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新媒体视域下高职生媒介提升路径

2021-09-15曹辰波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

曹辰波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引领,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已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主要渠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手机上网比例达99.2%。其中,20岁~29岁网民占比19.9%,学生网民占比23.7%。”可以说,手机以其个性化突出、表现形式多样的特点已渗透到了青年学生群体生活学习的诸多方面。面对移动互联网里海量的信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选择、甄别和传播,有效地提升媒介素养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

调查过程

为了确切地了解高职生媒介素养的状况,笔者在“移动新媒体”“媒介素养”“高职生媒介素养教育”等相关定义的基础上,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将调查问卷拟定为标题、引语、问卷题目和结语四个部分。其中,问卷题目是调查问卷的主体,主要从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媒介选择、媒介认识、媒介批判、媒介使用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等六个维度进行调查。

2020年lO月,1000份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向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进行网络投放,收回988份,其中有效问卷946份。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高职生的媒介素养状况,调研针对个别问题还采用电话回访,并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了5次座谈,共计200名学生参与此会议。

突出问题

媒介依赖症尤为突出

《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8个小时。从调查数据来看,每天使用手机超过6小时的学生占比高达54.9%,每天使用手机20次以上的学生比例高达75.8%。不少学生在接受视频小组访谈时表示:似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已离不开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假如没有手机网络,生活质量将大打折扣,甚至会焦虑不安。

在对手机每天使用时长超过8小时的学生进行回访中发现,除了每天耗费大量时间用于网络游戏类和视频直播类APP外,有时接觸手机的动机其实并不明确:如课堂上漫无目的地打开手机做“低头族”,又如临睡之前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刷”到深夜……“在与个人亲密情感关系的相互作用下,手机与人类情感上的亲密关系已经相对模糊了公共与私人空间的界限,进而发展为‘情感殖民。”长此以往,此种情况势必会给学生带来人格障碍和社交恐惧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针对“上课玩手机”这一普遍现象产生的原因,笔者专门做了随机采访:认为老师上课趣味性欠缺、教学内容偏难、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学生占51.3%;认为课堂纪律要求不严格、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占32.3%;还有8.9%学生表示只是受身边“低头族”同学的影响,并无确切的动机。

内容选择娱乐化倾向严再

在对学生手机APP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即时通讯类、网络支付类、网络视频类APP的使用率最高,分别是99.7%、98.4%、96.3%;游戏类、网络直播类APP使用率超全国平均值;手机网络文学类、互联网理财类、网络新闻类APP使用率均低于全国平均值;学生用在网络直播、网络游戏、即时通讯类APP的时间最长。

以学生对“抖音短视频”的内容偏好为例, “搞笑娱乐”“明星综艺”“影视作品”类的使用偏好高达67.2%、45.7%、42.2%, “时事政治”“常识科普”“学习教育”类的使用偏好仅为37.9%、33.6%、l2.8%。又如,在对近两年逝世的公众人物进行随机访谈中发现,学生对篮球巨星科比、知名演员高以翔的熟知度远高于著名作家叶永烈、抗疫英雄李文亮、“人民科学家”顾方舟等,这一调查结果不得不引起社会大众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媒介选择和使用的娱乐化倾向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判断力,而且容易诱发审美的世俗化、低俗化,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媒介甄别批判能力薄弱

调查显示,面对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有ll.7%的学生认为完全真实,37.2%的学生觉得基本真实,选择不太真实的学生有2 34%,认为不真实的学生占6.2%,还有2l.5%的学生感觉难以判断。

在网络隐私安全方面,86.7%的学生表示有过个人隐私被泄露的遭遇,其中95%的学生往往是在不经意间被泄露的。在对这些学生进行随机回访时发现,当遇到微信、支付宝等关联账号一键登录领取奖品的链接时,选择“直接登录”的占到32.l%,有21.3%的学生视奖品而定,只有46.6%的学生表示会视安全程度而定或绝不登录。在问及媒介中的色情、暴力、血腥信息是否会带来社会影响时,仅有22.3%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大且应引起高度重视,30.7%的学生并不能做到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甚至还会进行二次传播。值得关注的是,在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不良信息的93名学生中,知晓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途径的竟不到l0%。

媒介素养教育严重缺失

从调查数据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媒介素养的具体含义并不知悉,能够说出“媒介素养”含义的71名学生几乎全部是新闻与传播类专业。同时,有76.2%的学生表示有必要开展媒介素养的相关教育,迫切希望提升自己的媒介批判意识、媒介法律意识和媒介使用技术。但令人遗憾的是,32.3%的学生表示从未学习过有关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

另外,在对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的学生进行随机回访时发现,学生眼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多是社区、校园布告栏里的安全上网常识宣传,或是辅导员以“班级群发信息”“班会口头强调”等形式就文明上网进行的“说教”,通过课堂或讲座的形式进行专门学习的少之又少。

方法路径

突出学校育人的丰阵地作用

面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需求,就高职院校而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应尽快将其纳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体系。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培养媒介素养教学团队来编写相应的教材,以专家讲座、选修课、线上课堂的形式推广开展此项教学活动。

教师的示范效应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容忽视。移动互联网的大众化和信息渠道获取的多元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知识获取的需求。调查数据显示:除教学活动开展的需要外,85.7%的学生有过上课玩手机的经历,认为老师的教学方式不足以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学生占到了51.3%。基于此,教师要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为导向,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参与形式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互动中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树立参与媒介的正确价值观。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舆论氛围。学校要充分利用内部宣传资源,如内部刊物、广播、横幅、宣传栏、黑板报、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这些都将会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发挥不可替代、潜移默化的作用。

晕视媒介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一方面,媒介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 “网络媒体一方面可以披露传统媒体看不到的某些真相,推动舆论监督,但另一方面披露的信息又真真假假,甚至無中生有,在自娱自乐中恶搞他人,对持不同意见与观点的人进行无限制的‘狂轰滥炸等,这些都是非理性的。”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但由于信息甄别能力相对薄弱,价值取向极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因此,媒介应充分发挥“把关人”的角色效用,引领导向、服务大局、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及时将不良信息拒之门外,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另一方面,媒介要利用平台优势积极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中来。除了利用平台优势开展媒介素养相关的专题专栏,还可以与职业院校、社会组织联动开展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采用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切实提高其媒介使用能力。

引导学生发挥自身能动作用

首先,要积极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媒介素养求知态度,让学生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与专业课同等重要,使之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探求,自觉树立起自我发展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其次,在学习中提高自我约束力。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要引导学生了解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和网络信息安全法规,保持网络空间的独立思辨性。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提高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从而减轻对网络媒介的依赖。

最后,在媒介实践活动中锻炼提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学习最终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因此,要积极开展并引导学生参加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如校园微视频创作大赛、媒介素养征文大赛、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校园签名、文明上网演讲比赛、校外媒体参观实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有所提高。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移动新媒体视域下高职生媒介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2020-ZDJH-400)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教育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