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评论类节目在融媒体背景下的创新与转型

2021-09-15任可淼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类节目选题舆论

任可淼

在融媒体背景下,新媒体平台的技术发展以及模式转变正在改变着受众的观看方式和心理需求。基于此背景,各类电视新闻节目都在寻求创新转变升级,新闻评论类节目作为重要的新闻节目类型,改革之路也是必然选择。《中国舆论场》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一个融媒体时事热点节目,本文以此节目为例,从新闻评论类节目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创新与转型的角度出发,分析节目特色以及创新尝试,以此来探讨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创新改革路径。

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及现状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一般是通过评论员和评论团体亦或者是由电视组织,将具有一定意义并且实际发生的事情、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某些社会现象进行剖析,从而通过节目渠道来表达一定的意见或态度。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通过主持人对相关信息的背景阐释以及深刻的分析,用受众易于接受的口语化方式进行传播。受众对新闻评论类节目的需求有以下几点。其一,受众的专业知识有限,对于同一则新闻在不同的知识框架下会有不同的解读,受众需要更加多元的看法来填补自己的思想,辅助自己进行社会活动。其二,受到受教育水平、对新闻内容了解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受众需要专家学者给出专业化的意见指导满足其对知识的需求。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的现象就开始在电视节目中出现了,例如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21世纪初,新闻评论类节目开始飞速发展,专题性的新闻评论节目也开始在央视出现,题材和内容以及形式都在发生转变。

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受众的观看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备类型节目都在寻求一定程度上的创新,融入新的环节和形式,例如在综艺节目中,就加入了明星嘉宾、素人的元素,并设置游戏板块,加强节目的趣味性,相比之前获得了更高的收视率。但新闻评论节目的真实性、准确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节目的创新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方式由“传者中心”转向“受者中心”,而传统的新闻节目模式还是“主持人评论员现场记者”的模式,节目模式的类型化问题明显,大多以“一人提问,一人回答”为主,缺少与受众的互动性,这种固化的模式难以使传统的新闻评论节目进行创新与进步。

在融媒体的背景之下

《中国舆论场》的创新尝试

《中国舆论场》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一个融媒体时事热点的栏目,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共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制作播出的,首播時间为2016年3月20日,平台为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直播时间是每周日晚的黄金时段,且面向全球观众。融合了多种数据库的资源,邀请了专家嘉宾进行舆情分析与评论,并且利用互联网技术与观众实时互动,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选题设置上的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的来临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时代变革, “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是精准把脉我国未来时代发展趋势的一项举措,而5G技术的发展则是实实在在地为变革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互联网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前,新闻评论类节目如果想要达到与观众的互动,一股只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在节目筹备阶段对观众群体进行观点和看法的收集,然后在节目中通过新闻评论员或者主持人之口说出观众的想法,再对之进行反馈,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受众无法及时对新闻评论员或主持人的回复进行“二次回复”,无法更加深入地讨论问题。第二种则是邀请观众进行现场互动,这种方式弥补了第一种的不足,但是现场的观众只能代表少数人的观点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立场,不具有典型性。第三种方法是节目组在节目播出之后在各种平台收集受众的反馈,并进行回复。这种方式的不足就是具有“滞后性”,无法及时地互动。但如今在人人都掌有一个智能移动终端的前提下,受众对话题的点击量和访问量都可以成为选题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这种大数据思维的背景下,节目中的第一个板块“网罗天下”和第二个板块“舆情分析”,都是通过多个全媒体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来对本期节目进行选题。可以说,这种选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由“传者中心”到“受者中心”的转变,归还了一部分受众对节目内容的选择权。

互动方式上的“双向奔赴”

在以往的传统新闻评论节目中,传播方式通常是单向的,而在《中国舆论场》中,观众作为节目的重要参与元素,在互动方式上真正实现了节目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不止是节目在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同时受众也在主动参与节目,形成了一种“双效奔赴”。节目设置虚拟观众席,参与直播的观众可以通过微信“摇一摇”抢到节目入场券,在节目的大屏幕上还会显示观众的微信头像与昵称,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不仅如此,观众还可以在节目直播过程中,发送弹幕对某些观点进行提问与互动,可以一边观看节目一边聊天互动,并且在演播间的屏幕上,观众的留言和评论的内容也同步滚动,在直播现场的主持人和专家嘉宾及时接收并且反馈,这种互动形式,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丰持人角色上的“中立性”

中立型主持人就是在节目中主持人和评论员各有其人,主持人的工作就是抛砖引玉,不参与新闻的评论。《中国舆论场》的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角色定位就属于中立型的类型,衔接新闻话题,并引入节目中,为观众与专家评论员搭建了“桥梁”。节目设置了一男一女进行搭档主持,男主持人负责引入新闻话题和总结观点,并进行下一个话题的引入,女主持人负责从小屏上提取观众提出的问题并转述给专家学者,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主持与话题衔接。例如对于节目中的新闻事件,他们不会发表自己的主观性看法,中立的态度贯穿始终,甚至在陈述新闻事实和衔接事件的过程中言语的态度也表现得较为客观。要做好这种客观的“衔接者”,不仅要协调好场外的虚拟观众与场内专家学者的互动,还要对现场播放的新闻视频进行适当解读,并对总的新闻话题进行总结。当越多的人参与到同一事件的讨论中时,在同一语境下的话轮就会增多,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把发言时间合理分割?如何快速地承接和转接话轮?这不仅需要主持人准确定位中立,还需要较高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与准确融合多屏互动的专业能力。

发展建议

内容选题丰富化、多元化

节目播出的平台为中文国际频道,因此在新聞内容范围的选择上,大多政治性因素占的比重略多,在节目内容的选题上,同一期节目的内容选题较为相似,话题的单一性稍强。节目不应该只迎合单一受众,应该顾及到国内外不同阶层的受众群体需求,设置更加多元化的议题来供观众讨论参与进来。除了国际大环境下普遍关心的政治议题外,还应该加入与受众群体联系更加紧密的新闻事件,不仅可以扩大受众群,吸引更多的观众收看节目,还可以提高观众参与节目进程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从而提高栏目的人气与收视率。新闻评论节目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也应该多元化,要多元地了解社会发生的真实事件,并且紧密贴近民众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新闻信息的传播,同时传播也应该尽可能从多角度展开,可对专家评论员以及观众进行深度采访从而获取他们的论述观点,力求探讨社会的热点,从而从多个角度展开评论,进而使新闻评论更为全面化、深刻化,确保新闻评论的深度与广度,并具备专业和公正的特征,以引导公正和真实的舆论方向。

新媒体平台建设与运营

《中国舆论场》栏目的新浪官方微博有165万的粉丝,但是每一条发布的微博的评论、点赞量基本都为个位数,与这么多的粉丝数量相比之下,并不匹配。此外,作为中国融入全媒体网络新闻专题评论的首档直播节目,应该借助好网络平台,加强微博官方平台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提升用户的关注度和节目的影响力。同时,应该在新媒体创新推广形式,增加与微博用户的粘性,挖掘潜在用户。

对舆论舆情以及热点的把控和梳理始终是《中国舆论场》坚持方向,作为首档融媒体节目,坚持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平台创新受众的参与形式,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深度融合新媒体的创新思维,展现出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的传播理念。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因该从《中国舆论场》这档节目中发现并正视其仍存在的不足之处,坚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从而打造出节目的品牌化。

媒介环境的不断改变,对中国电视新闻类和评论类节目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也无疑是一个发展机遇。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同时,始终要坚持以内容为王。但同时,时代也对传媒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评论类节目创新之路的脚步不能停止,必须先破后立,创新以图变。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猜你喜欢

类节目选题舆论
挖掘乡村意象,新疆文化旅游类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新年刊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选题有误
不喜欢胖的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
编者的话
光学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