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卷化”时代,教师如何自处

2021-09-14杨林柯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内卷化教育教师

杨林柯

“内卷”一词近几年颇为流行,它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概念。随着流行文化的演绎,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内卷”一般指过度竞争,导致人们进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但实际上并没有为社会增加什么,却导致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糟。比如现在的教育,因为升学的存在,导致内部的激烈竞争就是一种“内卷”。录取名额有限,家长又都希望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于是各个学校想方设法精研试题,减少休息,加班加点,反复训练,形成恶性竞争,教育教学则是低水平重复。

有网友对“内卷”的内容做了阐释,比如:无意义的精益求精;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为了生存,被动地应付工作;低水平的模仿或复制;与预期目标严重偏离的努力;限制创造力的内部竞争;在同一个问题上无休止地挖掘……这些都属于“内卷”,表面上看越来越复杂,其实是低水平的复杂化,没有什么创造力,只是某种形式的内耗,并不能给社会增加什么。

那么面对当下基础教育的“内卷”,普通教师如何自处呢?

第一,要提高自己的认知层次,看清大局。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非常重要,它是一个人的思维力、判断力、意志力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集中体现。认知水平的高低,和一个人的阅历与学习经历有关,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幸福指数。事实上,人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认知埋单。面对当下这种教育“内卷”,教师要认清形势,明辨方向。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

中国是人口大国,许多优质资源都很有限,这就决定了在现有条件下,许多学生很难上得了好大学。这种现实,无法保证每个高中毕业生都可以上大学,更不要说上理想的名校。因而不管每个学校如何努力,大学在每个省的招生名额都是相对固定的。一个地方基础教育的优质资源也总是集中在有限的几所学校。在以分数定乾坤的现实背景下,教育的内部竞争难以避免,每个教师都无法置身事外。

当然,对教师来说,“内卷”的裹挟,表面上是处理和外界的关系,但实际上是处理和自己的关系。当我们在教育生活中遇到一件事,首先要从教育价值观层面去考虑:有多大价值?意义如何?为什么要做?值不值得用心去做?其次考虑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好?应该如何去做?最后再考虑做事的效果:认真去做会有什么结果?应付一下会有什么结果?因为学校的有些事和教育无关,过分投入只会分散精力,对教育教学并没有多大好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应付一下也不见得有什么坏处,比如应对一些形式主义的检查。

为什么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因为认知层次提升了,对一些低层次的问题也就不再纠结,该认真就认真,处理起来便会得心应手,从“内卷化”的生活中跳出来,看到远处的风景,享受高处的自由。

第二, 要认识人,处理好与人的各种关系。

人是宇宙间最复杂的存在,可以说,宇宙有多么复杂,人性就有多么复杂。这就注定了教育的艰难。教育是针对人的,得认识人,研究人。要认识人,既要靠自己的教育实践,同时需要大量阅读文、史、哲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书籍,使教育者有比较开阔的精神视野。尤其是文科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学科教师。

只会教学的人可能成为教学能手,成为学科专家,“授业解惑”没有问题,但能不能成为合格的教育者,依然很难说,因为不少教育悲剧恰恰是在教学水平不低的教师身上发生的。

人是活在各种关系中的,教师也一样。在一个“仁学”大国,处理各种关系非常重要。教育生活中,教师也要处理很多关系,诸如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以及与家长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心情。

在我看来,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教学的“第一关系”。和教材的关系,相对比较容易,而和学生打交道则比较费神,因为学生是一个群体,每个学生需求不同、爱好不同、性格不同……教师就是做得再好,也不见得人人喜欢。但教育教学是影响人心的,是传播文明的,所以教师必须思考人、关注人,让学生能够喜欢你;如果做不到,至少别让学生讨厌你,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当然,如果能够达到让学生“崇拜”的程度,教育教学就比较容易,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和学生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让家长喜欢、领导放心,教育生活的和谐度和幸福指数也会相应提升。在“内卷化”的大潮中,即便教学成绩暂时落后,只要学生喜欢你,家长支持你,同事关系融洽,领导对你印象不错,你也就不至于被淘汰。现在许多教育悲剧,除了因为学生学习负担重,和师生关系紧张也有很大关系。教师必须明确一个常识:教师是人,其次才是教师;学生是人,其次才是学生。因而把人当人是教育的底线。

第三,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工作效率上下功夫,超越“内卷”的紧张。

在“内卷化”的教育时代,校长、教师、家长、学生都免不了焦虑,也很难解放自己,只怕在各种评比中落败或被淘汰出局,因而急功近利的竞争就成为一种教育常态。许多学校压榨学生的课余时间,加班加点,布置大量家庭作业,以此疲劳战应对教育“内卷”。这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学生负担越来越重,体质越来越差;因为室外活动少,近视率高,身心健康都受到影响。

如何缓解这种局面?我想,每一位教师应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精选试题,少布置课外作业,尽可能减轻学生负担。在应对各种外界竞争的同时,尽可能把知识和精神视角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不是把学生固定在学业“跑道”上。

第四,要超越应试逻辑下的群体评价。

教育是面对一个个不同的人,也最终要使每一个人长成自己本来的样子。而分数评价逼迫教师去“求同”,淡化甚至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容易抹杀教育的价值理性。过分强调工具理性,也容易让教育变得面目可憎。

事实上,教育是最难评价的,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的“产品”也是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教育应该关注的。群体的量化评价可能是一种“伪评价”,它只看到分数而没有看到分数背后那个活生生的人。按照古希腊哲人普罗泰格拉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就使人的价值超越于万物之上,赋予了人以“非物质化”尊严。任何对人的物化、量化都是对人的尊严的践踏。

如果用人的尺度衡量人,那一定是不靠谱的,必须有超越的、更高的尺度。如果一名教师陷于集体主义的数字评价,不仅容易扼杀学生的个性与尊严,也容易让自己不快乐。

第五,要对功名利禄保持警惕。

功名利禄不能代表价值和方向,也不能代表“正确”。一名真正的教师永远比他的荣誉要可爱,而且,人不是货物,总让别人定价评级就容易丧失尊严。

教师要明白:外界的评判永远不如良心的评判来得真实,一个人内在的镜子永远比外界的镜子要更靠谱。

第六,要常想宇宙空间的大尺度事物。

毕竟,人作为血肉之躯,总有七情六欲,超越外界诱惑比较难,但是,只要常想宇宙空间的大尺度事物,想到地球于宇宙中像灰尘一样渺小,那么心就会豁达。一个人生命有多大?附于生命之上的功名利禄又有多大呢?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要认识到,一切的功名利禄都不过如路边花草,花必凋谢,草必枯干,它们很快便随风而逝。对于每个人来说,成功不是标配,幸福才是。

美国著名科学家卡尔·萨根面对旅行者1号在距离地球几十亿公里外拍摄到的微小的淡蓝色星球,说:看看那个光点,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那是我们的家园。想到生命如此的短暂,想到人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一个人才会真正认识到,健康快乐地活着才是最大的成功。

德國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基础教育虽然竞争激烈,“内卷”严重,但只要教师有教育的信念和信仰,有文明的价值观,有行动的智慧,依然可以超越这种“内卷”,收获美好的教育生活。

猜你喜欢

内卷化教育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国当代乡村伦理的“内卷化”图景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何以“内卷化”:我国警察权控制格局的审视
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