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火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1-09-15刘涛
刘涛
摘要:本文立足近年来的汽车火灾事故案例,分析了汽车火灾的主要特点,研究汽车起火的具体原因,提出预防汽车起火的对策及扑救措施,为控制汽车火灾频发的现象提供理论指导,确保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消防;汽车火灾;起火原因;对策
近年来,我国汽车的普遍性逐步上升,汽车已经成为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交通工具。公安部发布的全国最新车辆数据信息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机动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3.65亿辆。随着汽车的广泛使用,汽车火灾的发生频率也逐步上升。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的汽车火灾事故可达到15万起,而此类事故救援的成功率却低于15%,人员伤亡率更是达到90%以上。由此可见,汽车火灾给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研究汽车火灾的起火原因以及预防、扑救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汽车火灾特点
(一)诱发起火的因素复杂
引起汽车着火的因素很多,比如汽车本身长久的故障隐患,汽车携带的可燃物,实施扑救的举措不当,甚至与天气温度、季节的变化也有密切关系。例如2017年5月1日,北京朝阳区蟹岛度假村内的停车场着火,停车场东侧停放的大巴车由于杨柳絮快速燃烧最先起火,导致停车场内数十辆大巴车及私家车被烧毁,损失严重。
(二)火势发展迅猛,扑救困难
对于汽车火灾而言,扑救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及时控制并扑灭车辆着火部位和营救被困人员两方面。汽车火灾一旦发生,火势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顶峰,难以控制,十几分钟会将整辆车烧毁。此外,由于车辆空间狭小,火势会迅速向车厢传播,车上被困人员易错过最佳逃生时机。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以及偏远地区发生汽车火灾事故,由于车主对事故发生地点的不了解,难以清楚准确地描述事故地点,对救援人员及时到达事故地点产生很大的阻碍,导致救援时间受到延误。
(三)潜在危险性大,易产生有毒气体
由于汽车本身组成部分的材质种类较多,除金属材料以外,车厢内的装饰较多,大多都由高分子复合材料组成,这些材质一旦燃烧,会释放出多种有毒气体,对车内被困人员以及营救人员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空气造成污染。
二、汽车火灾发生的原因
汽车火灾发生的原因非常多,通过对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汽车火灾事故进行调查,根据汽车火灾发生时的所处状态不同,从汽车在行驶状态下、维修过程中、静态停放时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起火原因。
(一)汽车在行驶状态下的火灾原因
1.车辆本身存在设施故障
汽车组成构件繁多,任何一个部位的故障都会为车辆运行造成阻碍。比如汽车发动机发生故障会导致排气管的温度骤升,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由于速度较快,排气管温度上升速度也相应增快,可以達到400℃—500℃,在一般公路上行驶也可达到300℃—400℃,在偏远的山路上行驶由于道路的不平稳,排气管温度上升速度也增快,可以达到500℃—600℃。因而,这种情况下与可燃物接触就会迅速着火。此外,汽车内部导线短路、车上照明系统故障或不合格、内部旋转机件润滑度不足等现象都会引起汽车火灾。
2.人为原因
在对近年来汽车火灾事故的调查中发现,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火灾,人为原因占了很大一部分。在驾驶车辆过程中,未按规定方式操作,长时间使用制动系统、严重超载、轮胎充气不足等,导致摩擦生热引发火灾;很多驾驶员都存在不良习惯,在车内吸烟、丢放打火机都会引发火灾;在驾驶室内放置空气清新剂、香水瓶等,或者在后备厢中放置车辆清洗剂等,当遇到高温天气或者靠近热源时,就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等;私自改装汽车,擅自对电器系统改装,增加电气线路的荷载,导致汽车电系统无法支持改装设备,造成超负荷运转有可能发生火灾。
(二)汽车在静态停放时的火灾原因
1.汽车本身系统原因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需要不断进行充电放电,在进行操作时,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发生着火状况。电池连续充电的时候会出现较高的热度,如果对这种现象处理不好,温度上升后,电池就出现严重的变形,导致电解液泄露形成短路故障,常常燃烧和爆炸同时进行,造成严重的事故。本身电池质量不过关容易造成电池短路,再如变形、异物进入等造成电池外部短路,当短路发生时,电池的温度急速上升,最高可达到130℃,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放热反应。
2.被外部火源引燃
在一些特定节日时,焚烧祭祀用品、燃放烟花爆竹、放孔明灯等行为,掉落的火苗飞溅到车辆附近,会引燃汽车。遇到周围车辆火灾波及或其他火灾时有被引燃的危险性。
3.人为原因
从一些事故案例中可以发现,由于驾驶人的不良习惯导致汽车着火的现象很多。比如车主在停放车辆时没有考虑停放的位置是否合适,在雷雨或暴晒的天气条件下,长时间停放有可能造成汽车起火;车主在车内抽烟,未将剩余的烟头处理掉,遗留在车内与可燃物接触,导致汽车着火。
(三)汽车在维修过程中的火灾原因
在日常的维修保养时,维修人员在进行不当的维修作业时会引发汽车着火,例如在未切断汽车电源的情况下进行维修作业;油箱在没有清洗干净的情况下进行焊接等。另外,还有一些打击报复,骗取保险金等违法行为,进行人为纵火,引发火灾。
三、汽车火灾扑救对策
(一)快速反应,调集灭火作战力量
汽车火灾事故的发生地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以及偏远的山区都有可能,因此,对于救援人员快速到达现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接警人员接到汽车火灾事故的报警时,应确保问清事故发生的准确地点、汽车类型和起火原因等,根据实际情况,调动救援力量。对汽车火灾进行全盘考虑,特别是要考虑在高速公路和偏远山区时的水源问题、燃料汽车与电动汽车所用的灭火装备等问题。因此,接警后应坚持就近原则,与事故附近的辖区救援队伍应做好交流、沟通、配合,在第一时间确定最合适的救援队伍,缩短救援时间,力争做到早到达、早控制、早灭火。
(二)先人后物,及时疏散抢救人员
由于汽车火灾发展蔓延迅速,给救援人员营救被困者的时间有很大的限制,消防救援人员应首先控制被困者所处位置的火势,立即展开营救行动,与被困者进行沟通,从而安抚情绪,综合使用无齿锯等救援装备,相互配合,实现快速救人,及时控火灭火的目的。在火势无法有效控制的时候,及时采用灭火毯对被困者实施保护,避免受到火焰的伤害,利用喷雾水压制火势,对车辆进行破拆、起重,展开一系列的救援作业。在进行破拆操作时,严禁直接接触电池系统,严禁使用工具切割高压线路或刺穿引擎盖、电池包等部件,防止断电不彻底而产生电击危险。在破拆的同时,应当持续使用喷雾水对电池部位进行冷却和稀释,防止切割机切割时出现的火花引燃电池释放的可燃气体。
(三)设置警戒区域,实施交通管制
电动汽车主要是依靠其动力电池运行,而动力电池在燃烧时温度高,燃烧速度快,还会释放出大量的氟化氢、氰化氢有毒气体。针对汽车火灾发展蔓延速度快、易发生爆炸和释放有毒气体的特点,根据汽车火灾事故的严重程度划分警戒范围,疏散周围的群众。灭火救援人员也应该做好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人员和救援车辆装备等与着火汽车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警戒人员对事故的警戒范围进行严格的封控,并且使用相应的设备仪器对现场进行不间断的监测,从而适时调整警戒范围。
(四)科学救援方法,合理使用灭火剂
由于汽车的种类繁多,在实施灭火时,因根据汽车的类型,合理选择灭火剂及灭火装备。若为油料着火,应避免采用水实施扑救;而针对酒类或者酒精等则可以水进行扑救。例如电动汽车着火,若火势较小,火焰还未蔓延到高压电池部分时,可以采用二氧化碳或者ABC干粉灭火器灭火;若火势很大,车体及高电压电池已经严重烧毁,此时需要大量的水进行扑救,在救援时应确保水量的充足。由此可见,救援人员必须在了解车辆的类型,起火的大致部位,了解汽车的技术和操作后,采取合适的扑救方法,避免因措施不当造成更大的伤害。
(五)快速控制火势,力求及时扑灭
扑救汽车火灾时,救援时间短,潜在危险性大,扑救方法多样,在着火的同时还会伴随爆炸的潜在危险性。在着火车辆难以立即扑灭时,应及时采取人工火势隔离,对着火车辆的油箱、轮胎等易被引燃或发生爆炸的部位进行冷却,避免对周围的人员、车辆和建筑等造成影响。在消除周围潜在隐患的同时,集中力量扑救着火汽车,力求及时扑灭,避免影响交通或二次危害。
四、结语
汽车火灾的发生频率、造成的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只有重视火灾,加强对汽车火灾的研究,才能遏制火灾上升的形势。本文通过对行驶状态、静态停车和维修过程中汽车火灾事故的研究,总结了相应的起火原因,汽车火灾事故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当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此外,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扑救措施,并且应继续针对新型汽车开展相应的救援对策的探讨研究,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加大对汽车火灾的特性、起火原因以及危险性的宣传,降低汽车事故的发生率。救援人員应多开展汽车火灾的实战演练,提高汽车火灾的扑救成功率,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杜建华,张认成,丁环,等.汽车火灾探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04):436-439.
[2]柳峰,陈巍玮,杨如意.汽车火灾原因及预防[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0(02):18-20.
[3]陈立安.从一起汽车火灾原因调查谈汽车火灾预防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6(04):42-44.
[4]廖国荣.运行状态下汽车火灾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1(16):50-51.
[5]王诗军.汽车火灾原因分析及技术防范措施[J].电子世界,2014(16):364-365.
[6]杜文锋,彭青松.汽车火灾防治措施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07(23):24-26.
[7]陈新,张志永.汽车火灾起火原因分析研究[J].科技信息,2013(23):490.
[8]王健.汽车火灾原因调查及预防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4.
[9]雷蕾,贺小军.汽车火灾的分析与扑救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S1):81-82.
[10]刘道春.汽车火灾扑救[J].交通与运输,2010,26(04):68-69.
[11]黄显顺.汽车火灾预防与灭火技术[A].中国消防协会.2015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消防协会,2015.
[12]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年鉴(2017)[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