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以美育人”若干问题的思考

2021-09-14丁雯婧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鉴赏

丁雯婧

摘  要:公共艺术鉴赏课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门课程,是高校实现以美育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当前公共艺术鉴赏课程的几点问题,分析了其中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力图揭示和运用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规律,探索大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科学的培养方法和有效途径,旨在推动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关键词:公共艺术;鉴赏;以美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1-0110-03

教育是立國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新战略,为了培养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校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制定了德智体美劳并举的教育方针,特别针对学校教育最薄弱的美育问题,从理论高度和实践价值及其方法,系统地作出了政策性、制度性的规定与意见,推动学校美育工作走上应有的轨道,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就高校而言,在具体的美育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切实解决。正如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所述:“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与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还不相适应。”本文就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程存在的“不相适应”问题进行具体梳理,分析其中原委,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与同仁共商共讨,进而推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铸魂目标的真正实现。

一、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程“以美育人”的现状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规定:“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在课程建设方面明确指出:“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

新时代,国家层面对学校美育史无前例地重视,体现了提高美育教学质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探究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的现实状况是否体现和反映上述要求,达到以美育人的目标,本文以网络抽样调查为依据,从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认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方法采用以及学生对教学反映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任课教师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目标的认识

根据不同类型的公共艺术任课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回答情况统计,调研对象中,85%的教师认为,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1]。但也有教师认为,鉴赏美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艺术表达美的方式与方法及其原理,否则就无法进行。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采用

就教学内容而言,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普遍反映,课堂上教师讲授的主要是大量的中外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教师着重就作品的体裁、形式、结构、内涵,趋于概念化、知识化、理论化进行讲授。在教学方法上,一般都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总体上仍然是沿用艺术专业课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三)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看

从学习的目的看,学生普遍反映是为了拿学分。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学内容既不感兴趣,又感觉听不懂。还有学生认为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缺乏艺术教育知识的学习,跟不上教师讲课节奏,产生了应付的心理。在对“教学过程如何才能有效”的回答中,63%的学生认为适应“满堂灌”,30%的学生认为应该调动学生自学的自觉性与积极性,5%学生认为专业课任务重,没有时间允许课外学习艺术,上课听听就可以了。但也有少数学生由于有一定艺术学习背景,对教师所授内容比较感兴趣。

对于以上现象,为了较准确地分析其中原因,探索科学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本研究对部分任公共艺术课的教师以及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深入访谈,不仅证实了线上调查结果的真实有效性,也为本文分析问题的原因提供了依据。

二、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程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从以上存在问题的类型与性质看,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教师。就教师而言,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认识上不够深刻的问题,也有实践经验不足、方法简单、研究不够的问题。这反映出高校管理层不够重视。

(一)任课教师对公共艺术鉴赏课程教学目标认知不足

调查发现,尽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在学历方面都曾接受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培养,都有某门艺术专业学习的背景,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术技能,而且在回答教学目标时,绝大部分较为准确。但从采用的方法和教学过程来看,普遍反映出任课教师并不十分清楚大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与公共艺术鉴赏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公共艺术课与专业艺术教育根本区别,同时也存在对教学目标研究与教育对象分析不够的问题[1]。所以,难免出现以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为主的现象。

(二)任课教师对公共艺术作品鉴赏规律研究不够

美育视域下的艺术作品鉴赏,与专业艺术教育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是有区别的。后者强调对创作原理、方式和呈现技巧的研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作品的创作能力。前者注重审美形式与内涵审美思想的分析与挖掘,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的能力。因此,美育视域下的艺术作品鉴赏的基本规律,一是要以感性的直观的形式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艺术形象与美的形式中感受美,在节奏、色彩、声色、形状、动态、比例等的表情形式中感受美[2]。二是要挖掘人性之美。因为艺术美的核心在于人性美,只有高尚的人性美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教育人。三是要强化体验美。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在用特定的形式表情达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体验表达的方式,如此,才能体验美和表现美。实际上表现美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

任课教师对公共艺术作品鉴赏规律缺乏研究,导致其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沿用专业艺术课的教学方式对公共艺术课进行教学。

(三)任课教师对教育对象艺术美育背景缺乏深入了解

教学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现在校就读的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忙于“应试”的学习与训练,普遍缺乏艺术的熏陶,特别是来自乡村学校的学生,这方面教育背景更为缺乏。正因如此,学生很容易以功利的思想来判断参加艺术美育活动的价值。这就是学生出现“没意思,兴趣感不浓,积极性不高,只是为了拿学分”等问题的原因所在。面对这样的现象,任课教师必须要坚持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要善于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愿望,有的放矢地达到美育目标。

如何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对公共艺术鉴赏课的深层次认知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在于针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更在于学校层面的重视、管理与投入。

三、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以美育人”目标实现的关键与途径

(一)公共艺术美育教研机构要真正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平台

公共艺术课“以美育人”的目标,虽然在21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已提出,但真正引起高校管理层重视的时日并不很长,多数才刚刚起步。因此,任课教师研究不足,集中反映出学校管理层面重视程度不高,抓落实不够,监督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要使任课教师胜任公共艺术教学工作,完成“以美育人”的教学任务,不能只是成立一个教研室就万事大吉,而是要充分利用这平台,积极主动地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度,组建学科团队,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及实践环节等问题立项研究[3]。

(二)公共艺术鉴赏课教学形式多样化是“以美育人”的有效途径

公共艺术鉴赏课教学形式开放就是多途径的学习方式。改变“一言堂,灌输式”,可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首先,可采用作品感受、表演交流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自由地采用线上鉴赏相关作品的方式,将自己认为作品的美的形式与内涵精神归纳总结,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习。其次,教师自己可根据所讲课程的内容要求进行示范表演,形成直观可感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鉴赏评价,也可以让有特长和爱好的学生个人或几个人组成表演小组,表演作品让大家鉴赏;也可以由学习小组各自推出一些经典作品,阐明推荐理由,让大家共同欣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4]。最后,要引导学生展示家乡美。学生将家乡非遗文化整理推出,与大家分享,如民歌、民乐、民舞、各种雕塑、绘画、诗歌等等,学生既可以介绍,也可以讲故事,方式不限。也可以用墙报的方式展览收集的资料图片。以上方式,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悄无声息地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

(三)以学生自主与教师相结合的“过程”考核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由于公共艺术课教学目的在于陶冶心灵,塑造品格,以文化人。因此,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积极投入是公共艺术课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和条件。为此,教师在制定期末考核评分办法时,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第一,考核评分权重系数比例分配[5]。学生自评分应占权重系数的50%,任课教师占30%,学生学习小组长占20%。这样的权重系数的确定,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审美教育活动态度与过程,这也是审美判断力的培养过程。第二,评分依据可参考参与态度、微信传播作品和分析讲解次数、讨论和回答问题次数、微信平台传播家乡美的次数、对审美课程建设的建议等。但评分标准由小组集体讨论制定,学习班级讨论通过,任课教师,并报教研室或中心最后终审公布。第三,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于公共艺术鉴赏课是以审美教育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整体上是公开的,每一位学生完成的作业都需利用各种平台展示出来,因此,完成的质量、数量,不仅每位学生清楚,班级小组在评定成绩时也有了依据。这种评分办法,目的不在于成绩,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以达到美育目标。

实际上,评价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审美的教育过程,通过参与评价,学生不仅能认清自己的审美素质提升空间,而且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作为人文素養和审美能力培养的限定选修课程,任课教师要达到既定目标,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公共艺术鉴赏与人文素质及审美能力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也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方式方法上、在思想观念上不断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前行。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公共艺术鉴赏课教学质的提高,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目标的实现,虽然关键在于教师,但离不开学校管理层的重视以及真正投入和支持,这也可以说是关键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吴戈. 对美感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思考[J]. 艺术教育,2021(01):7-9.

[2] 徐娜. 高校美育三议:本质意义、价值指向与实践路径[J]. 江苏高教,2021(06):113-116.

[3] 董君威,单颖. 美育:终身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本内涵[J]. 上海教育,2021(09):64-66.

[4] 张渊慕.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情境创设路径[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8):51-52.

[5] 肖银芬. 当前大学艺术鉴赏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文教资料,2016(10):61-62.

(荐稿人:张志刚,太原师范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鉴赏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