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销青花瓷赏析
2021-09-15赵珏琪
摘要:明晚期至清早期(约于16世纪~18世纪),是中国外销瓷最兴盛的时期。学界对明清外销瓷的研究颇多,本文在此基础上,将研究方向聚焦于清代的外销青花瓷,并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的瓷器为例,从器型、纹饰、衍生品种等三个方面加以赏析。
关键词:清代;外销瓷;青花;巴达维亚瓷
一、器型
清代外销青花瓷中除了杯、盘、碗、瓶、罐、盒等常见器型,还出现了一些西方人生活中使用到的香槟桶、马克杯,以及用瓷瓶、瓷罐改制的台灯等。通过这些特殊器型,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外销瓷对西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香槟桶
清青花花卉纹香槟桶(图1),桶直口,口部呈花形;颈部两侧有对称的提耳;直腹,腹下内敛;胫部外撇,圈足。通体施釉,以青花装饰。耳部饰卷草纹。口沿、圈足外部各饰单弦纹,四壁各绘一组折枝花卉。内壁出筋,素面无纹。
这类器物是依照西方人生活习惯而制造的,在香槟桶中加入冰块,可以令香槟酒保持低温,饮用风味更佳。
(二)马克杯
清青花山水楼阁纹马克杯(图2),杯呈筒形,直口,直腹,平底。杯身一侧有扁形把,便于持拿。内外施釉,内壁光素,外壁以青花装饰。口沿处饰带状锦地蝴蝶纹,腹部绘山水楼阁通景。画面远处澄江如练、山林绵亘,近处亭阁竦峙、船舶扬帆,拱桥上有二人相对作揖。
马克杯在英文中被称为“Mug”,是欧洲人日常所用的饮具。此类器型在外销瓷中颇为常见,除青花外,亦有粉彩、广彩等多种装饰风格。
(三)由瓷器改造而成的台灯
清乾隆青花五彩满大人图瓶(图3),瓶口部镶有金属构件,短颈,丰肩,鼓腹;底心有一小孔用于接通电线,外部镶有金属底座。通体以青花五彩装饰,腹部水滴形开光内绘人物图。画面中心是一位逗弄鸟雀的中年男子,身体微向右倾;右侧有一小童偎于其身畔,手揽其腰,目注鸟雀,似欲取之;画面左侧有一妇人正在侧首观望。三人皆穿着满清服饰,其情景体现了满人的日常生活,因此这类纹饰又被称为“满大人”(Mandarin)图。
此瓶制造之初并无台灯的功能,随着电灯的发明与广泛使用,其被改造為一座台灯,这是外销瓷器深度融入西方生活的直接体现。这类“二次加工”的器物在外销瓷中并不鲜见,由此亦可看出西方人对外销瓷的钟爱。
二、纹饰
绘画技法与制瓷工艺相辅相成,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瓷器纹饰。清代外销青花瓷纹饰既有山水、神话、戏剧、世俗生活等蕴含中国特色的题材,也有外国港口、船舶、街市、人物等体现异域风情的题材。东西方文化及审美情趣的交融于此可见一斑。笔者选取具有中西方代表性的纹饰加以赏析。
(一)中式山水
清青花山水柳亭纹折腹碗(图4),碗敞口,折腹,腹下呈弧状内敛,圈足。通体施釉,内壁光素无纹,外壁以青花装饰,绘山水楼阁通景。画面中,悠长的河流自村镇间流淌而过,宽阔的河面上有零星几只小舟,或撒网捕鱼,或摇橹缓行,在静止的画面里享受着鲜活的春意。河流北岸是鳞次栉比的楼阁,其中一间悬着“讲书亭”的匾额。河上卧着一弯拱桥,河畔柳树随风轻舞,恣意地铺张着袅娜的韵致,漾起深青浅碧的烟云。碗口沿下有“绿亭烟桞”四字。
“山水柳亭”是清代外销青花瓷中最常见的纹饰,画面上常有山石树木、亭台楼阁、水流、小桥、舟楫等元素,其格调高雅、注重意境,有文人画之气韵。发色淡雅的青花恰与恬淡悠然的画境相得益彰,体现了“宁静致远”的传统文化内涵,颇具中国特色。上述马克杯(图2)的纹饰也属于此类。
(二)西洋风光
清青花五彩船舶图马克杯(图5),杯敛口,深弧腹,腹下内收,平底。杯身一侧有扁形把,便于持拿。内外施釉,内壁光素,外壁以青花五彩装饰,腹部圆角矩形开光内绘有港口及船舶。画面远处是连绵的土丘与低矮的灌木,中心部分是两艘三桅帆船,其中一艘三桅帆船上悬挂着象征英格兰的白底红十字旗,画面下方还绘有一艘小艇及山崖、绿树。
十八世纪,英国逐渐夺取世界海上霸权,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此件马克杯上的三桅帆船及白底红十字旗,或是一个带有指向性的线索:此杯应是英国商人所定制的瓷器,以特殊图案迎合英国人的喜好。除港口外,还有西洋街景、西洋人物等纹饰,与中国传统题材相映成趣。
三、衍生品种
在清代外销青花瓷中,除了上述赏析的白地青花和青花五彩,还有青花矾红彩、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等多个衍生品种。其中,使用“外酱釉内青花”装饰手法的瓷器,又被西方称为“巴达维亚瓷”。
巴达维亚即今雅加达,其位于爪哇岛的西北海岸,是当时海上贸易的交通枢纽之一。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载,每年经巴达维亚销往欧洲的瓷器达300万件之多,可见其在清代海外贸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当时景德镇生产的外酱釉内青花的瓷器由此销往欧洲,故有“巴达维亚瓷”之称。
清康熙外酱釉内青花缠枝莲纹托杯(图6),杯撇口,深腹,圈足。通体施釉,内以青花缠枝莲纹装饰,外以酱釉装饰,有十二棱出筋,圈足中间青花双圈内署“康熙年制”双行四字楷书款。盘撇口,折腰,浅腹,圈足,其内外装饰、款识皆与杯相同。
酱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始创于北宋时期的北方窑口,定窑、耀州窑等窑场均有烧造。而酱釉与青花相结合的装饰手法,最早出现于明洪武时期,至明末清初愈见兴盛,在外销瓷上尤为多见。以酱釉之朴素衬青花之明艳,若有红梅白雪、繁花素壁之象,形成较大的视觉冲击,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巴达维亚瓷的器型普遍较小,除托杯外,亦有碗类器型(图7)。
清代外销青花瓷品类繁多,囿于篇幅,未竟全貌。通过了解特殊器型、观察中西结合的纹饰、探究衍生品种等方式,或可更加清晰地认识其艺术风格、历史源流及文化底蕴,更具象地感受外销青花瓷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赵珏琪,工作单位: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研究方向:南海渔家文化、明清外销瓷]
参考文献:
1.霍华.携来世界曾游——外销瓷漫谈[J].东南文化,2003(12).
2.曾玲玲.试论清代外销瓷装饰艺术的几个问题[J].文博学刊,2019(01).
3.王瑶.清代外销瓷传承中的创新——以巴达维亚瓷为例[J].陶瓷研究,2021,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