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轨道交通类课程思政思考与探讨
2021-09-15朱俊达高保香
[摘要]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对轨道交通类新工科专业培养人才有着重要影响。该文从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论述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探讨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开展的途径。
[关键词]轨道交通类;课程教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专业课程教学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有效发挥专业课的主渠道作用,如何在中职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学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对轨道交通类新工科专业培养人才有着重要影响。该文从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阐述了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意义,探讨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思政”开展的途径,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的意义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巨大,社会、企业和学校面临首要任务是培养大量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员。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最根本任務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是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中,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思想引领和能力提升,是人才培养中德、识和能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如何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信念、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和积极热情的服务态度,这就要求我们从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出发,树立“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
二、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思政”探索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的整体要求和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特点,打破原有常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课前新闻播报、多媒体视频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小组研讨、现场教学等形式,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衔接。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融入“工匠精神”进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二课堂的实践;不断加强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作用,学生通过强化标准意识、职业素养、环保意识、创新思维的培育,增强自身对职业的认同度;培养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三、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思政”的渠道
1.建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根据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各个专业核心科学精神、课程思想和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个“课程思政”体系,并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确定专业课程的主要“课程思政”聚焦点。在此基础上,各课程团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课程教案。
2.培养大国工匠精神
树立和培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大国工匠精神是每一个职业传播者的追求,通过已发生过的事故中可以看出,事故中的共同点均是因一个小零件的设计失误而造成的重大事故。灾难事故后的现场图片,都会给每一个学生带来触目惊心的心灵震撼,用以说明“千里之提,溃于蚁穴”的现实意义,向学生强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大国工匠精神应是一名职业院校学生毕生坚守的原则。
3.培养学生标准意识
轨道交通专业课程中,像行车、机电设备、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等很多专业课程,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需要用到大量的国标、准则、理论,教学中通过强调这些标准、准则的严谨和威严,让学生认真对待繁杂数据表中的每一个数字。这些都属于轨道交通专业课程必须遵守的底线,强化学生标准意识。
4.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环保意识
轨道交通类实践课程往往需要同学们认真精确地完成每个步骤,过程中有可能因为一根线接错导致得不到预期结果。实践类课程更能体现匠心独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它既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因此教师应注重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5.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培育学生创新思维,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轨道交通专业课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从创新课堂实践着手,在课堂活动上积极尝试引用事例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彻底告别单调乏味的知识讲授方式,使课堂充满趣味,不断激发学生们参与热情,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动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
四、结语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中国职业教育推进“以人为本”的过程中,我们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有效实施途径的探索,有效地融入了课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责任意思、安全意识、服务意识等。
参考文献
[1] 李建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论[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 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3] 范梦.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7.
[4] 韩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山东交通技师学院 朱俊达 高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