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元制”育人模式下中职生工匠精神培育探究
2021-09-15余柳
余柳
【摘 要】本文阐述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分析校企“双元制”育人模式的核心要义,论述在校企“双元制”育人模式下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路径:在专业教学中内化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校企合作中融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工学结合中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技能竞赛中激发学生的工匠精神。
【關键词】新能源汽车 校企合作 协同育人 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要将工匠精神培育渗透到中职教育实践中,使中职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作习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就中职学校而言,除了在课堂之内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还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等主题实践活动,使工匠精神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职业品质。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韩非子·定法》说:“夫匠者,手巧也。”手艺精巧是工匠的基本特征之一。“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源自这种精神。工匠精神包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和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爱岗、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要求,就是要重视职业教育,创新教育体制,为培育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础是敬业、奉献
敬业精神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即遵守职业道德并发自内心地热爱本职工作,敬畏岗位,认真工作,不求回报,不计代价,在岗位上任劳任怨地为国家、为人民、为工作而付出。在疫情期间,人民解放军、医生、护士、社区工作人员、交警、老师等,各行各业都涌现出新时代楷模,他们敬业、奉献的光辉形象深深感染着我们,感动着我们,值得每一位中职学生学习。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灵魂是开拓创新
创新就是劳动者站在前人的肩膀,创造出更先进、更便捷、更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工艺、新办法、新产品。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能缺少开拓创新精神,“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从这个角度来看,开拓创新是一种新开拓、新发现、新创造,是我国取得巨大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传统的工艺产品已经慢慢被时代淘汰,被新的技术和新的制造工艺取代。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中职学生,不能固守陈规、故步自封,而应该认识到开拓创新的重要性,把开拓创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使命。
(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是指在良好的基础上追求更加完美。这就要求广大劳动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水平,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地打磨、思考、沉淀,创造出更多适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精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有更高的境界、更高的工作水准、更严格的自律品质,作为新时代的中职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必备的职业品格。
二、校企“双元制”育人模式的核心要义
什么是校企“双元制”育人模式?“双元制”育人模式是一种将学校与企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双元制”中的一元是职业学校,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双元制”育人模式的特点在于,一方面把校企合作作为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另一方面把“双主体(学校和企业或事业单位)”育人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力。通过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相结合,多方位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升级,从根本上解决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之间的矛盾。
校企“双元制”育人模式最成功的是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在德国,学生在企业里接受实践培训,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教育和文化学习,学校所教的理论知识突出其实用性,并能在实践中及时转化使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除了要求大学学历以上,还需具有1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这使得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应具备双重角色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在学校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企业指导学生参加实习实践。这样的校企“双元制”育人模式充分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为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完整职教体系提供帮助。这样,学校教师言传身教,企业技术型能工巧匠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充分激发学生对专业及行业的学习热情。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有效构建校企“双元制”育人模式。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能力拓展实践活动,分享经验,参加专题培训,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可见,校企“双元制”育人模式是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在校企“双元制”育人模式下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路径
广西物资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创办于1998年,目前已发展为广西物资学校第一大专业,每年招生近500人,并有深厚的校企合作基础。2013年,学校成立由60位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先后与区内外10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比亚迪汽车、北汽新能源汽车、宝骏新能源汽车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条件,也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创造了条件。2019年,广西物资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入选国家级“1+X”证书试点单位,获批自治区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20年,广西物资学校设立新能源汽车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该专业从一开始就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专业发展的新要求,以适应现代企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学校把精益求精、勤劳敬业、开拓创新等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中职生的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在专业教学中内化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关键是坚持不懈,工匠精神的实质是爱岗敬业。在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将专业知识讲授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把工匠精神渗透在每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比如,在讲解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工艺时,教师在讲清汽车生产工艺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步骤后,还要把国内的生产工艺与国外先进的生产工艺相比较。让学生知道虽然我国用的是同样的材料、相同的技术,但是在生产工艺上我们和国外先进生产工艺有差距,也就是在细节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车门没有像进口车一样严实,隔音效果不好,其主要原因是门框轮廓与门板轮廓咬合不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要解决好它,并不那么容易。它牵涉门框与门板模具的设计、制造,门框与门板的生产和安装,在这些环节中,只要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成品的质量。这些看似细微的问题,虽然不影响产品的使用,但存在瑕疵,也影响品牌的声誉。因此具有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精神,才能解决这些细微的技术与工艺问题。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它其实反映了一个产品的品牌形象,从而使学生知道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细节的突破是创新的开始,而细节的突破更需要工匠精神。在生产上,如果不追求完美,那么就不可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比如,瑞士手表工匠在制造手表的过程中,对每一个零件都精心打磨、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在生产的每一个步骤都力求完美,把工匠精神渗透到生产中,所以生产出的手表几乎都是精品。我们在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的例子教育学生,让学生认识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努力学习和培育工匠精神,成长为优秀的专业人才。
(二)在校企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学校与多家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比如与南宁公交总公司、南宁市某进口汽车维修中心有限公司、广西汽车集团公司等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课程结构与职业需求吻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学校培养与行业实践衔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构建以实践为取向的课堂教学、以能力为取向的实践教学、以整合资源为取向的协同育人、以素质拓展为取向的第二课堂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在人才培养中共订方案、共担课程、共编教材、共训师资、共享基地、共育人才,把工匠精神融入培养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在实习实践中都能自觉地培养工匠精神。
(三)在工学结合中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
新能源汽車专业实训实习环境要具有真实性或仿真性,具备实训、教研及展示等多项功能及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校内实训基地有岗位技能实训室和综合技能实训中心,装配实训实习使用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维护、故障诊断等设备。校外实训基地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力度,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在工学结合中,无论是校内的实训基地,还是校外的实践基地,都通过教师、技师、技术指导人员等的示范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具体来说,就是按照“生产性、开放性、共享性、综合性”原则,以新能源汽车专业职业岗位能力为引领,建设“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工程;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配套建设实训基地,促进专业优化,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建设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课程改革与条件建设匹配的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实现重点专业对重点产业的全覆盖;建设多元主体的经营性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现有实训基地;建立开放式管理平台,把能力训练系统化。然后在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关键环节,植入工匠精神,让教学与实训的每一个环节的教师、带工师傅、技术人员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工匠精神。
(四)在技能竞赛中激发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灵魂是专注,工匠精神的延伸是创新。学校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从中感知产业需要工匠精神。广西物资学校在新能源汽车专业发展中,将竞赛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同步提高,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发展,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引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建立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师生参加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职业技能大赛,长期举办校级“技术技能作品展”,以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2020年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广西物资学校新能源汽车专业荣获中职组“汽车机电维修”赛项一等奖第一名,这正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表现。
总之,广西物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与人才培养需求,遵循“职教20条”要求,探索“双元制”育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方式,将工匠精神贯穿新能源汽车专业教育教学与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大力创新教学实践,着力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收到了预期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贾玲玲,陈选能.现代学徒制中师徒间绒默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促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10).
[2]刘志刚,陈季云.工匠精神视野下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南通科院汽修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9).
[3]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
[4]林康.汽修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以现代学徒制为契机[J].教育教学论坛,2018(9).
[5]于佳欣.中职汽修专业应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教学研究[J].汽车教育,2020(8).
[6]滕峻林.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文化与探索,2019(18).
[7]董怡辰.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2).
【作者简介】余 柳(1982— ),讲师,广西物资学校招生就业处主任,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与语文教学、中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责编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