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MEC下沉的承载网解决方案分析

2021-09-16戴小平胡昱

科学与信息化 2021年23期
关键词:时隙核心网切片

戴小平 胡昱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15

引言

智慧产业园区是智慧城市的展示窗口。5G、云计算、AI技术将助力产业园区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数字园区的打造符合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也将满足全区企业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现代化升级的发展需求。5G将应用MEC下沉、切片等技术,加速产业园区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满足产业园区内部企业“低时延”、“大带宽”等需求,助力企业资源整合、建立智能制造平台、打造高端企业品牌。

1 MEC下沉的技术特点

早期的产业园区信息化,以IT应用为核心,仅涉及OA办公、上网、刷卡考勤等内容。随着园区数字化改造的开展,园区内部产生了业务子系统远程作业、部分线上服务等数字化服务。这些业务对应的组网架构中,核心网一般位于省会城市,对接承载网的核心层。这种模式下,业务需要经过接入层、汇聚层、骨干层、核心层,对承载网的整体带宽要求高,而且由于经过的承载网层级较多,传输距离较远,导致业务时延较大,仅适用于园区内对时延要求不高的业务,不利于新型的低时延业务的开通。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型ICT业务快速铺展,园区内企业要求操作系统、管理系统等多系统全连接,数据全融合,并且具备数据可视化、可管理、可控制、甚至高保密的特性。园区内的典型业务,例如机器控制、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工业AR及监控、海量数据采集与链接、对业务端到端带宽、时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业务需求,MEC技术应运而生。MEC具有多接入特性,能将用户通过不同接入网同意接入5G核心网;具有部署在边缘的特性,将核心网控制面和网关分离,实现网关边缘化部署,将核心网用户面功能UPF下沉靠近用户的网络边缘,与Service、App等一起部署在MEC平台中,就近提供服务,满足低时延需求;具有计算能力,将计算能力下放至MEC,实现AI、渲染边缘化计算的功能。MEC在应用层集成安防、定位、服务、能效管理等功能,在平台层提供业务处理、数据处理、AI处理、数据储存等功能,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接口标准、维护标准等平台能力。并且,MEC将下沉至地市骨干层,甚至汇聚层,部署在网络边缘,以此达到为用户就近提供大带宽能力、降低业务时延的目的。MEC下沉至边缘带来了三个优势:①低时延:缩短端到端的业务时延,满足时延敏感业务的需求;②大带宽:减少对承载网核心层、骨干层的带宽需求,更容易满足大带宽业务的需求;③安全可靠:在园区附近或园区内部署MEC,可以满足数据不出园的需求,降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风险。所以MEC下沉将成为数字园区的最优解决方案,承载网架构也将针对MEC下沉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1]。

2 承载网的应对方案

传统组网架构中,MEC部署在核心机房中,MEC对接承载网核心层。5G室分站点部署在园区内,承载网需要解决基站和MEC对接的N3业务传输问题。如图1所示,数据需要经过接入层、汇聚层、骨干层、核心层。数据穿过的网络层级多,光缆路由距离长,设备处理和转发时间长,会导致时延增加。根据测算,如果MEC部署在核心层,与承载网的核心设备对接,那么业务接入点到MEC的传输距离将需要大量的跨地市对接,传输距离普遍大于200km,传输时延RTT将大于5ms。

图1 传统组网架构中MEC与承载网的对接方式

传统架构中,MEC和5G NGC核心网设备都位于核心机房,承载网一般仅承载N3业务,建立NG-RAN和UPF之间的数据通道。针对共享式MEC,TO B业务和TO C业务共用VPN,可以不再新建VPN。

如果MEC下沉至地市骨干机房,MEC与承载网的骨干层设备对接。根据测算,业务接入点到MEC的传输距离一般为100km,传输时延RTT将降低至2.5ms左右。如图2所示,承载网不仅需要承载5G基站至MEC的数据,还要承载MEC至核心网5G NGC、MEC至VoLTE SBC、MEC至MEC管理面的数据。也就是说,针对N3业务和N4业务,承载网都需要进行L3VPN的配置。

图2 MEC下沉至骨干机房与承载网的对接方式

MEC下沉至地市骨干机房架构中,承载网一般承载N3、N4业务。对于N3业务,承载网建立NG-RAN和UPF之间的数据通道。针对共享式MEC,TO B和TO C共用VPN,可以不再新建VPN。对于N4业务,承载网需要打通UPF和SMF之间的数据通道,采用三层组网,全网新建一个N4 VPN[2]。

如果MEC进一步下沉至园区,MEC与承载网的汇聚层设备对接,那么业务接入点到MEC的传输距离将进一步缩短至20km,传输时延RTT将降低至1ms左右。如图3所示,承载网不仅需要承载5G基站至MEC的数据,需要承载MEC至核心网5G NGC、MEC至VoLTE SBC、MEC至MEC管理面的数据,还要承载MEC至锚点UPF的数据。也就是说,针对N3业务、N4业务和N9业务,承载网都需要进行L3VPN的配置。

图3 MEC下沉至园区机房与承载网的对接方式

MEC下沉至园区架构中,MEC接入承载网可能涉及的业务包括N3、N4、N6、N9、OM。对于N3业务,承载网建立NGRAN和UPF之间的数据通道。针对共享式MEC,TO B和TO C共用VPN,可以不再新建VPN。对于N4业务,承载网需要打通UPF和SMF之间的数据通道,采用三层组网,全网新建一个N4 VPN。对于N6业务,承载网需要打通UPF和DN之间的数据通道,尽可能采用三层组网方案,采用不分层方案,全网新建一个共用N6 VPN。对于有特殊隔离需求的企业,承载网可以单独建立独享的N6 VPN。如果涉及多机房的分布式UPF,会产生UPF之间的N9业务对接。对于N9业务,承载网需要打通UPF和UPF之间的数据通道。如果UPF之间涉及防火墙的问题,承载网采用二层架构方案。如果承载网采用三层架构方案,需要全网新建一个共用的N9 VPN。对于OM业务,承载网将在全网建立一个共用OM VPN载业务。

此外,5G承载网侧可以根据用户对园区专网数据可靠性的要求,提供FlexE的技术,保证生产网和公网的绝对隔离。为了给园区所有业务提供高效的SLA保障,实现网络的隔离和独立运营,承载网需要满足3个诉求:业务内容的安全隔离,业务的独立运营,为业务提供可保障的SLA。承载网为了满足这3个诉求,提出了网络片技术。

网络切片是基于客户化的需求,满足客户特定的业务隔离需求,在网络硬件实体上搭建的包含了虚拟网元、网管系统以及运算和存储资源的临时逻辑网络。用户根据不同的可靠性要求、带宽要求、时延要求,承载网予以满足。相比于传统的QoS只用来保障网络的传输质量,切片还提供了计算、存储、安全方面的保障。如图5所示,网络切片可以按照业务特性或者业务类型进行切片。根据业务特性的切片,不区分业务类型,将具有相同业务质量要求的业务放在一个切片内。根据业务类型的切片,按业务类型划分切片,但同一类业务存在不同服务质量要求,需要行隔离。

图4 根据业务性的切片

图5 根据业务类型的切片

传统以太网存在着接口速率提升困难、业务带宽互相抢占的问题。切片技术引入了FlexE接口,将传统的以太网两层架构改成了三层架构:client、shim、group。Client对应客户的业务流,通过FlexE接口接入后,多条client可以封装进一个FlexE接口。Shim对PHY的带宽进行了时隙划分。它主要利用传统时隙划分的思想,将传统以太网接口速率通过时隙进行划分,用来承载不同的切片业务。各个接口的物理带宽由于是基于时隙的划分,而不是统计复用,不会出现冲突和抢占,解决了传统以太网业务抢占的问题。比如对于一个100GE的接口划分20个时隙,每个时隙5GE,然后对时隙进行配置,最终可以配置成三个非标准速率的15GE、45GE、40GE接口。Group则是把几个端口通过Flex接口进行了绑定,例如2个100GE的接口绑定成200GE的接口,并且两个100GE接口上的流量负载均衡,解决了传统以太网Eth-trunk端口绑定后负载不均衡的问题。

FlexE可以通过通道层的66bit码块交换建立交叉连接,形成端到端的FlexE组网架构,有效降低业务时延。并且FlexE支持1+1双端倒换、1+1单端倒换、1:1双端倒换等保护模式,而且通过在通道层中插入OAM报文实现更加丰富的FlexE交叉故障感知。

在园区业务部署的时候,核心网确认业务切片,例如生产网切片、办公网切片、常规互联网切片后,承载网根据无线的切片需求,利用FlexE的硬切片特性,可以将传输承载网通道划分成生产网切片、办公网切片、常规互联网切片等子通道,各个切片间的数据互相隔离,保证生产网的绝对可靠[3]。在H市,某运营与大型企业GW合作,构建了MEC下沉部署的低时延切片。GW的业务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的要求,必须实现信息管理区块和生产控制区块的业务隔离。运营商在承载网侧,根据GW企业的业务需求,配置了三个单独的FlexE通道,并且基于FlexE通道部署了VPN Over SR-TP隧道,保障了动力保障业务的低时延需求,端到端通信时延可以满足至17ms以内,并且可以实现设备终端的时间同步等要求。

3 结束语

MEC下沉已经是智慧园区的建设趋势,一方面可以解决目前核心机房的空间、动力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让数据服务器更贴近用户侧,降低时延、增大带宽、保障数据安全性,提高用户体验感知。承载网也将面向MEC的下沉需求,提供传输业务承载的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时隙核心网切片
5G核心网关键技术布局及应用
新局势下5G网络切片技术的强化思考
浅谈服务化的5G核心网切片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基于时分多址的网络时隙资源分配研究
5G网络切片技术增强研究
网络切片标准分析与发展现状
华为发布核心网自动驾驶网络白皮书
基于市场机制的多机场时隙交换放行策略
浅析5G网络切片安全
一种基于时隙优化的邻居发现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