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课堂的组织策略
2021-09-15王玲
王玲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重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实践的主体,学生能力的发展、素养的形成,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将课堂学习、探究的过程交给学生,以问题的驱动启发学生的高阶思维,通过阶段性的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相对完整、清晰的认知能力。这样,随着学生认知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丰富,他们的数学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就会不断地向前推进。
一、赋予学生主动实践的时空
课堂是综合实践教学的主阵地,也是丰富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主舞台。我们要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效,引导学生实践探究,展开互动交流,以促进知识的建构。在综合实践课堂中,我们应把课堂位置让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在教学“图形平移”时,笔者借助视频等工具给学生呈现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生活经验,讨论、交流物体运动的方式。之后,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对于物体的平移,我们可以探究哪些内容?”在学生纷纷猜测、给出各种探究的目标和内容之后,笔者给他们出示PPT上从左往右慢慢移到中心的一个鱼缸的动态图,再加入一条金鱼,让金鱼在鱼缸内来回游动。最后让学生观察鱼缸和金鱼移动的异同。学生得出“都是向右移动,但是在速度和长度上不一样。鱼缸移入画面时比较慢,但距离长;而金鱼在鱼缸里平移的速度比较快,距离短,次数多”的结果。笔者由此将教学探究的目标定位到“方向”和“距离”这两个主题上。在学生能够熟练数出物体平移的距离后,笔者将问题的设计交给他们,让他们自主设计图形的平移变化,设计相关的提问。这样,既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动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育人目标。实践证明,以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对学习、探究话题的思考,可以促进学生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达成有深度学习的目标。
比如,在指导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前后”时,笔者设计这样的板块,在层次鲜明的认知推进中,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力。首先,笔者从学生在教室内的座位情况入手,让他们说一说坐自己前后的学生名字,再请他转过身,说一说前后分别是谁,让学生从转身的变化中意识到“前”和“后”并不是固定的,但自己的身体相对是固定的,从而无痕渗透了“参考点”和“相对性”的数学思想。接着,笔者让每一组前两桌的学生分别走到讲台前,集体讨论:他们都是走到前面来的吗?以此引出“正前”和“正后”的概念。最后,筆者给出一组花朵图片,让学生按照笔者的描述,进行位置的摆放,如“请把蓝色的花朵贴到黄色的花朵后面”“把金色的花朵摆到所有花朵的后面”等。如此层层推进,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清晰,走向深刻。
三、构建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
在完成了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教师应及时引领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相对完整的认知建构。
比如,在组织学生复习“比例”这一单元时,笔者通过网络图的绘制,将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及应用等并列呈现,帮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建立起完整的认知框架。对于“百分数”的复习,则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概念加以整理与对照,帮助学生区分其中的联系和区别,准确厘清每一个概念。对于“圆柱与圆锥”的复习,则可以在串成链、构成网的图示中,形成清晰、有层次的认知框架。这样,学生在主干概括、分支厘清的架构图中,认知思维逐渐在温故中走向清晰。
总之,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呈现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数学教师应具有深厚的数学功底和丰富的数学手段,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如此,学生方能在数学学习、探究之路上由模糊走向清晰,他们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就能在实践探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正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