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2021-09-15俞水花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高中处于人生关键阶段,应注重德育教育。语文不但可以将能力培养,知识传递,还可以在保证知识学习的同时,净化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创新地开展一些阅读思辨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激励人、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
一、让辩论走进课堂
辩论是人们对事物产生不同看法时,各自陈述理由,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认识的语言交际活动。非辩无以广才,非辩无以明智。讲台变成辩论台,化枯燥传授为生动接受,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和谐健康地发展。
1.课堂辩论提高了学生多方面能力
课堂辩论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力,对学生动手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情绪自控能力以及整体协调能力等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已初步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和向往。由于积极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学习的教学情境,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思维得到启迪,情趣得到熏陶,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升。
2.课堂辩论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课堂辩论对学生的不良心理有较好的矫正作用。首先,课堂辩论能够帮助性格内向的学生消除其胆小害羞的毛病,增强其自信心,在课堂辩论中,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学会了据理力争,而任性、霸道的孩子也懂得了收敛。其次,课堂辩论培养了学生耐挫力。在辩论中,往往会受到对手的诘难,有时会陷入理屈词穷的困境,辩论的结果可能会以已方失败而告终,这对参加辩论的同学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很好的磨炼。另外,辩论要求参与者沉着、冷静,这有利于克服一些同学中存在的性格上急躁的弱点,引导学生将情绪调控到最佳状态。
3.课堂辩论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其群体意识
目前,由于家庭关系简单化,特别是城市“套房”的封闭性,家庭生活空间及心理空间的狭小,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他们“自我关注与封闭”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合作意识不强等。而课堂辩论犹如一场体育拔河赛,参与者双方均需齐心协力,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驱动之下,每个同学都试图为已方的最终胜利作出最大努力。为此,他们必然关注本方同学的一言一行,为本方同学的出色演讲而欢呼,即时弥补本文同学发言中的缺陷与不足,对待对方则能做到“一致对外”,“封闭”“狭隘”受到冲击,集体观念得到增强。
4.课堂辩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体验,对同一个问题的解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见解。对辩题各抒己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体验到快乐、幸福,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使不同人获得不同的发展,从而增强自信。
二、开展辩论活动的注意点
1.跑题
课堂辩论中出现大量的“跑题”现象将会使辩论的效果大打折扣,导致辩论游离于既定目标之外,甚至把辩论会变在东扯西拉的闲扯会,引起学生对课堂辩论的反感,为以后这类活动的正常开展增添了难度。
引起课堂辩论“跑题”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部分同学课前准备不足,对所辩论的问题一知半解;二是辩论双方在一些枝节问题上抬杆杆,不知不觉中偏离了辩论的中心议题;三是教师缺乏下面引导,对“跑题”纠正不力。
对此,要求學生在辩论开始前先熟悉教材,搜集相关资料,写出简短的发言提纲,明确辩论的中心议题,在辩论中如果仍然出现“跑题”现象,教师应立即予以提醒、指出,当然由辩论对方予以反驳效果更好。
2.冷场
“冷场”是课堂辩论的最大障碍,课堂辩论需要辩论双方积极参与,扮演好各自角色。如果所有学生都不愿发言,辩论会岂不会成了“哑巴会”!出现长时的“冷场”现象,等于给辩论判了“死刑”。
辩论会出现“冷场”现象,是每一个组织者都不愿看到的,但作为组织者必须保持平和的心态具体分析“冷场”出现的原因,并采取一些灵活的对应措施。我们不妨采取“激将法”、“鼓励法”等热启动方式,如果所有办法用尽了效果仍不明显,则应采用第二种方案,果断中止辩论,把它改为正常的教师授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作好两手准备。因为有些班级比较特殊,如文中所提的那个班就一直死气沉沉,不够活泼,这种班风不是哪个老师一两句话就所能解决的,只能慢慢来,不可操之过急。
3.混乱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课堂纪律的混乱无序状态不仅直接影响到辩论双方同学水平的发挥,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同学间友谊团结。老师可在辩论开始前宣布几条纪律方面要求,并以此作为评分的一个依据。对辩论中的过急言行应予以制止,不可听之任之。
虽然辩论式学习不是每一篇课文都可运用,但运用的机会还是很多,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钻研教材的程度如何,能不能准确地找到很好地契机把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來。为了更好地组织辩论式学习,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语文专业素养,更好地指导孩子展开语文学习。
江苏省启东市第一中学,俞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