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之重器 鼎盛千秋

2021-09-15天禧

检察风云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铭文

天禧

华夏中国,鼎立世界文明数千年,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艺术。古代社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大鼎在当时为国之重器,社稷象征;有铭文者,更用以称扬先祖之美,明示后世之用。近日,上海博物馆联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自商代晚期至战国的有铭青铜鼎21件,弘扬捐赠者爱党爱国情怀,以此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大克鼎铭文拓片(290字)

社会各界献鼎赠国

自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馆内所藏的21件青铜鼎,均源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其中尤以潘氏家族捐赠的大克鼎和大盂鼎最为珍贵,是迄今为止有长篇铭文青铜鼎中最大的两件。清末年间,陕西眉县、扶风地区先后出土了三件青铜大鼎。此三鼎不仅出土时间、地点相近,且均为西周重器,因而被誉为“海内三宝”。三宝中的两件为潘氏家族所收藏,另一件与之齐名的是山东潍县陈介祺所藏的毛公鼎,也是迄今所知铭文最长的青铜器。离乱之世,“海内三宝”历经劫难,如今分居三地。毛公鼎自1948年越过海峡,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从此一峡之隔,三宝难以相会。潘家珍藏盂克双鼎,历经战乱,世代守护。

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女士代表家族将此盂克双鼎无偿捐赠给国家,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潘达于(1906—2007)女士是苏州名门潘世恩、潘祖荫之后,祖籍苏州。本家姓丁,父亲丁春之曾任山西定襄知县。1923年,l8岁的潘达于嫁入潘家成为潘祖年的孙媳,丈夫、祖父相继去世后,年仅20岁的潘达于就挑起了掌管门户、守护家藏的重任。据资料显示,潘达于女士分批捐赠珍贵文物共计五百件。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大盂鼎奉调北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自此盂克双鼎,镇守南北,见证中华民族千秋伟业。2004年2月,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曾举办大盂鼎和大克鼎的联合展出,以祝贺两尊大鼎曾经的主人,捐赠人潘达于女士的寿辰。

 西周孝王 大克鼎(上海博物馆藏)

今年,大盂鼎、大克鼎时隔十七年再度相聚,弥足珍贵。今年6月10日,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被悉心打包,启程出发,跨越千里奔赴上海。此时,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0多公斤重大克鼎在十多位工作人员全程护送下,完成了移位布展。在两馆工作人员协作下,大盂鼎完成了开箱点交,真正实现了“双鼎会面”。

此外,秦公鼎、刘鼎、宁女父丁鼎、父庚祖辛鼎等19件青铜鼎也一同展出,这些青铜鼎均为爱国友人慷慨捐赠。秦公鼎是由范季融、胡盈莹夫妇捐赠,其上有铭文记载此鼎为秦公所作。范季融先生是美国工程学家、华裔收藏家,夫人胡盈莹系胡惠春的女儿,范季融受岳父影响走上收藏之路。上海博物馆建设人民广场馆舍时,夫妇二人捐赠25万美元,范季融还在美国发起“上海博物馆之友基金会”。同时,范先生了解中国青铜器的文物价值,于是在海外遍寻中国青铜器,并向国际朋友传播中国青铜器的知识,最终将自己的珍藏捐赠于国内的博物馆,实属难能可贵。他捐赠的秦公鼎,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为重要诸侯。秦公鼎铭文中的秦公为秦襄公或秦文公,展出的三件秦公鼎属于同一套列鼎;刘鼎由孙煜峰先生捐赠,铭文似以钺砍人头状,为商晚期常见的族氏铭文;宁女父丁鼎由李荫轩、邱辉夫妇捐赠,铭文记宁氏女子为父丁(公公)所作祭器;父庚祖辛鼎由沈同樾女士捐赠,铭文记此鼎是为父庚、祖辛所作的祭器。

 西周康王 大盂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春秋早期 秦公鼎(上海博物馆藏)

大盂鼎和大克鼎的故事

大盂鼎铸造于公元前11世纪中叶的西周时期,是迄今所见西周最大青铜器之一。立耳、圆腹、粗壮三足。口沿下饰有一圈饕餮纹带,足上铸兽面并有扉棱及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铜鼎的典型式样。据记载,大盂鼎于清道光初年在陕西省眉县出土。相传同出的还有一形体较小的盂鼎,为方便标识,故称形体大的鼎为“大盂鼎”,而较小的这件现已不存。同治七年,金石收藏家潘祖荫从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手中获赠大盂鼎,并视其与大克鼎为传家之宝,此后虽战乱纷繁,大盂鼎仍保存完好。

大盂鼎的腹内壁铸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的史实。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康王向盂总结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和殷商亡国的教训,告诫盂应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二是周康王册命、赏赐盂的具体内容。该铭文是研究周初“封建”制度的重要资料,而作为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到书法艺术的早期作品,也对中国古文字和書法艺术的研究起着标尺作用。

据记载,大克鼎是在清光绪年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具体出土的时间最晚不超过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初。一同出土的尚有小鼎7件、镈、钟、盨等,皆为克所铸之器,因此习称大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大克鼎出土后不久,即为工部尚书潘祖荫所得,潘祖荫去世后,由其弟潘祖年运回苏州老家收藏。潘氏后人为保护大克鼎等珍宝竭尽全力,特别是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主持潘氏家事的潘达于女士决定让大克鼎等再次入土埋藏。苏州沦陷后,先后有数批日军闯入潘家搜查,所幸的是始终没有找到双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潘达于女士决定无偿捐赠大克鼎和大盂鼎给国家。从此,大克鼎成为上海博物馆最重要的“镇馆之宝”之一。

在文物价值上,大克鼎铸造于公元前10世纪末的西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年了。在艺术审美上,大克鼎威严厚重,口沿下装饰变形兽面纹,腹部宽大的纹饰波澜起伏而富有节奏感,蹄足上部饰有浮雕兽面。每组变形兽面纹间、足部的兽面纹鼻梁皆设宽厚的扉棱。纹饰线条凹凸、峻深,风格粗犷、质朴、简洁。商代晚期以来所形成的华丽、繁缛的青铜器装饰风格完全消逝。这种巨变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

在历史考古上,大克鼎腹内壁铸铭文290字,铭文记载了作器者为“克”,他是管理周王饮食的官员,周王授予克的职责是上传下达王的命令。铭文内容分为两段,一是克对其祖师华父的称颂,二是详细记载了周王册命克的仪式以及赏赐的内容。这篇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也是西周书法艺术中的皇皇巨篇。

“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展出至7月18日,随后盂克双鼎将双双北上,赴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展览。

馆长寄语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堪称中国文物天地最壮美、最瑰丽的诗篇之一。从文物的前世今生来看,它们的前世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那种灿烂辉煌,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尤其是在青铜艺术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从晚清以来,收藏家的藏宝和护宝行为中,我们看到了收藏家发自内心的最深挚的爱国情怀,还有对文化传承的那种热忱,那种力量。这种捐赠行为也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各界爱党爱国,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建设新中国的一种情怀,也是一个献礼展览。”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上海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铭文
博物馆之夜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上海博物馆藏沪籍前贤文籍经眼录
高斋隽友
——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 4 月 29 日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 !
芬兰国家博物馆扩建项目
博物馆IP授权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博物馆为例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卡塔尔国家博物馆
宝贝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