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数字重建在肺癌放射影像当中的应用价值
2021-09-15黄立萍
郭 坤,黄立萍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溧水分院>医学影像科 江苏 南京 211200)
肺癌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病因较为复杂且致病因素较多,普遍认为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与该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外,电离辐射和吸烟等也是该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目前,对于未发生转移的肺癌患者,临床多采取手术方式治疗,预后良好,而对于无法行手术方式治疗或手术治疗无法取得良好疗效者,采取放射治疗方式,也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2]。数字重建属于放射影像技术的一种,建立于CT监测基础上,是通过对CT数据实现数字化而获取的一种成像效果,近年来该种技术被证实在放射治疗视野选择中具有积极作用,后被广泛应用于放射面积选择中,可帮助临床对患者实施放射治疗时,指导适宜体位选择,同时从影像学方面为放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3]。本次选取157例肺癌患者,研究数字重建应用于肺癌放射影像中的价值,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57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肺癌;(2)患者均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2)合并精神疾病者;(3)中途退出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8例)和观察组(79例),对照组男49例,女29例,年龄51~97岁,平均(62.52±2.16)岁。观察组男47例,女32例,年龄52~97岁,平均(62.48±2.04)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模拟机确定肿瘤所处部位,将MARK点贴至患者的肿瘤病灶中心,之后行CT扫描。于检查前,嘱患者将所携带配饰物品取下,并去除身上带有的所有金属物品,指导患者屏气并维持该动作,有利于检查顺利开展,以降低各种不良因素对检验结果的不同程度影响。CT扫描仪选用GE Optima CT67064排CT,激光照相采用数字化干式一体机。
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采取数字重建技术,以患者肿瘤病灶所处部位为依据,将其在X轴及Y轴方向进行适当移动,指导患者采取正确检查体位,针对CT检查过程中所用定位方式,均与对照组一致。在直线加速器Epid系统及Iview-gt系统中输入放疗定位片、X线模拟定位片等图像,以放射影像系统为依据,准确判断患者体位,同时对其进行矫正,照射范围需控制在200 mm×200 mm,采取曝光处理方式对实际照射形状进行处理,使用相关软件对照射范围扩大前、扩大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以肿瘤骨性标志、肿瘤细胞转移情况等为依据,对所存在误差情况进行准确判断。
1.3 观察指标
放射检查后,对比两组骨髓量及心脏剂量下降情况,同时比较两组计划靶体积缩小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SPSS 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分别经t、χ2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骨髓量下降、心脏剂量下降及计划靶体积缩小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指标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指标情况比较(±s)
计划靶体积缩小/cm3观察组 7913.42±4.2419.73±5.6756.24±12.81对照组 787.81±3.0610.05±2.7432.43±11.01 t 9.49513.59112.482 P 0.0000.0000.000组别 例数 骨髓量下降/g心脏剂量下降/CGy
3 讨论
在所有恶性肿瘤中,男性肺癌发病率、病死率均居于首位。经过临床长期研究,对于肺癌病因尚未达成统一意见,大量研究资料显示,长期、大量吸烟与肺癌发生和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已有研究证实,长期、大量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出10~20倍[4]。肺癌早期症状较为轻微,多表现为咳嗽症状,研究显示,以咳嗽为首发症状的肺癌患者约占35%~75%,而部分患者无任何不适感,随着疾病进展,中晚期肺癌可发生转移,其中淋巴结转移为主要转移途径,此外,还有血行转移、直接扩散等转移途径[5]。
目前,临床治疗肺癌的最佳方案就是肺癌根治术,该种术式也是唯一可能治愈肺癌的方式。但手术治疗的时间较长,术中具有多项侵入性操作,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大,而肺癌患者多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退化,免疫力下降,极易并发感染等疾病,进而加重患者病情。研究发现,肺癌细胞的主要浸润部位就是颈部,而主要浸润细胞就是淋巴细胞,若明确患者可能出现浸润的高危、低危预防区域采用放射治疗方式,可对肿瘤细胞浸润产生抑制作用,进而控制疾病进展,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在治疗早期肺癌患者中具有良好效果[6]。由此提示,放射治疗也可作为临床治疗肺癌的有效手段之一[7]。对肺癌患者开展放射治疗时,放射靶区的精确度可对治疗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而可对放射靶区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较多,在排除固定误差的基础上,患者体位摆放情况,也可对放射治疗靶区的精确度产生影响。但放射治疗若反复实施,可对人体心肺功能产生直接损伤,治疗后并发症较多,且较为严重,进而提高病死率[8]。因此,必须提高肺癌放射影像的准确性,以此降低辐射损伤,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数字重建技术的主要工作可分为3个部分,即基于ITK的生成算法、基于CUDA的生成算法和基于深层剥离混合显示算法。其中ITK是医学图像开发包,具有强大功能,可在ARTS系统中取得较好应用效果。将数字重建技术应用于肺癌放射治疗中,可对患者放射靶区误差进行准确判断,以实现对放射视野的良好校正及定位,进而降低影像学结果的误差发生率。同时,应用该种技术,可最大限度降低体位摆放误差,以提高放射治疗过程中肺癌患者体位摆放的准确度。此外,数字重建技术可实现双图全览,以此避免检验结果的误差情况。指导肺癌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屏气,有利于扫描工作顺利完成。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骨髓量下降、心脏剂量下降及计划靶体积缩小分别为(7.81±3.06)g、(10.05±2.74)CGy、(32.43±11.01)cm3,观察组骨髓量下降、心脏剂量下降及计划靶体积缩小值分别为(13.42±4.24)g、(19.73±5.67)CGy、(56.24±12.81)cm3,均高于对照组,提示数字重建技术应用于肺癌放射影像中,可有效降低误差,提高体位摆放准确度。于清东[9]在研究中选取8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参考组使用模拟机确定肿瘤位置,后实施各项检查,实验组在参考组基础上采用数字重建,结果显示,实验组计划靶体积缩小、心脏剂量下降及骨髓量下降情况分别为(56.2±12.8)cm3、(19.7±5.7)CGy、(13.4±4.2)g,均高于参考组,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以上结果均提示,在肺癌疾病的检查治疗过程中,应用数字重建放射影像学方式,可对肺癌疾病症状进行精确判断,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数字重建技术应用于肺癌放射治疗中,可通过CT数据获取X线成像情况,对放射治疗视野进行校正,以减少或避免患者自主变换体位所致误差情况,提高体位摆放的精准度,进而增强放射治疗效果,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综上所述,肺癌放射影像中应用数字重建,有利于患者选择准确体位,以减少放射治疗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