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学视角下城市公园自然教育的内涵理解与课程设计

2021-09-15韩忠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1年4期
关键词:沙湖城市公园公园

摘 要 城市公园具有相对独立完整的空间系统,是自然教育的重要载体。城市公园的自然教育,贯穿人地关系主线,其教学目标服务于自然、社会和施教者自身的成长;课程设计的前提,是运用地理学综合思维,从“人、物、时、空”四个子系统及其互动关系入手,探索城市公园的区域性特征,准确认识城市公园地理空间单元的完整性、复合性和独特性;课程内容应综合供给和需求量身定制,可从野趣、常识、科学、审美、行动等维度进行考虑,合理融入中医、农谚、诗词、绘画、园林等中国独特文化元素;只有持续聚焦公园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并进行深度演绎,才能创作出系列化精品项目。

关键词 城市公园 自然教育 课程设计 地理学

0 引言

自然教育是主要在自然中认识自然、体验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而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最接近自然的一种空间,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文化价值。2019年,《自然教育武汉共识》倡议:“要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及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等的社会教育功能”[1]。在此背景下,上海、武汉、北京、深圳等地许多城市公园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教育实践,形成了诸多成果。例如:雍怡构建了上海星愿公园的导览内容[2],唐闻阐述了武汉公园大课堂“众筹”模式[3],刘几凡和余明伟图文讲述了北京城市公园各类物种知识[4],南兆旭则以自然研习径为主线组织了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环境解说课程体系[5]。但城市公园作为自然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去系统认识自身优势特色?如何因地制宜设计课程?如何量体裁衣创作精品?仍需要不断探索。本文基于在武汉沙湖公园开展的自然教育公益课堂和获奖项目,阐释地理学视角下如何理解城市公园自然教育的内涵并进行课程设计。

1 城市公园对于自然教育的意义

调查显示,城市公园是市民接触自然的重要窗口,市民对城市公园开展自然教育有很高的需求[6]。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公园接近自然又有别于自然,常包含山水、建筑、植物等园林要素,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叠加,自然系统受人工干预明显,是与外部城市环境截然不同又相对独立完整的空间系统。美国景观建筑学之父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将公园视为第二自然,认为公园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有明显的主题[7]。瑞典建筑师布劳姆(Holger Blom)认为,公园能打破大量冰冷的城市构筑物,作为一个系统,形成在城市结构中的网络,为市民提供必要的空气、阳光和消遣空间,为每一个社区提供独特的识别特征,是聚会的场所,是在现有自然的基础上重新创造的自然与文化的综合体[8]。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对城市公园多从公共绿地和基础设施角度进行定义。1992年原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中指出:“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9]。2017年《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改为国家标准,重新界定公园(public park)是“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较完善的设施,兼具生态、美化等作用的绿地”[10]。但随着时间推移,各地对城市公园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管理部门也越来越强调公园承担的自然和人文教育功能。2010年《武汉市城市公园管理条例》认为:“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提供游览、休憩、文化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属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11]。2018年《成都市城市公园管理规范》认为:“城市公园是具有良好园林景观和较完善设施,具备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游览休憩和科普宣传等功能,向公众开放的场所”[12]。2019年修订的《北京市公园条例》认为:“公园,是指具有良好的园林环境、较完善的设施,具备改善生态、美化城市、游览观赏、休憩娱乐和防灾避险等功能,并向公众开放的场所”[13]。2020年1月1日施行的《宿州市公园条例》认为:“公园,是指具有良好的景观和较完善的配套设施,具备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休闲游憩、健身娱乐、传承文化、保护资源、科普教育、防灾避险等功能的公共绿地”[14]。

2018年后,我国公园城市建设兴起,城市公园的地位更显重要,“公园成为整个城市系统的生态底盘,也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15],而且在传播生态文明和塑造公民科学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备受重视。如谢正义所说,公园作为现代大中小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基础设施,成为现代城市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园不仅能促进城市二次增长,还是社会的稳定器和文明教育的大课堂,可以改变一座城,塑造一城人[16]。而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也强调,公园应“强化科普服务功能”[17],与自然保护区等公共场所共同承担起国家科普基础设施工程责任,向社会提供均衡化、广覆盖的自然教育等科普服务。

2 武汉沙湖公园自然教育的实践与课程设计

2017年4月22日,“沙湖公园自然教育基地”揭牌,成为武汉市第一个公园里的自然教育基地,湖北大学荷仙子志愿队也正式成立,沙湖公园“水科普”系列课堂由此开始。荷仙子志愿队以地理学为主要专业背景,迄今已在沙湖公园开展了40余次自然教育公益课,线下引领400多组亲子家庭走进公园体验自然,网络直播课6万多人次观看,并多次在省部组织的大学生环保类竞赛中获奖。在沙湖公园管理处和湖北大学荷仙子志愿队双方共同努力下,2020年沙湖公园获准成为全国自然学校能力建设项目第五批试点自然学校。

2.1 明确城市公园自然教育的目标定位

在城市公园开展自然教育是为了什么?向德平认为“自然教育是在人工环境里和自然的一次协调”,吴国盛认为“自然教育是要达成人与自然和解、現在的人与未来的人和解”[18],刘华杰参观沙湖公园之后也指出,“自然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充分意识到我们自己时刻沉浸在自然之中,大自然并没有远离人类,城市中也不缺乏自然”[19]。上述观点,与地理学核心素养所要求的正确理解和对待人地关系是相通的。无论是地理教育,还是自然教育,根本目的都是要使参与者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在公园中的自然教育,不仅提高人们保护公园自然环境的意识,还要为保护自然赋能,带动更多人采取保护自然的行动。因此,基于对自然教育内涵的理解,我们在沙湖公园共建自然教育基地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人—自然(地理)—社会”的内在关系。第一,我们要珍爱自然、保护自然;第二,通过开展自然教育,满足人们了解公园自然和人文地理科学知识的需求,用专业来服务社会;第三,除向社会公众提供自然教育公益课程,也是自我教育,是大学生从内心热爱自然,通过转化角色,由学生而为老师,主动实现地理专业理论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创新。湖北大学荷仙子志愿队的主体是大学生,在老师引领下,自然教育亦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所以,我们在公园的自然教育定位就是做好“三个服务”,即:服务自然,服务社会,服务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图1)。同时,我们也结合公园性质明确了大学生做自然教育的个人发展努力方向,即成为:园林规划师、公园小导师、公民科学家(图2)。

2.2 探研城市公园资源的本底特征

地理学研究注重区域性和综合性,要做好城市公园自然教育,就要善于运用地理学综合思维,对所在的城市公园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突出“在地化”特色,讲好属于自己的自然故事。因为每一座城市公园都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表现某些区域性特点,所以,要将公园与城市联系起来考察,既研究公园自然和人文地理,也研究公园变迁和景观结构,从“人、物、时、空”四个子系统及其互动关系入手(图3),去探索和挖掘城市公园的本底特色,系统认识城市公园地理空间单元的完整性、复合性和独特性,从而为课程设计奠定基础。

如我们对沙湖公园的研究,就是分别从城市公园的地理、历史、规划、环境等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实地踏勘调查和访谈,全面了解沙湖公园的地理位置、形态、面积、地形地貌、水质、动植物、建筑、与周边城市环境的关系,以及当前实施的工程与治理等;另一方面,通过查阅地方志、历史文献、政府公报、规划文本以及报纸期刊等资料,了解沙湖公园的历史变迁、主要功能、规划管理等(图4)。通过专业研究,我们获取最真切的城市公园体验,准确全面地了解公园特色,提出沙湖公园“城心翠玉”的主题形象,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公园整体认识。

2.3 设计城市公园自然教育的特色课程

当对城市公园有了系统性了解之后,就要针对公园的资源特点设计自然教育系列化课程。自然教育强调实践,走进自然、体验自然并落实到保护自然。闫淑君、曹辉曾主要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构建了城市公园自然教育的内容体系[20]。但城市公园还是规划者、建造者和管理者共同创造的结晶,包含很多社会文化价值[21]。因此,城市公园自然教育的课程设计就要兼顾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并从“野趣、常识、科学、审美、行动”五个维度进行整体考虑,合理融入“中医、农谚、诗词、绘画、园林”等中国特色文化元素(表1)。五个维度中,野趣为引导,激发好奇心,勇敢探索,与自然建立连接;常识是基础,来源于日常生活生产,是认识校验自然和人文社科知识的起点;科学为内核,自然教育求真、求实;审美为方向,在自然中涵养内心世界,认识自然之美,与自然和谐相处;行动为目标,倡导设身处地采取友好措施保护自然。而五种元素中,中医涉及生命教育,既有对人生理特征的认识,也包含对动植物等的认识;农谚则将自然教育与劳动和生活紧密连接;诗词在介绍自然事物时常传达出很多科学信息和审美情趣,给人带来美的想象;绘画亦通过形象表达自然审美;园林则集山水、建筑和植物于一身,充满自然和人文雅趣,空间虽小却自成一体,有助培养地理学的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

当然,进行自然教育特色课程设计,需要根据公园“本土”特征、授课老师的专业特质和本身特长,也要从授课对象特点,即从孩子、家长和社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特别是以孩子为主导的自然教育教学活动,对孩子行为的观察和引导对教学主题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有重要影响[22]。因此,要将“供给”与“需求”结合起来,找到合适的衔接点,才能形成特色课程,并进一步因材施教(图5)。

2.4创作城市公园自然教育的精品项目

创作城市公园自然教育精品项目,则需结合公园本身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进行深度演绎。沙湖公园环湖而建,我们多次参加大学生竞赛就聚焦于“湖”这个核心要素,不断对“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逻辑推演,将沙湖公园特点与竞赛主题和新的时代理念等结合起来分析(表2)。我们已连续参加了三届湖北省高校“与绿同行”微公益环保创意大赛。2020年,我们申报了“一家一湖一城,劳动与绿同行”项目,探索了三个核心概念的内涵:一是“湖”,认为湖是一个联系纽带,联系个人、家庭和城市;二是“绿色”,认为绿色可以涵盖自然、生态、生活、生产、环保、节能等多个方面;三是“同行”,认为“同行”包括谁与绿同行、怎样与绿同行、为何与绿同行等内在含义。因此,我们结合教育部对劳动素质教育的最新要求,把“劳动”和“与绿同行”结合起来。同时,针对新冠疫情时期不能外出的特殊性,以湖为连接点,根据水的形态和功能变化逻辑,把个人、家庭和城市连接起来,共同保护水资源(图6)。而在2021年“新沙湖,新的生物多样性——公民科考与绿同行”项目中,我们结合沙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背景,又继续对“湖”和“同行”的内涵外延进行演绎,认为经过水生和湿生植物的重新栽植,已形成“新沙湖”,但这一湿地生物多样性格局尚不稳定,后续影响还有待跟踪研究。因此,相伴湿地“同行”的就是加强科学研究,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就是公民科考,而且,“同行”的未来必然是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生活+教育+劳动+科考+N。这个不断研究沙湖自身和相关核心概念的过程,加深了我们对湖泊和公园的理解,深刻理解了自然教育要“始于关爱,成于行动”。

3 结语

城市公园自然教育的核心是人在公园中习得与自然怎样相处,建立“人—自然—城市”和谐的关系。从地理学视角出发,城市公园不单纯是由山水、建筑和植物三要素构成的园林景观,更是一个浓缩的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叠加,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们在公园独特的地理空间中接触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城市公园自然教育课程设计,需要基于野趣、常识、科学、审美、行动五个维度的系统考虑,并合理融入中医、农谚、诗词、绘画、园林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凸显了地理学视角下公园自然教育的开放性特征。但从公园资源本底特征出发,以公园核心自然地理要素为主线构建特殊的人地关系,并运用地理学综合思维,对城市公园的区域性地理特征和个性化地理特征进行系统整合,才能使城市公园自然教育系列课程成为一个富有张力的有机整体。而自然教育精品项目的创作,亦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公园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关键特征深度演绎,及时对新的自然教育经验和新的理念进行集成。唯有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才能掌握城市公园自然教育的规律,更好地服务于自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教育者的自身成长。

参考文獻

[1]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武汉市公园协会.一步自然 身边课堂——自然教育“武汉模式”探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2020:236.

[2]雍怡.星愿記趣——上海星愿公园自然导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7:4-46.

[3]唐闻.武汉公园管理共治共享共创新模式之探索[J].中国园林,2018,34(S2):45-48.

[4]刘几凡,余明伟.在公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4.

[5]南兆旭.解说我们的湿地——华侨城湿地自然研习径解说课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0:序言1.

[6]唐雯,彭寒祎,周晨.市民对城市公园的自然教育需求调查——以长沙市沙湾公园为例[J].现代园艺.2021(3):11-13.

[7]陈英瑾.人与自然的共存——纽约中央公园设计的第二自然主题[J].世界建筑,2003(4):86-89.

[8]王向荣,林箐,蒙小英.北欧国家的现代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5.

[9]北京市园林局.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2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EB/OL].(2021-05-17). http://download.mohurd.gov.cn/bzgg/gjbz/GB51192-2016%20%E5%85%AC%E5%9B%AD%E8%AE%BE%E8%AE%A1%E8%A7%84%E8%8C%83(%E7%94%B5%E5%AD%90%E7%89%88).pdf.

[11]武汉人大.武汉市城市公园管理条例[EB/OL].(2012-12- 25).http://www.whrd.gov.cn/html/cwhgb/12272829/2012/12 25/5274.shtml.

[12]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成都市城市公园管理规范[EB/ OL].(2018-05-30).http://cdbpw.chengdu.gov.cn/cdslyj/c110 455/2018-05/31/content_f620bc68b751426f90d97083d8638 385.shtml.

[13]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条例[EB/OL].(2019-08- 19).http://yllhj.beijing.gov.cn/zwgk/fgwj/fl/201911/t201911 30_765094.shtml.

[14]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宿州市公园条例[EB/OL].(2019-10-16).http://www.ahszrd.gov.cn/index.php?a=shows&catid=214&id=1921.

[15]潘家华.公园城市发展报告(2020)发展新范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2.

[16]谢正义.公园城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129- 168.

[1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EB/OL].(2021-06-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6/25/content_5620813.htm.

[18]杨晓雨,明眺生,赵琴,等.探索中国自然教育未来之路[N].长江日报,2019-05-28(16).

[19]刘华杰.自然证果在沙湖[N].中国科学报,2019-10-2(7).

[20]闫淑君,曹辉.城市公园的自然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园林,2018(5):48-51.

[21]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市公园绿地协会.北京公园分类及标准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8-10.

[22]骆桦,黄向.自然教育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79-80.

作者简介:韩忠(1975—),男,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城乡规划,E-mail:han001cn@126.com。

Connotation Understanding and Curriculum Design of Nature Education in Urban 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HAN Zhong

Author's Address Facul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ubei University,E-mail:han001cn@126.com

Abstract Urban parks hav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complete spatial systems and are important carriers of nature education. The nature education of urban parks runs through the main line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The teaching goals are to serve for nature, society and the growth of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The premise of curriculum design is to explore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arks and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integrity, complexity and uniqueness of urban parks' geospatial units by applying the comprehensive thinking of geography and starting from the four subsystems of "people, things, time and space" and their interaction relations. Th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tailored based on supply and demand. It can be consider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wild interest, common sense, science, aesthetics and action, and reasonably integrate the unique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such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gricultural proverbs, poetry, painting and garden. Only by continuing to focus on the park's natural and human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ing in-depth interpretation can we create a series of high-quality projects.

Keywords urban parks, nature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geography

猜你喜欢

沙湖城市公园公园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城市公园公共空间设计
夏夜的沙湖,有着岁月的静美
在公园里玩
上海城市公园夜间延长开放服务需求与管理对策
开车去公园
沙湖立交绿化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