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微更新理念下的工业遗产景观营造

2021-09-15尹博韩锐朱广杰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景观营造工业遗产

尹博 韩锐 朱广杰

摘 要:立足于当今存量建设的时代背景,运用城市微更新理念对工业遗产景观营造重新梳理,通过对比城市微更新策略及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方法,探讨如何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更新及再利用,保留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寻求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最优解。

关键词:城市微更新;工业遗产;景观营造;保护再利用

城市微更新是指在当今存量建设背景下,以居民自治或整体规划与公众参与治理相结合等方式,对城市尺度、人居环境、空间等进行渐进的渗透式的小体量更新方式,实现城市复兴[1-3]

在如今的城市发展中,新兴产业逐渐取代传统工业产业,很多传统工业区被遗弃,对工业遗产迫切需要形成独特的保护更新再设计方法。目前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目光更多集中在具有突出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上,部分工业遗产并未受到重视。但如果对其合理运用,将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解决城市绿地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并且对城市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工业遗产微更新

工业产业承载着大量中国社会发展的信息,这些信息要远远大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4]。例如我国北京798工厂与上海苏州河沿岸老仓库等,都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对于工业遗产,保留其原貌并且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改善提升其所在区域活力,挖掘其历史文化,重新梳理区域内居民和城市关系,改善生活方式和空间质量,将大大推动我国城市发展。

(二)工业遗产生态景观营造

工业产业区域往往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对人体、植物有害的物质,使自然环境受到污染,所以对工业景观的营造更新再利用,往往就需要考虑对工业废弃地受损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5]。就工业遗产生态景观营造微更新而言,既需要考虑生态修复,也需要考虑将工业性质的生态景观转型,增加互动性,创造和谐人居环境。

二、设计方法研究

(一)中国城市微更新主要设计方法

中国目前对城市微更新的研究重点大多放在拥有居住属性的城市社区空间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等之上,对于研究工业遗产的微更新保护再利用方面探讨目前还不多。且在社区空间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更新策略上,更多考虑提升公众参与的比重;在其他公众空间的微更新保护再利用上,则是较少考虑公众的参与(表1)。

(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主要设计方法

在我国,随着产业的“退二进三”,大量有可能成为工业遗产的工业厂区或建筑在城市更新的压力下逐渐消失。因此,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进入公众视野。在我国,工业遗产的主要保护再利用方式较倾向结合现代城市功能,主要再利用方向是建设城市开放空间、主题博览馆、会展中心、创意产业园。

(三)主要设计方法对比研究

相较于城市微更新策略,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往往是将整个工业厂区或者建筑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更新再利用。而城市微更新则是运用“城市针灸”理论,以点带面,激活区域活力,同时充分考虑公众参与,考虑公众的真实需求,实现“自上而下”的城市微更新。

我国真正受到保护再利用的往往是凝聚极其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其他工业遗产则没有受到重视。但这些工业遗产,对于改善城市绿化,提供城市居民公共活动空间,凝聚城市历史文脉等,往往也具有极大的价值。如果得不到有效保护,将会大批量消失,成为城市更新进程中的遗憾。因此,城市微更新这种渐进的渗透式的小规模更新保护再利用方式对我国的工业遗产景观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三、设计改造更新策略

(一)临时社区花园设计改造更新策略

对于因为各种原因暂时无法进行整体更新保护改造的工业遗产,就适用于一些短期或临时性的微更新解决方案。

都市农业类型之一的社区花园概念,可以作为短期或临时性工业遗产微更新的有效载体之一。通过布置临时移动种植箱、可拆卸式构筑物等手段,结合不同的使用需求,针对不同的使用人群,进行临时性景观营造,打造提供公共活动、增加城市绿化率、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社区花园(图1)。

(二)历史文化景观设计改造更新策略

不同于整体规划改造再利用的方式,城市微更新更加注重对历史文脉的挖掘和对公众需求的满足。挖掘工业遗产历史文化因素对工业遗产景观进行微更新改造,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工业遗产可利用因素,结合当地人文、自然等具体因素,研究具有地标性的设计元素,推动城市历史文脉挖掘。

第二,探究历史文脉。挖掘提炼当地历史、文化、经济等元素,对其进行风貌控制,展现其独特的历史魅力。

第三,杜绝东拼西凑。部分改造项目出于商业目的,为打造“网红打卡地”,借鉴各地有名设计元素或手法,最终导致城市历史印记丧失。

第四,扩大公众参与。脱离公众参与的工业遗产微更新项目,是不可能在城市当中长期发展的。作为直接“使用者”,公众理应拥有自己的发言权。

(三)海绵城市景观设计改造更新策略

工业遗产往往会因为当初的工业生产活动而产生区域污染,因此,对工业遗产进行生态修复是十分有必要的。海绵城市景观设计不仅可以修复生态环境,还可以满足居民亲近自然的需求。

应合理保护和利用已有的自然生态场地,并且适当对场地进行改造,提升绿地率,增加可互动性。同时将自然排水系统与LID(低影响开发)设施结合,促进工业遗产及工业遗产周边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自然生态修复能力,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创造和谐人居环境。

(四)设计改造更新策略比较研究

策略一:临时社区花园设计改造更新策略更适合于接近居民区,短期内还未有保护更新计划,但需要进行有效利用的工业遗产景观营造。因为只是臨时性保护策略,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等不高,且设施易于损坏,对公众的自发维护要求较高。

策略二:历史文化景观设计改造更新策略则适合有一定历史价值,且对城市历史文脉延续有积极作用的工业遗产景观营造。相较于临时社区花园设计改造更新策略,其更能有效利用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商业价值等,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带动城市发展。

策略三:海绵城市景观设计改造更新策略适合大部分城市工业遗产景观营造,并可对其他景观营造策略进行补充,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修复能力,创造和谐人居环境。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或是景观营造策略并不是单独运用一种或几种方式,而是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合理运用,保护工业遗产且使其焕发生机。

四、结语

通过分析对比工业遗产设计改造更新策略可以发现,城市微更新策略可能更适合工业遗产景观营造,更适合改善工业遗产环境,在不大拆大建的基础上发挥工业遗产价值。在我国,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往往是整体性且具有规模性的,需要思考这对于部分工业遗产是否合适,这种工业遗产保护方式对于一些工业遗产是否也是种破坏。因此,以城市微更新理念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进行重新梳理,寻求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最优解。

参考文献:

[1]白雪燕,童明.城市微更新:从网络到节点,从节点到网络[J].建筑学报,2020(10):8-14.

[2]王鲁峰,谢灿成.城市微更新的发展策略探究[J].低碳世界,2020(3):107-108.

[3]李彦伯.城市“微更新”刍议兼及公共政策、建筑学反思与城市原真性[J].时代建筑,2016(4):6-9.

[4]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建筑学报,2006(8):12-15.

[5]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11-18.

作者单位: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景观营造工业遗产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路径研究
连云港716创意产业园区文化营销研究
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
旧城改造中城市河道的景观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