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视阈下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思路研究
2021-09-15倪妮
倪妮
摘 要:主体功能区划分作为国家国土空间布局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对国土空间开发理念及模式的重大创新。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以武陵山地区的湖北省恩施州为例,依据州域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实际,提出要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引恩施州重点生态区域的发展方向及政策导向,以期为恩施州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民族地区;主体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恩施州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4-0138-03
一、恩施州州域生态概况
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恩施州的最大优势,也是最宝贵的财富。2018年恩施州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4天,PM2.5达到了省政府下达的优秀目标,其余7县市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居全省第二,仅次于神农架林区。目前,全州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40个,保护区面积近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0.43%,林地绿化率70.26%。全州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0天以上。全州15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由此可见,在选择发展路径上,恩施州必须依托实际,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发展之路。在发展战略上,州委、州政府将恩施州战略核心定位在绿色发展上,坚持把“生态立州”放在突出位置,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完善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大部署,着力推进绿色繁荣。
二、恩施州主体功能区区划
(一)规划功能区对生态建设起到的作用
规划和建设主体功能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就已经提出的重要措施。科学规划的功能区既能缓解空间开发无序带来的资源消耗,又能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区域矛盾和冲突,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制度保障。
(二)恩施州主体功能区划与定位
主体功能区划必须根据当地资源状况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考虑各个区域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进而进行规划与管理。恩施州作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根据2012年年底出台的《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恩施市被划分为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恩施州下辖的利川、巴东等7个县(市)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
恩施市作为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同时有着较好的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特别是恩施市城区,既是恩施州政府所在地,也是恩施市政府所在地,具有“州市同城”的行政特征。如果从市级层面划分,作为恩施市中心城区的舞阳坝、小渡船、六角亭、土桥坝、黄泥坝、朱家坳、许家坪、金子坝、龙凤镇等区域人口比较集中,开发密度较高,属于优化开发区域;恩施州及红庙经济开发区等城郊结合地区,包括枫香坪、梨树坪、红庙、旗峰坝、耿家坪、七里坪、向家湾等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但资源比较分散,人口密度较低,作为重点开发区域需要进一步完善;围绕恩施周边的大型山体及生态保护区,诸如五峰山、凤凰山、大龙潭、方家坝等区域,这些区域是构建恩施城区山水特色的重点保护区域,属于禁止开发区域。除此之外,滴水岩、和尚堰、月亮岩等目前土地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能有效保护恩施周边的生态环境,可以划归为限制开发区域。
此外,恩施州下辖的利川、巴东等7个县(市)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目前,恩施州7个县(市)已经形成了以茶叶、烟草、特色农业、电力、矿产建材及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发展态势。作为国土开发空间中的限制开发区域,可以在限制进行工业城镇化开发的前提下,提高当地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功能示范区。
三、加强主体功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根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原则,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狠抓生态工程建设,严格环境保护措施,以此来改善全州的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
(一)完善生态发展责任机制,加强执法监督
在规范各个主体功能区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必须要加强组织领导与责任监督,这样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实现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
1.要坚持把生态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党委重视、人大政协监督、政府主导、企业履责、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在项目审批、污染减排、领导干部考核等方面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
2.通过执法监督加大生态建设力度。近三年,恩施州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327家,其中经济处罚总额232.7万元,有效地加大了生态治州的力度。因此,可以通过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生态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对恩施州重点开发区域的减排项目、涉重企业、饮用水源地、危险废物管理及处置等环节的监管执法力度。
(二)发挥生态绿色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品质
依据恩施州不同功能区域的资源优势,坚持“生态立州”的发展导向,形成生态特色产业群。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恩施州目前耕地面积约37.78万公顷,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5%,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 159.37亿元,已突破千亿大关,但农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仍然较大。在保证现有耕地数量的前提下,还应充分提升恩施州限制开发区域内的农產品利用率,发展特色农业。主要措施有三点:在现有基础上扩大特色农业板块基地规模,实施“万亩乡镇千亩村”工程和“六百双五(烟叶、茶叶、特色蔬菜、药材、林果各100万亩、畜牧业综合产值100亿元,马铃薯种薯、魔芋基地各50万亩)”工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目前恩施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5家,如巴东三峡酒业“三峡牌”成功创建了全州首个中国驰名商标。此外,还需不断提升“恩施玉露”茶、“思乐”畜产品、“大山鼎”蔬菜等州内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富硒产业。充分利用“世界硒都”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通过成立州硒研究院、国家硒检测中心、举办世界硒博会等举措,把富硒产业发展和富硒品牌打造作为提升州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和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