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思达”助力美术教学
2021-09-15宋易蔚
宋易蔚
美术学习是丰富的,它不仅包括美术鉴赏,而且包括美术思维、探究、实践与表达。“读思达”立足于美术素养的发展,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读”“思”“达”这三个阶段经历丰盈的美术学习过程。“读”就是对作品的解读,是美术感知的过程;“思”就是对作品的思考,是运用美术思维进行想象的过程;“达”就是作品的创作、表达。运用“读思达”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一、 读:在感知中解读作品
美术学科属于艺术类学科,美术学习首先是图像感知的过程。在图像感知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解读作品,这种解读不同于传统的美术欣赏,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在学生感知图像的过程中,要创造性地对艺术作品进行处理,呈现作品的魅力和矛盾,创造出学生与作品的共情点、共鸣点。
在图像感知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表象找出作品的优秀之处。例如,在教学“认识抽象画”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大师的作品,如毕加索的《牛》,格里的《咖啡室的男人》等。这些抽象的作品往往用简洁的线条、色块等表达情感、思想,往往呈现出图像的分割、组合,画面充满动感元素。在引导学生进行图像感知的过程中,笔者往往将大师的画作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引发学生的多元理解,让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解读。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还用心灵去感受。通过图像感知,学生能走近大师的作品,触摸到大师的心灵跳动,感受到大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思:在想象中冥思作品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观赏作品,还要引导学生在作品面前冥想、冥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激活学生的美术思维,催生学生的美术想象。在冥想、冥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到画外看画内”,引導学生结合生活、历史、科技进行作品的鉴赏。
尽管作品凝结着作者的智慧,但作品也有独立于作者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在读画、看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根据生活经验、美术知识经验进行解读,这是无可厚非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作品的价值就存在于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思考之中,存在于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之中。例如,在教学“画家凡·高”时,笔者首先介绍了凡·高的生平,并简单地展示了他在不同阶段的一些代表作。在此基础上,笔者展示了他的油画作品《星空》,在这幅画作中,凡·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变化的星空。学生提出不少问题:“作品中的星空与日常的星空有什么不同?”“画家运用了哪些线条、色彩?”“作品表达了画家怎样的心情?”等。借助这些问题,学生对作品进行冥思、冥想。有学生说:“画作表现了宇宙的广袤无垠,衬托出人类的渺小。”有学生说:“直上云端的巨大柏树,表现了人类的挣扎、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美术学习走向了深刻。
美术学习中的冥思、冥想,能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思考力、判断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与创作水平。
三、 达:在创造中表达作品
美术学习中的“表达”,就是指学生以美术的方式传达思想情感。美术表达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是基于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的一种活动。美术表达的方式有很多,可以设计造型,可以绘画,可以评述。例如,在“画影子”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出示一幅作品,引导学生思考、比较美术作品中的影子与现实中的影子有什么不同。这一现实性的驱动任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出示了一些大师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有学生认为,大师往往对影子进行加工,比如加上波纹,表现出一种波光粼粼的感觉;大师往往还会拉长影子,从而表现出水面静谧的感觉。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画出各种影子的形状,并且有意识地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总之,“读思达”是三位一体的美术活动。在美术教学中,以“读”为基础,以“思”为内核,以“达”为载体,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让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发芽。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