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兴趣
2021-09-15陆华宇
陆华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关于“写作教学”部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我们的每一次习作实践,都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点燃他们表达的欲望,发掘他们表达的生长点,从而让他们在积极思考、创意表达中,不断生发写作的兴趣和表达的自信。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生活关注”:“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要充分创造条件,开阔视野,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身边的人、事、景、物。
一是精心筹划习作前的活动。在即将开启写作之旅之前,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围绕本次习作的内容,重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在有意观察和认真思考中梳理前因后果,厘清表达思路,生成真情实感。比如,在准备写作“一次有趣的游戏”时,笔者对学生提问:“最近,同学们都玩了哪些游戏?这些游戏的规则是怎样的?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怎么玩的?有什么样的收获或者感想?如果你对这个游戏不能一下子说清楚,没关系,课后再和伙伴们一起玩一玩。”如此,学生会有意识地重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而不是一有空就捧着手机远离真实的生活。
二是适时再现经历的生活。“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百干不如一思。”学生在重温生活之后,往往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导致交流时常常丢三落四,顾此失彼。因此,笔者在写作课堂指导中,不是一味地“空聊”或“纸上谈兵”,而是在学生表达不清、描述不细致的地方,适当重现生活、浓缩生活,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将生活融入课堂
一是从思维的浅层走入情感的深层。生活的再实践、再回放,只能抓住学生短暂的注意力,他们的体验也只能停留在浅表层。当学生的讲述不够具体、生动的时候,笔者没有立即给予纠正,而是揣摩學生的心理,从他们的表达中寻找机会,从而激发他们顺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说下去。比如,当一名学生在讲述自己的“心儿怦怦跳”的故事时,多次用“害怕”“害怕极了”来概括当时的心理。笔者让她再次回忆到底是什么让她害怕,这种“害怕”的感觉有没有不同之处。学生在再次的回忆中,联系周围的树木、建筑物的黑影及自己的胡思乱想进行描述,将“害怕”具体为“瞪大眼睛盯着路面”“缩着身子小心翼翼地向前迈步”“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等。
二是让阅读融入学生的心灵。假如让繁重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加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机械讲解与灌输,学生就会疏远排斥阅读,必然造成“读写分离”。当学生不能从阅读中获得快乐,也就不能去体验写作的快乐。只有让阅读融入学生的心灵与精神世界,他们才会产生表达的需要与激情。要做到这点,教师首先要把阅读课上得生动有味;其次教师自己也要喜欢阅读,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另外,教师不妨也写“下水作文”,让学生从师生交流中体会写作的快乐,产生写作的欲望。
三、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
一篇作文不论好坏,毕竟是学生的辛苦劳动所得,因此教师要珍惜学生的劳动成果。正如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成就感是人们渴望获得的自然情感之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写作能力暂时不好的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对他们作文中的缺点应温和、委婉地批评,尽量避免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哪怕他们仅是标题拟得有个性或开篇精练明快,或在作文中用了一种恰到好处的修辞,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或在讲评作文时当众赞美,或在批阅作文时用文字加以表扬。“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在肯定学生写作中偶尔出现闪光点的同时,应及时指出其不足的地方加以修改,必要时给予点拨。
另外,学生互改作文的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首先学生不怕教师批评,但很怕在同龄人面前出丑,所以每次作文都想写得好一些,而且在为别人修改时也会更加细致,这样一来,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重视作文课。其次,为对方修改作文时自然要回顾自己的作文,从而进行比较,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见识。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相当于构思一篇同题目作文的过程,比单纯听教师讲评收效好得多,兴趣也浓得多。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