕的病因病机,其病因大致可归为风(外风、内风)、寒(外寒、内寒)、湿(外湿、内湿)、火(相火、肝胆郁火、心火)、气(气逆)、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精虚、五脏虚)、痰饮、瘀。以上外感、内伤各病因可相互兼杂、相互影响。眩晕在病因上虽有上述多种,但其基本病理变化,无外乎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等扰乱清空。临床治疗眩晕病时,必须辨清标本虚实,遵循“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治则,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本病例中患者眩晕反复发作的病因病机:因该患者年轻时多孕多产,肾精暗耗,今年过五旬,且45岁即绝经,肾气已虚,天癸已绝。从患者的发病诱因来看,患者述在发病前的一段时间在晚饭后经常进行跳舞、竞走等锻炼,《黄帝内经》中有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被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中医讲求整体观,讲求天人合一,在一天之中,晚上是人身之阳气收敛的时刻,此时进行剧烈运动则会激发阳气,使阳气散而不能收,长此以往则会耗伤阳气。阳气该藏的时候未藏,则生发无力,阳气生发不足就会导致疾病。同时,晚饭后剧烈运动会导致汗出,耗伤人体阴液。

患者肾气亏虚,木气失根,则木气生发无力,人体气机圆运动升降失常,故见头晕,伴恶心欲呕;晨起时多在清晨5~7点,属卯时,正值木气生发之时,故多于晨起后发作。肾阴阳两虚,使肝木失于涵养,亦生火不及,致使心阳不足而出现胸闷心慌。腰为肾之府,肾藏精,主骨生髓,为作强之官,而其府即位于腰,骨髓为肾精所充养,各种原因所导致肾精亏虚,则使骨髓筋脉失养,故发生腰痛。脾阳根于肾阳,另一方面,木气生发无力,使得人体气机的圆运动不圆,而致中气衰,脾胃运化无力,故见食欲不振、纳食减少。脾阳虚则运化失司,则湿邪内生,湿性重浊趋下,故见双下肢沉重。肾阳虚衰,白天阳气生发无力,阳气不足故而人就觉得精神不足,周身乏力。肾精亏虚,则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故而睡眠欠佳,出现入睡困难、多梦等一系列症状。肾气虚气化无力故见夜尿多。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微腻,脉沉细、双尺脉弱均为肾阴阳两虚之佐证。

2.2 脐针疗法

脐针疗法是齐永教授发明的一种新的脐疗方法,通过针刺脐部的神阙穴来达到平衡阴阳、祛除疾病的目的[1]。脐是先天与后天的连接点,胎儿在未出生之前完全依靠脐带从母体汲取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出生后剪断脐带,蒂结为脐[2]。脐部为先天元气所聚之处,生命之本原,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存在紧密联系。正如《医学源始》中记载到“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脐名神阙,位于人体前正中线的任脉上,为任脉之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统领诸阴经脉气,故脐可通过任脉与全身阴经经脉相联系;而任脉、督脉与冲脉“一源三岐”,皆起于胞中,故督脉、冲脉与任脉联系密切,而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经经气,故脐可通过督脉与全身阳经经脉建立联系;且神阙又为冲脉循行之地,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是全身气血之要冲,对经络气血起着渗灌和溢蓄的调节作用;带脉“起于季胁,围腰一周”,是全身唯一横行之经脉,对全身诸纵行之经脉起约束作用。因此,神阙穴可以通过奇经八脉与全身各经脉建立联系,从而通过诸经脉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肤经脉筋骨。齐永老师认为神阙穴是人体最大的信息源,蕴含着人体先天与后天的信息,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精神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均密切相关[1]。早在唐代以前的医学古籍中,就已经有许多关于脐疗的记载,经过后世医家不断发展,脐疗早已得广泛应用及发展,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脐疗方法多种多样,如脐灸、脐贴、填脐等,临床疗效确切,神阙具有健运脾阳、和调肠胃、温阳救逆、开窍醒神等作用获得临床验证[2-14]。本病例中采用的脐针疗法是以脐为中心,采用横刺、斜刺的进针方法,在脐壁上向四周放射性针刺。其主要进针方法包括压痛点定位进针法、按压皮下结节法、八卦定位进针法、五行生克制化进针法[2]。基于脐全息理论,从眩晕的病因病机入手,结合其临床症状特点,本文治疗眩晕以脐八卦全息脐和十二地支全息为理论基础。

在本例案例中,从脐八卦全息来看,取乾、艮(丑、寅)、坎位进行治疗,其中坎位脐内八卦对应肾脏,五行属性为水;丑寅时对应艮位,艮五行属性为土;加之乾位,乾五行属性为金;操作时先针乾位,其次针艮位,最后落脏于坎位,即构成土生金、金生水的格局,共奏补肾之功。关于“落脏理论”,齐老师是根据易医学的“凡病源于脏,凡病落于脏”的原则提出的,在脐针治疗中必须将任何症状能清楚地落于一个脏腑之中,只要能落于脏腑就很容易进行治疗[2]。同时乾位从脐外八卦全息来看与首(头)相应,眩晕病病位在头,针刺乾位可治疗头痛、眩晕、脑血管等头部相关疾病。从脐十二地支全息来看,其中坎位对应子时,加之艮位所取的丑、寅两针,刚好构成少阴三针。少阴三针主要作用是生发阳气,子时开始阳气渐生。在《皇帝外经》卷九之解阳解阴篇有提到关于在十二地支中的子丑寅卯时辰的论述:“子时一阳生、丑时二阳生、寅时三阳生,阳进则阴退,故阴病遇子丑寅而解者,解于阳也。”《伤寒论》也提及到“少阴欲解时从子至寅上”。由此,针刺少阴三针,即对应子、丑、卯三个时辰,子时正是一阳初生的时候,是一阳来复之时,正是阳气归根的时候,此三针可以达到补肾阳,同时使木气生发有根,木气生发有力,圆运动则复,故眩晕止。留针时间取55 min,是根据《周易·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其中五个奇数为阳,为天数。五个偶数为阴,为地数。此患者为诊为“肾阴阳两虚证”,可采用“重法”进行治疗。所谓的重法其中之一就是采用“群阴之数”和“群阳之数”进行留针,群阴之数就是十以内的偶数相加之和,即2+4+6+8+10=30,故30就是群阴之数;群阳之数就是十以内的奇数相加之和,即1+3+5+7+9=25,故25就是群阳之数;《周易》云:“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故留针55 min,寓阴阳相交,化生万物之意[2]。本病例在治疗上更注重阳气的生发,因为阴阳之间阳为主导,阳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决定作用,而阴是随阳的变化而变化的,正如《素问》中所说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15]。

3 讨论

临床上治疗眩晕的方法多种多样,而针灸治疗眩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采用脐针疗法治疗肾虚型眩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脐针疗法是由齐永教授提出的,在中医基础理论、易学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八卦、五行生克制化与人体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脐部进行施针,以疏通经脉,调整脏腑机能,从而平衡阴阳、祛除病邪的针刺新疗法。脐针疗法独特的辨证思维和落脏方法,为眩晕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思路。其以病源于脏、落于脏的落脏思想为首,在治疗中综合运用八卦全息、十二地支全息等全息疗法,起效迅速、复发率较低、副作用少,操作简单,临床上值得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经脉全息阳气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全息技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全息影像造就“立体新闻”——全息影像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