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隧道与地下工程”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1-09-15罗立娜宋绮婷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3期
关键词:工程伦理工匠精神课程思政

罗立娜 宋绮婷

[摘 要] 面对土建专业人才培养困境,在深入分析新时代“工匠精神”和工程伦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起来;结合“隧道与地下工程”课程的特点,分析和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将新时代“工匠精神”和工程伦理融合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借助新技术手段,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实现课程思政与工程专业教学的协同结合。教学实践表明,“隧道与地下工程”课程的思想政治改革有利于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 工匠精神;工程伦理;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新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地铁工程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研究”(GTXYR1704)

[作者简介] 罗立娜(1981—),女,广东高州人,硕士,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下工程施工与养护研究;宋绮婷(1988—),女,广东佛山人,硕士,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3-0129-04    [收稿日期] 2021-04-10

一、引言

工匠通常指从事技术性劳动的生产者,对“现代工匠”而言,泛指分布在各行各业里的技术工人、技术专家、科研人员等。“工匠精神”是劳动者长期实践形成的精神意识,基本內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是劳动者的精神动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潜在推力,对企业发展和国家工业的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中国给予了“工匠精神”更广泛、更精深的内涵,它是敬业、专注、精益,是锐意进取、追求革新,是精诚协作。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逐渐掌握专业知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锻炼职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将“工匠精神”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1,2]。

工程伦理指在工程中获得辩护的道德价值,其以工程活动中的社会伦理关系和工程主体的规范行为为研究对象,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人道主义原则、尊重生命的原则、平等原则、生态原则、安全原则等。自20世纪70年代起,工程伦理学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兴起。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大规模开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启了工程伦理学的研究[3]。针对具体工程实践,工程伦理涵盖了工程揭发问题、工程风险与安全问题、工程技术评估问题、工程决策问题及工程伦理教育问题等。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素养直接决定了工程与社会、工程与自然的长远发展。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应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对当代职业教育的深远影响,深入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着力推动课程思政实践[4,5]。本文以交通土建类专业课程“隧道与地下工程”为例,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和工程伦理融入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逐步养成探索创新、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二、“隧道与地下工程”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一)直面人才培养困境,转变教育理念

近年来,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给土建类专业带来了旺盛的人才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工程建设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技术复杂、工种繁多,加之受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影响,需要大批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现在不少毕业生技艺不精,创新意识淡薄,难以满足岗位要求。

2.工程建设项目生产流动性强、工作环境艰苦,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坚守岗位,扎根现场。但是,有些毕业生择业意愿不强,即便就业,也存在短期内频繁跳槽的现象,难以通过长时间的积累精练技术,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3.工程质量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社会经济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而职业教育一直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

面对土建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教师不能仅着眼于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还要转变教学理念,结合职业学生的特点,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起来,让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立足课程教学内容,挖掘思想政治元素

“隧道与地下工程”是面向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课程主要阐述了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基本知识、施工技术及监控量测等内容,学生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能够识别隧道及地下工程设计图纸,并根据地下工程项目的特点,编写和实施地下工程施工方案,分析和处理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施工问题,为今后从事相关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中蕴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工匠精神”、工程伦理等思想政治元素,通过精心组织教学,教师将其融入教学方案,在授课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激起思想的共鸣,产生意识上的认同感。因此,结合“隧道与地下工程”课程的特点,分析和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6,7]。

(三)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方案

为了让学生主动融入课程思政,教师在增强自身师德修养和育人能力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时代发展特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热点话题、工程前沿相结合,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案例,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在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虚拟仿真、微课、微信等新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体验,让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课堂灌输变为多渠道下的“触手可及”。改进教学方法,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导向,采用分组讨论、头脑风暴、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体验式实践等形式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人生的思考,增加学生的情感、价值认同度。通过问卷调查、写课后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德育状况,并根据反馈的意见,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案。

猜你喜欢

工程伦理工匠精神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工程伦理的多元化愿景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工科研究生学术责任养成的路径研究
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