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红火出太行
2021-09-15杨云姬
杨云姬
1
朱德是兰花迷,在广州的越秀山脚下有个幽静的“兰圃”,就是他来广州度假时必去之地,他还为广州兰圃写下“兰蕙同馨”四个大字的横匾。我每次到兰圃赏兰时,脑海都会浮现出朱德为兰花痴迷的神情,想不到这位铁血将军,经过腥风血雨的洗礼后,还是一位文雅之人,喜欢寻幽赏胜的地方。朱德曾是八路军总司令,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一位铁骨铮铮的开国将领,同时也是一位诗人,这不禁让我想起他的爱国诗《出太行》:
群峰壁立太行头,
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
此行当可慰同仇。
1940年初,在抗日战争最艰苦和最严峻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向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朱德总司令亲率太行山区军民击退敌人。为制止内战,团结抗日,朱德不计个人安危,从太行山根据地出发赴洛阳谈判。行抵西安时,正值日寇两万余人大举围攻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并进逼陕甘宁边区,于是他中途返回延安,这首诗即作于此时。
当时抗战紧急,内战又起,国人皆忧。朱德元帅的这首诗,表现了共产党要打败日寇,挽救民族的赤诚之心,表达了中国人民夺取胜利的坚强决心。
2
初读这首诗,会让人肃然起敬,它给人以凝重、庄严和大气磅礴之感。
朱德身经百战,历尽艰险,功勋卓著。他的诗苍劲而刚毅,威风凛然的他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太行山抗日杀敌的画卷。
朱德是诗人,但他更是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写过很多诗句,但这首《出太行》却是最能感染着我们和充满精神力量的诗。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太行山的主峰群崖耸立,险峻异常,站在太行山头举目远眺,滔滔黄河宛如一条巨龙,黄河天险的景色尽收眼底。前面这两句都是借景抒情,前句写近景,后句写远景;近景是静态的,远景是动态的,远近相映,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生动地展现了一幅雄伟博大、气势雄伟的画卷,为全诗创造了广阔而深远的意境,给人以丰富的遐想余地。
当然,诗人也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对抗日根据地所充满的豪壮情怀。太行山根据地就像太行山一样,巍然屹立在华北大地上。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首诗像一只战斗的号角,它鼓舞了抗日战士的信心,平添了无穷的战斗力量,抒发了诗人对逆境的乐观和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诗人对抗战充满了必胜信心和决心。
3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这两句,诗人以无比豪迈的笔调,描绘了根据地军民为抗击日寇,保卫祖国而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战争场面。“两岸”这里指黄河两岸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战,一致对外,积极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动员一切抗日爱国力量,在极端艱苦的条件下,与日寇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使黄河两岸呈现出一派轰轰烈烈的抗战大好形势。
“此行当可慰同仇。”最后这句写来笔调轻快、欢畅,完全体现了朱德当时的心情。意思是此次回去一定可以狠狠打击敌人,替国人分担忧愁,使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得到安慰。也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此行与国民党谈判所满怀信心。同仇,见《诗·国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指对付共同敌人的革命战士和广大民众。
朱德的这首诗主题鲜明突出,全诗意境开阔辽远,慷慨激烈,借太行山之景抒发了他对抗战将会取得胜利充满信心。诗句的比喻生动真切,用典十分恰切,语言凝炼生动而富有色彩,音节顿挫响亮。诗如其人,读朱德元帅的诗句,反映了他高尚的人格、豪爽的气概及崇高的革命精神。
站在兰圃园里,嗅着满园的幽香,我感到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而这些太平的日子,并非天赐之物,而是由朱德等革命前辈浴血奋战为我们赢来的。在阵阵幽香中,我默默诵着朱德的《出太行》,心中对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英雄充满了敬意。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被誉为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抗日战争期间,被国民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衔。朱德擅诗词,代表作有:《太行春感》《出太行》《七绝·幽兰吐秀乔木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