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中职学校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探析

2021-09-15张书雯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职艺术教学

【摘 要】本文针对艺术类中职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提出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方法:舞蹈专业采取“情境体验法”,戏曲专业采取“角色扮演法”,声乐专业采取“奏乐演唱法”,美术专业采取“绘画感悟法”,旨在利用专业优势辅助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提高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艺术 中职 经典诗文 教学

艺术类的中职学校开设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专业,如戏曲、舞蹈、杂技、声乐等。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如何让经典诵读结合艺术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艺术专业学习互相促进;如何实现让学生主动去诵读经典,快乐实践,学以致用,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成为当前艺术类中职语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成为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今艺术类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有戏曲、舞蹈、声乐、美术等,每个专业和经典诗文都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每个专业和经典诗文联系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所以有必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对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法进行探讨。

一、舞蹈专业:“情境体验法”

(一)“情境体验法”实施步骤

舞蹈专业可以选取学生非常熟悉的且与诗文内容一致的舞蹈视频进行辅助教学,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观看视频: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舞蹈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舞蹈专业知识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2.讲解诗文:教师结合舞蹈视频对诗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激发想象力,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进入诗歌画面去领悟情感。

3.情感诵读:学生带着感情反复朗诵经典诗文。

4.誦舞结合:在学生熟悉诗文内容、情感感悟成熟的基础上,让部分学生模仿舞蹈视频,按照自己对经典诗文的情感理解边舞蹈边朗诵。

(二)“情境体验法”课例展示

教师在舞蹈班对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诗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进行讲授时,先让学生欣赏情绪写意型古典独舞《如梦令》,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该词的情感。接着教师结合舞蹈对诗文进行讲解:该舞蹈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女主人公背对观众,倚靠凳子,望向窗外,慢转身轻起舞,舞步蹒跚,反映出女主人公醉酒后浓睡,忘却了昨夜风疏雨骤。渐渐清醒后,移步庭院,将女主人公忧伤惆怅的感叹之情表达出来,正对应着该诗文的上阕。在第二部分中,女主人公移步来到庭院,怜惜昨夜被风雨打散了的花,流露出怜花之情、悲花之情。女主人公以花自喻,随花起舞,正对应着该诗文的下阕。该舞蹈作品的最后,女主人公醉意已经完全消散,但忧伤之情更浓,从庭院移步进入屋内……该舞蹈视频中有很多表达情绪心理的舞蹈动作,如连续旋转的舞蹈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女主人公宿醉初醒见庭院内落红遍地的伤感落寞与无奈之情;而伸腿侧望又收回动作的重复,将女主人公想看园中情景又不敢看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卧鱼”动作很准确地凸显出舞者的哀婉之情。通过舞蹈视频给学生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了一位宿醉醒来悲春恋红、惆怅落寞的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在情境中体验到女主人公无限的感叹惋惜和难以言表的惆怅落寞感情。接着让学生带着感情反复朗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最后选几个学生对舞蹈视频进行模仿,边诵读边舞蹈,并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通过诵舞结合和点评的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经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提升了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戏曲专业:“角色扮演法”

(一)“角色扮演法”实施步骤

戏曲专业根据学生分角色表演特点,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教学,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讲解诗文:先让学生了解诗文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文的释义,初步感受诗文中的人物形象。

2.指导诵读:以译带读,让学生反复诵读,读熟,在诵读中初步理解人物的心理及情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3.专业结合:详细分析诗文中人物形象,着重分析人物的神态及心理特点,让学生结合戏曲身段课中人物表演的“手眼身步法”对人物形象的外在表现进行研究,再结合戏曲身段课中的圆场、站相、台步、七星步、指掌、云掌、亮相、跑圆台、开门、拉山、上马及背供等一系列的身段动作,对诗文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形象所在的场景进行分析探究。

4.角色扮演:分角色扮演,部分学生扮演诗文的人物,部分学生利用戏曲身段课中的身段动作创设场景,边扮演边朗诵,使经典诗文诵读教学和戏曲专业结合起来,在加强身段课知识的同时完成经典诗文朗诵。

(二)“角色扮演法”课例展示

教师在戏曲班对学生讲授《木兰诗》时,先讲授《木兰诗》的写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朗读,疏通文意,概述故事情节,初步把握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在这基础上反复诵读,进一步感受花木兰的具体形象。如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感受花木兰的勤劳孝顺;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的“愿”感受花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感受花木兰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从“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感受花木兰不慕荣华富贵的品质。

接着结合戏曲专业学生在身段课学到的专业知识,对整篇诗文进行研究并分角色表演。“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出场先由五个学生运用戏曲身段的“手眼身步法”营造女子织布,欲织却又停下来若有所思的场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设计的是“众对一”角色的对话,此时花木兰扮演者要使用身段动作中的台步、云掌等动作亮相。“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众人使用身段课中的圆场进行表演,展现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一段使用台步进行表演,展现木兰的思亲之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一段由木兰扮演者使用戏曲中的马鞭道具展演木兰跑马奔骑,自豪妩媚都在举手投足之中展现,将一个假小子的特定性格、情绪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最后众人用欢快的扇子舞表现父母姊妹迎着木兰归来的场景,木兰扮演者用身段“手眼身步法”表演脱战袍、着旧时裳、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等一连串动作,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展现一副天然的娇羞妩媚、温柔可人的女儿情态。分析完毕后安排学生分角色进行扮演,通过表演诵读再次感受勇敢独立、孝顺坚强的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三、声乐专业:“奏乐演唱法”

(一)“奏乐演唱法”实施步骤

自古以来诗歌都是可以吟唱的,音乐往往和诗词相伴而生,音乐是最能引起共鸣、调动情感的东西。有了音乐的唱诵就好比加入佐料的美食,有滋有味。因此,对声乐专业的学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时,可以使用“奏乐演唱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听原音乐:播放已经配好乐的诗文歌曲演唱,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原唱,细细去体会和感受。根据他们所学的音乐知识,从原唱中通过曲调的变化去初步感受诗文的感情。

2.初步诵唱:让全班学生初步朗诵,再次体会唱词总体感情。朗诵后再配伴奏进行演唱。

3.详细讲解:讲解诗文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逐句讲解释义和情感,对诗文进行赏析。

4.诵唱结合:先朗诵,然后让学生听着伴奏再进行演唱。

5.奏乐演唱:学生独自使用器乐进行奏乐,边奏乐边进行演唱。

(二)“奏乐演唱法”课例展示

教师在声乐班对学生讲授经典诗文李清照的《醉花阴》时,由于有现成的配好乐的《醉花阴》歌曲,所以先给学生听歌曲创情境,让学生先根据专业知识去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朗诵几遍,在熟悉朗诵内容的基础上配伴奏进行演唱。师生从感情投入方面点评唱得如何,接着教师详细讲解诗文的作者简介(婉约派女词人)和写作背景(婚后不久,思念远行的丈夫),逐句讲解释义和情感,对诗文进行如下赏析。

这首词一开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一个“愁”字直接表明了作者的心情,奠定了寂寞忧郁的基调。接着从时令(重阳佳节)、时间(永昼、半夜、黄昏)、景物(薄雾、浓云、香炉、玉枕、纱橱、东篱、酒、西风、黄花)和行动(独坐、孤眠、自斟)来写相思之愁,通过凄凉寂寥的意境多方渲染烘托,刻画了一个日夜想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形象。最后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结束全文,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创设出“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

在对诗文的感情基调理解透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朗诵,朗诵完听着伴奏进行演唱,师生再次集体点评前后两次演唱的效果,重点从吐字、感情基调、演唱的神情等进行点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文感情基调的理解。学生使用乐器边奏乐边进行演唱,如此,既能完成经典诗文诵读教学,又能促进专业技能的练习。

四、美术专业:“绘画感悟法”

(一)“绘画感悟法”实施步骤

苏轼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的是读了王维的诗,闭上眼睛,脑里就会展示出一幅画。其实不仅仅是王维,很多诗人作的诗文都有很强的画面感,把一首诗中的所有诗句连起来就是一幅画。当下很多美术院校招生考试题目就是引入一首唐代古诗,要求考生在悟出诗意的基础上作画。因此,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时,可以使用“绘画感悟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初次诵读:让学生初步诵读,然后闭上眼睛,找出画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初步形成一幅画,并尝试初步作画。

2.诗文讲解:对诗文进行详细的讲解,重点从意象、意象构成的意境以及意境体现的诗情进行赏析。

3.再次诵读:再次诵读,在诵读中再次把握意象、意境和诗情,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只有把三者把握好,才能对诗文形成个人的感悟。

4.绘画感悟:让学生在形成个人感悟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绘画,或者在之前初步作画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在绘画中进一步感悟。

5.专业点评:教师从诗文理解角度和专业绘画角度对学生所作的画进行点评。

(二)“绘画感悟法”课例展示

教师在美术班对学生讲授经典诗—王维的《山居秋暝》时,首先让学生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读几遍,在诵读过程中初步把握诗词大意: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学生把握大意后教师解释道:山居指隐居在山间,秋指秋天季节,暝指傍晚,山居秋暝指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麗的傍晚秋景图。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形成一幅图,并初步作画。

其次教师着重对诗文意象、意境及诗情进行详细讲解:这篇诗文作者通过特定的意象(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石、竹林、莲、浣女、渔舟)组合,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一幅幅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画卷。不仅如此,这首诗文话中有画—— 里面的每一句话都能构成一幅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展示的是一幅空幽宁静、气清神爽的“山雨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展示的是一幅空明雅洁、清幽洁净的“月泉图”,“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是一幅勤劳淳朴、平和安乐的“山居图”。这些图有动有静: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有声有色:有听觉有视觉,调动各类感官,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有绿松,有翠竹,有莲花……充满了动感和音乐美,使画面充满立体感、层次感,动静结合,光色辉映,营造出一个雅致脱俗、明媚空灵的迷人世界。朗诵的时候恍然感觉到微风拂过松林,耳畔有潺潺的水声流过……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通过对诗文的详细分析,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诗文中的意象进行想象、赏析和理解,进一步把握诗人的感情,形成个人的感悟。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点评自己所作的画作,主要从色彩选取、搭配是否符合诗情,构图形式、画面内容有何欠缺,主题是否突出等方面去点评,对比不足后,让学生重新作画,可以选取诗文中的一句话作画,也可以整体画一幅体现总体诗情的画卷,还可以将几幅画串联起来,请美术专业教师一起给学生点评,并选取画得最好的几幅图进行展示。

一首诗歌就是一幅画、一首歌、一支舞蹈……艺术类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与经典诗文息息相关。实践证明,在艺术类中职学校不同专业的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中,能够根据专业特点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专业特点的优势辅助经典诗文诵读教学,让诗、乐、舞、画得到完美的融合,诗歌诵读必将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这样的诵读才能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才能提升经典诗文诵读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张书雯(1986— ),女,瑶族,广西平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与语文教学。

(责编 施 木)

猜你喜欢

中职艺术教学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纸的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