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管理工具的护理模式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生活质量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2021-09-16邵艳艳邵名亮彭徳清陈思仙
邵艳艳,邵名亮,彭徳清,陈思仙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病理学特征为动脉粥样硬化[1],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心脏缺血、缺氧等,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我国冠心病病人的数量高达1 100万[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通过疏通狭窄动脉管腔,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在改善冠心病病人预后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临床应用价值[3]。然而PCI应用于冠心病中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疾病因素、并发症、术后不良事件等[4]。如何提升冠心病病人PCI术后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结局,是临床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分析基于质量管理工具的护理模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中的应用价值,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 25.0统计学软件的“选择个案”功能随机选择2017-2019年在本院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血压、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指标稳定;心功能分级Ⅰ~Ⅲ级。排除标准:合并恶性心率失常;反复PCI手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严重创伤、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意识障碍或言语交流障碍。
1.2 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受试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4~7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及以上40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5~70岁,中位年龄55.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及以上36例。2组受试者基线资料均具有可比性。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1)术前护理。通过耐心的交谈,和蔼的态度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2)术中护理。全程陪伴,及时询问病人的感受,给予心理安慰,告知病人手术进展。(3)术后护理。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与神志变化。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首先基于质量管理工具分析影响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采用文献分析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中影响冠心病PCI术后管理质量的相关变量,结合本院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的实际管理情况进行管理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统计结果显示,除了专科护理的内容,病人术后接受管理的依从性、对术后康复管理必要性的认知、病人的心理状态、医患关系以及个人应对事件的反应性等均可影响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及功能恢复情况。因此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强调个性化的心理管理,增加随访护理内容,对病人进行康复管理认知相关健康教育。
1.4 观察指标
1.4.1 心功能恢复情况判定 采用6 min步行试验[5]进行受试者心功能恢复情况的判定。分别比较2组病人干预前(入院当日)、干预后(随访3个月)的6 min步行试验检测结果。
1.4.2 生活质量评价 应用明尼苏达心功能生活质量量表[6]进行受试者生活质量的评定。该量表主要对心理、生理、社交、躯体化等方面进行了评分,分数越高表明相应评价项目的生活质量越差。分别比较2组干预前(入院当日)、干预后(随访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
1.4.3 护理干预依从性评价 向病人发放护理干预依从性调查问卷,对控制饮食、按医嘱服药、血压监测、日常运动、定期复查方面的依从性进行自我评价。评价选项包括:无、一般、较好、好、很好,分别评分为0、1、2、3、4分。评分越高表明病人在相应方面的依从性越高。分别比较2组干预前(入院当日)、干预后(随访3个月)的护理干预依从性评分。
1.4.4 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统计并比较2组接受治疗及随访期间(随访3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肌梗死、心绞痛、冠状动脉再狭窄等)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干预前后6 min步行试验检测结果比较 2组干预前6 min步行试验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6 min步行试验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干预后6 min步行试验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干预前后6 min步行试验检测结果比较
2.2 2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组干预前心理、生理、社交、躯体化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心理、生理、社交、躯体化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干预后心理、生理、社交、躯体化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2组干预前后护理干预依从性评分比较 2组干预前控制饮食、按医嘱服药、血压监测、日常运动、定期复查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控制饮食、按医嘱服药、血压监测、日常运动、定期复查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干预后控制饮食、按医嘱服药、血压监测、日常运动、定期复查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干预前后护理干预依从性评分比较分)
2.4 2组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2组受试者随访期间发生的心血管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冠状动脉再狭窄。观察组随访期间总计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据统计,PCI术后的冠心病病人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群[7]。与此同时,PCI手术本身作为一种有创性操作为病人带来的创伤以及术后长期服药带来的经济负担等均可成为应激压力源,使病人接受治疗的依从性下降,或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8]。不仅影响了疾病对预后,也对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造成了影响。有效地评估冠心病病人PCI术后的客观情况(病情、危险因素的认知、心理状态等),并为病人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及时反馈管理的干预效果,将有助于改善病人对术后风险因素的认知程度,缓解病人的不良情绪,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理念,通过提高接受管理和治疗的依从性,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9-10]。从而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改善临床结局,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11-12]。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冠心病病人在接受PCI术后采用的护理管理方法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的管理内容主要为专业的围手术期管理,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过程中,从疾病管理和心理管理方面开展护理工作。第二部分的管理内容是基于质量管理工具的护理模式。临床常用的质量管理工具包括持续质量改进以及流程图法、鱼骨图法等,本研究主要采用根因分析法,进行了疾病预后管理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再结合本院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的实际管理情况分析影响病人预后质量的相关变量及风险系数。质量管理工具的分析结果发现,除了专科护理的内容,病人术后接受管理的依从性、对术后康复管理必要性的认知、病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医患关系、个人应对事件的反应性等均可影响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及功能恢复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冠心病PCI的术后护理,强调个性化心理管理,并增加随访护理内容,对病人进行康复管理认知相关健康教育。
在评价2种护理方法的价值方面,本研究主要选取了临床指标(6 min步行试验检测心功能)、生活质量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管理指标(护理干预依从性评价)和预后指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显示,2种护理管理方案均可显著提升受试者的6 min步行试验检测结果、生活质量、护理干预依从性评分,但基于质量管理工具的观察组对以上指标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在预后评价方面,观察组随访期间总计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均证实,利用质量管理工具能够分析冠心病PCI术后管理质量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后,病人接受治疗和管理的依从性明显提升,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心功能和生活质量,也有利于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预后质量和病人的安全系数。
综上所述,冠心病PCI术后病人对心血管风险因素的认知不足、接受管理的依从性低等均是影响疾病结局的重要因素。质量管理工具能够分析影响管理目标的影响因素,让疾病的护理工作以个性化、目的化的形式开展,有助于改善疾病的预后,对PCI术后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