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记录片微纪录片的传播特征及叙事美学
2021-09-15王曦
王曦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日益追求对信息的快速便捷获取。微纪录片短小精悍,深受人们的青睐。当前,微纪录片实现了广泛快速的传播,其叙事美学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微纪录片主要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素材,并将真人真事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通过艺术加工和演绎,对真实本质进行艺术化地展现,引发观众的深刻思考。互联网和新媒体为微纪录片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互联网时代,依托新媒体平台,微纪录片取得了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对此,有必要探究微纪录片的传播特征及叙事美学,在此基础上,保持并发展微纪录片的独特优势,促进微纪录片实现进一步的良好发展。
本文以《三分钟》微纪录片为例,浅析了人文社会纪录片微纪录片的传播特征及叙事美学,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三分钟》微纪录片的分析
传播方式呈现出新媒体特性
从传播方式来看,微纪录片具有实时化的传播速度,且实现了双向传播和移动传播。观众不仅能通过电视媒介观看微纪录片,还能通过网页、微博、微信等新媒介观看微纪录片。例如,《三分钟》这部微纪录片的拍摄工具是iPhoneX,其时间轴为火车停靠的三分钟,其情感线索是女列车员和她儿子的见面。该微纪录片以微信朋友圈相互转发的形式进行传播,并与观众进行互动,在传播方式上呈现出新媒体的特性。
叙事表达呈现出精细化特点
微纪录片作为影像技术,主要借助视听语言对其内涵进行表达。传统纪录片追求宏大主题,且对大气恢弘的场景较为青睐。微纪录片受其微特质的影响,更倾向于使用小景别。微纪录片的画面通常采用特写、近景和中近景。微纪录片的内容时间相对较短,通常在3到10分钟的时间内,因此微纪录片一般通过浓缩凝练的内容精致刻画细微之处。以《三分钟》为例,该微纪录片不仅惯用小景别,在运用镜头对作者意图进行表达时,对浅景深镜头应用较多,通过对画面镜头相应的纵深结构进行调节,并通过单个镜头对简单信息进行表达,形成直抒胸臆的效果,不仅能快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还能防止多余画面对情节造成干扰。不仅能通过高度集中的方式实现对小屏幕信息的有效传递,降低影片观看的难度,观众还能在极短时间内了解影片所表达的内容内涵,除此之外,还提升了小屏幕具备的可观赏性,适宜在电脑、手机等媒介终端上的广泛传播。
微纪录片的传播特征
快速性
微纪录片通常时长较短,形成了独特的传播优势,观众无需耗费过多时间即能将微纪录片看完,因此,微纪录片深受观众的青睐。例如,《三分钟》仅有七分钟的时长,其传播速度极快。微纪录片凭借其快速性的传播特点,实现了迅猛发展。微纪录片对更新速度的要求较高,能通过与时事热点的结合,生动展现影片观点,再加上微纪录片耗费的制作时长相对较短,更加契合新媒体传播的实时性要求,因而能实现迅速传播。
广泛性
微纪录片传播的广泛性和覆盖性较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微纪录片相关课程,并举办了较多比赛,获得了官方认可,社会对微纪录片的了解日益增多。但上述情况仅限于少数专业人员对微纪录片的内部传播,其用途主要是教学研究。通过新媒体,普通群众对微纪录片进行点击、观看和转发,促进微纪录片实现了广泛的覆盖性传播。《三分钟》这部微纪录片由非专业演员出镜,展现的主题极富生活气息,且使用手机作为拍摄工具,具有草根特色。借助微信朋友圈,该微纪录片实现了对微信用户的广泛传播覆盖。
年轻化
微纪录片的受众趋于年轻化。当前,微纪录片主要以新媒体作为传播渠道。新媒体的使用人群以年轻人居多。因此,微纪录片主要在年轻群体中广泛传播。微纪录片凭借其微镜头的运用,能确保年轻受众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影片信息的有效获取,因而,微纪录片深受青年群体喜欢。
个性化
微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空间日益广阔,采用日趋多元化的选题和日趋自由的影像表达,在影像风格上呈现出显著的个性化特点,能有效满足受众对影片的个性化需求。相对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在语言技巧上尚未完全成熟,但微纪录片具有大胆的表达方式和浓郁的个性化气息。
微纪录片的叙事美学
叙事美学内涵
微纪录片需在短暂时间内立体展现表达对象和内容,因此微纪录片一贯采用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的叙事特点。传统影片惯用的慢讲述和长镜头难以适应微纪录片的需要,因此微纪录片普遍采用跳跃性的叙事思维和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微纪录片具有相对短小的体量,但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并不存在局限性,既能将小人物和平凡事件作为对象,也能对宏大主题进行选用。微纪录片在叙事上呈现出显著的“微”特点,即对微小事物的“点”进行展示,将“点”构成线,进而发展为立体的“面”,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微纪录片通过扩大化地表达各种细节,能够引导观众在脑海中对画面进行塑造,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对事物全貌的生动反映。
取材生活化
微纪录片具有显著的草根化特点,其拍摄手法突显出平民化特点。微纪录片能从现实生活中就地取材,捕捉创作灵感,并通过非专业演员对故事情节进行演绎,此类方式能拍摄出具有亲切感的影片。微纪录片取材生活化,能迅速获取不同人群的认同感,实现快速传播。微纪录片选用现实主义较强的题材,采用人们熟知的故事框架,增强自身的朴实性,并传达群众心声。例如,《三分钟》中的绿皮火车、乘客均是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其中,真实乘客在片中的出镜,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草根化特色。
主题碎片化
微纪录片受其“微”特点的影响,通常采用最为简洁的叙事方式,但在拍摄制作时仍需保留纪录片固有的特色。微纪录片展现的主题内容具有碎片化特点。但碎片化的主题内容和展现方式,并不妨碍微纪录片对主旨的完整表述和完美展示。微纪录片将剧情精简后,对内容的表达时间进行控制,能提高观众的接受度。在新媒体时代,受众一般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微纪录片,因此,微纪录片只有迅速吸引受众眼球,才能得到点击浏览和转发传播。例如,《三分钟》在简短的七分钟时间内,完整叙述了列车员忙于工作,无法和家人团聚,仅能在列车停战的三分钟时间,与儿子见面拥抱的故事,在简短叙事中凸显了主题,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立意深刻独特
微紀录片通常具有深刻独特的立意。例如,《三分钟》恰到好处地精简了故事内容,在影片开始时,由旁白对故事背景进行介绍,并抓住两个细节,一是倒计时,二是孩子背乘法口诀,推动剧情直达高潮,完成对主题的完美展示。其草根化的叙事美学,使微纪录片富有真实感。在采用生活化的叙事方式的同时,微纪录片为观众创设了思考空间,引导观众进行深刻思考,这是其显著的美学特征之一。另外,微纪录片对整体效果较为重视,具有稳重,且有质感的叙事结构。
综上所述,《三分钟》这部微纪录片的传播方式呈现出新媒体特性,其叙事表达呈现出精细化特点。从总体上看,人文社会纪录片微纪录片具有快速性、广泛性、年轻化、个性化的传播特征。除此之外,人文社会纪录片微纪录片的叙事美学内涵丰富,其取材具有生活化特点,其主题内容和展现方式具有碎片化特点,且通常具有深刻独特的立意。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