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视角下农产品产供销体系优化路径及对策
2021-09-14陈谷平
摘 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消费升级背景下,为优化农产品产供销体系,该文对农产品产供销体系的内涵、系统构成进行了阐述;利用统计年鉴和调查数据,对云浮农产品发展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优化路径及运行机制;最后,基于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视角,重点从政策领域、供给领域、流通与销售领域、消费领域、配套领域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形成结构合理、分级协同、高效顺畅、赋能增值的现代农产品产供销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产供销体系;优化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6-0141-05
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供给侧是对劳动、土地、资本等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供给质量和效能;需求侧则是通过投资、消费和出口,培育更多消费群体以增加需求[1]。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效增质,更好满足消费需求[2]。2020年12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3]。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提高供需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4]。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5]。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挥农产品产供销联合优势,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在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战略推动下,云浮市农产品产供销体系初步形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供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消费升级背景下,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的视角,探寻其优化路径和对策建议。
1 农产品产供销体系的内涵及系统构成
一般认为,农产品产供销体系是以现代管理理念和供求理论为指导,对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种养、加工、仓储、物流配送、销售、消费等环节形成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和配套体系,以实现农业产业链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运行机制。由图1可知,农产品产供销体系主要包括:(1)四大支柱体系。产供销流程体系:按照生产与种养→精深加工→仓储冷链与物流配送→销售→服务→消费者构建产业链,并使上、中、下游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产业配套体系:如各类专业合作社及中介服务、投融资服务、仓储、冷链及物流设施等;技术支撑与服务体系: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产供销体系中的推广应用,如物联网、大数据、信息资讯、电子支付与结算系统、移动智能终端等;政策体系:如农业发展政策、投融资机制、财政、税收、人才政策等。(2)制定标准体系。如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仓储冷链标准等。(3)体系实施与管控。按照各类标准对农产品生产、种养、加工、物流、销售、消费、服务等加以实施和管控,保障产供销体系一体化高效、协同运行。
2 云浮农业和农产品产供销体系发展状况及主要问题
2.1 发展现状 云浮市是农业大市,农业具有独特的经济地位。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2020年云浮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4.9亿元,增长8.4%,总产值增速创15年内新高,3次产业比重为19.3∶31.1∶49.6。目前,全市有2个国家級和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7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22个镇村电商服务站(点),1个国家级驰名农产品商标,40个农产品入选“粤字号”品牌目录,39个无公害产品、32个绿色食品和6个有机食品获得有效认证,1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数量位居广东省前列,云浮农业经营体系初步形成并取得一定实效。当前,云浮正立足“一区”、融入“一核”、协同“一带”,发挥粤北生态区优势,创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的“安全供给地”和物流“高效配送地”,云浮农产品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受传统思想和农产品产供销体系不完善等不利因素影响,云浮农产品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优化。
2.2 主要问题
2.2.1 农业领域知识型、专业型、创新型人才严重紧缺,抑制了有效供给 第3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云浮市农业从业人员数54.42万人,从文化水平来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高达63.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比约7.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7%;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的占比18.4%,36~54岁的占比47.5%,55岁以上的占比34.1%。由此可见,农村“老幼妇”留守现象严重,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偏低,经营能力不足,效益不足,既挫伤了生产积极性,也制约了有效供给。
2.2.2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分散且规模相对较小,专业化和组织管理水平较低,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受传统小农模式、计划体制及土地流转困难等影响,云浮农业生产仍以家庭承包经营和小规模集中经营为主。2019年云浮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为2751个,其中1597家企业从事种植业、755个从事畜禽养殖业、169个从事水产业、165个从事林特产业、其他65个以产品加工为主,农业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155421人,规模从几个人到几百个人,10~30人的较多。全市共有238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市级以上的126家、省级以上的30家、利用外资的4家,利用外资额度1000万美元,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10家、超过百亿的1家、上市的1家。但总体来说,云浮农业供给主体规模较小,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且大部分集中在生产领域,同时还缺少从事市场预测与协调、冷链物流、品牌包装、质量认证、技术服务等专业化组织,农户认同度和参与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2.2.3 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较缓慢,农产品研发和创新不足,制约了供给质量 据统计,2019年云浮共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类科技计划项目33项,立项资金共2495万元,建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个、示范村8个、科技精准脱贫产业基地12个,农业机械总动力102.55万kW,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67.0%,农业科技化、数字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以初级产品或粗加工产品的形式销售,质量和档次不高,制约了供给质量。
2.2.4 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偏少,同质性较强,品牌价值较低 目前,云浮拥有1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及40个“粤字号”品牌农产品等,但相对云浮的农业资源、可开发产品和市场潜力来说,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数量及品牌价值排名并不突出。根据“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来看,2019年云浮郁南无核黄皮和无核沙糖桔品牌价值分别为44.6亿元和20.4亿元,在水果类排名中位居第11位和第18位;罗定稻米品牌价值30.3亿元,在大米类排第2位;罗定肉桂品牌价值10.8亿元,在中药材类排第4位[6]。与茂名、韶关等地相比,云浮农产品的产销量、品牌价值等并无显著竞争优势。这主要是由于传统“产量多、成本低、只管卖出去”的思想根深蒂固,品牌化发展意识不足,同质性较强,缺乏核心竞争力,消费黏性低,知名度和品牌价值较低。
2.2.5 农村物流还存在“堵点”“痛点”和“瓶颈”,阻碍了物流效率提升 目前,云浮建成了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中心起步区,包括1个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4个区域性、17个乡镇级和10个村级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设施,15个生产基地等。由于云浮地处山区,地广路远,农产品单次运输量少、装卸次数多、运转环节多,同时农产品具有时鲜性,对物流、冷链设施和配送要求高、依赖性强,另外农业资金短缺,政府也缺乏针对性、实质性的政策优惠等,农村物流市场和物流技术开发的不利因素较多,物流企业在农村设点的动力不足,农村物流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冷链、保鲜、存储等缺乏新技术、新装备,冷库冷藏车较少,农产品物流还存在一些“堵点”和“痛点”,尤其是农产品上行物流“最初一公里”瓶颈阻碍了流通效率提升,增加了损耗和成本。
2.2.6 销售渠道狭窄,营销模式缺乏创新应用 通过调查走访发现,云浮农产品大多以自主生产、自行运销模式为主,“马路市场”范围狭窄,运销能力严重受限,大部分农产品只能局限在本地零售;还有部分农产品通过中间商(批零市场、超市、专卖店、特产店)等多种组合模式进行销售,尽管中间商的运销能力较强,但由于农户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过于依赖中间商,难以获得应有利润,也容易损害消费者利益,造成产供销关系不稳定、不可持续等;另外,还有少数经营者采用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等新模式进行销售,2019年云浮共有931家电商企业,从业人员约4400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约7100万元,说明云浮本地农产品电商渠道仍不发达,缺乏有影响力的网红和爆款农产品,市场覆盖面和销量不足。
2.2.7 农产品低端供给过剩与中高端需求严重短缺并存,抑制了消费潜能的有效释放 随着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者的心理、行为和消费形态发生了迭代升级,由物质满足型向精神享受型转变,个性化和定制化消费渐成趋势,绿色、安全、优质的中高端品牌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呈供不应求态势;而市场上低端、同质化农产品供给却相对过剩,出现“卖难”现象;一些不良生产经营者违规滥用农药、催长素、染色剂等,生产销售低劣有害农产品,致使消费信心受挫,消费需求受到严重挤压或外溢,加剧了供需失衡的矛盾。
2.2.8 农业配套及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缺乏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渠道和服务体系,以自有资金为主,资金来源和结构难以满足农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领域“瓶颈”环节缺乏资金投入;二是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和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难以吸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三是农业科技及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还比较滞后,服务功能欠缺;四是缺乏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绿色认证及可追溯体系等,产前、产中、产后监管不全,监管力度不足等;五是缺乏农产品绿色投入与产出核算機制及考核奖惩制度[7],制约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3 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视角下农产品产供销体系的优化路径、运行机制及对策建议
3.1 优化路径 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视角下,农产品产供销体系优化需要围绕上游、中游、下游各个环节及配套领域展开,这是解决农产品供需结构性失衡、实现供需精准有效衔接和更高水平动态均衡的有效路径。由图2可知,优化路径为:从上游生产与供给领域,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供给结构和质量,减少低端供给,扩大中高端供给,更好适应和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从下游需求与消费领域,关注并掌握消费升级趋势,培育和壮大消费群体,有效激发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能,将农产品引向中高端消费;从中游流通与销售领域,强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效疏解农村物流“堵点”“痛点”和“瓶颈”,提升流通效率,开拓销售渠道,创新营销模式,扩大市场覆盖面以增加销售量;从产业配套领域,健全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体系,优化投融资体系及财税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管理、品牌认证和可追溯体系,建立绿色投入与产出核算机制及考核奖惩制度,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等,以此形成结构合理、分级协同、高效顺畅、赋能增值的现代农产品产供销体系。
3.2 运行机制 因循以上优化路径,可构建基于“互联网+农产品产供销体系”的分级协同运行机制。由图3可知,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推动,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龙头企业为载体,发挥其主导和辐射带动作用,整合区域内各类农业生产经营及社会服务组织的功能,联合各县区政府及企业共同搭建省市级“线上+线下”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及产供销服务体系;组建乡镇级的专业化的技术、管理和服务团队,加强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等,培育壮大区域特色农产品,并交由省市级农产品交易平台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储运、统一平台、统一销售,从而形成省市、县区、乡镇、农户优势互补、分级协同(销售协同、供应协同、生产协同)的农产品产供销运行机制,贯通农产品生产供应、物流配送、销售、消费、服务各个环节,实现供需的有效衔接[8]。
3.3 对策建议
3.3.1 科学统筹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和推动,提升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一是发挥云浮生态和农业资源优势,引导并支持各县区围绕“发展一个特色、培育一个龙头、制定一套标准、塑造一个品牌,形成一系列产品”的思路,落实“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具备优势的禽畜、优质稻米、特色水果、稀有南药、有机蔬菜、茶叶等,促进优势互补,提高供给质量;二是完善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联盟,采用横向、纵向一体化以及联合、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整合农业生产资源,克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低效性,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三是对农业经营主体赋能,尤其是强化市场信息共享、技术服务等功能,加强内部治理和协同运行,完善参股分红、保护价收购及利益分配制度,实现产供销主体之间长期、稳定合作。
3.3.2 基于创新和绿色发展战略,培育更多品牌农产品,增加品牌价值 一是加强云浮现有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粤字号”品牌的管理、保护、发展和宣传;二是联合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创新,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及农旅融合等多种业态,培育更多品牌农产品并加以推广,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省级及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延伸产业链,实现“特色优势产区+区域公用品牌”融合共享发展模式,形成品牌叠加效应[9],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3.3.3 基于物流融合视角,加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效疏解农产品物流的“堵点”“痛点”和“最初一公里”瓶颈,提升流通效率 一是以“云浮现代物流产业园”、铁路物流、港口物流等为依托,发挥云浮毗邻粤港澳大湾区及泛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打造农产品“安全供给地”和“物流配送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效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二是新建一批管理规范、功能齐全的综合性产地批零市场,增加农产品专柜面积、种类和数量,对老旧农贸市场进行改扩建、场地硬化、水电改造等,形成多主体、多类型和多层次的销售格局;三是重点建设和完善农产品冷库、冷藏车等,使仓储、物流网点更接近农村、接近产地,保证农产品的时鲜性,更好地贴近和服务消费者;四是有效发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的比较优势及作用,建议政府部门支持邮政、顺丰等物流企业或电商企业建立合作聯盟,在农村增设配送站点,完善产地配送网络体系,促进供给地与需求地的有效对接;五是发挥电子商务模式跨越时空和距离的优势,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中高档农产品“短平快”的直供通道,提高效率,降低损耗和成本。
3.3.4 整合销售渠道,创新营销模式,以拓展市场覆盖范围并增加销售量 一是利用网络购物打破时空限制的优势,拓展销售渠道,由政府牵头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平台,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体系,建设云浮农产品专销网站,进行信息发布和产品推广,开展网上订购、同城配送、社区团购;二是创新营销方式,对农产品进行区域分类和品牌分类,推进大数据营销,针对不同消费群体采用C2C、B2C、B2B等多种模式进行精准销售;三是创新推广策略,将云浮优质农产品营销融入社会公益、绿色公益等活动中,如节日庆典、重大会议、扶贫扶残助学、体育赛事、旅游推广等,品牌化包装之后作为奖品或礼品,提高公众的接触面和接触频次;四是与云浮大中专院校联合开展农村创新创业及农产品营销策划大赛,通过微信、抖音直播、广播电台等多种媒介,以直观、生动的方式打造网红爆款农产品,让消费者获得更多顾客让渡价值以刺激消费;五是借助云浮生态和文化优势,如云浮南药产业大会、罗定稻米节、长岗坡渡槽红色文化、禅宗文化等宣传名片,提高云浮“粤字号”品牌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忠诚度,扩大市场覆盖面和销量。
3.3.5 有效引导并释放消费潜能,倒逼农产品提升供给质量,激发消费升级,实现供需的良性发展 一是持续、动态掌握消费升级变化趋势,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提升供给质量,适应并满足消费者需求;二是培育和壮大中高端消费群体,充分利用毗邻大湾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发大湾区市场,有效激发并释放巨大的消费潜能;三是引导、教育消费者改变消费习惯,学会辨识并选购绿色、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以中高端消费需求倒逼优质供给,进而激发出更多、更高的需求,实现农产品供给与需求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3.3.6 建立健全农业配套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农村道路、水利电力、信息网络等设施,完善精深加工、分拣分类、包装分级、配送服务等功能,增加附加值;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开展农业订单融资或互助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产品物流“堵点”“痛点”及“瓶颈”或核心业务上;三是鼓励政策性银行提供扶持贷款、补贴货款,设立区域性农业担保基金及风险基金,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四是充分利用奖补、税收优惠等惠农政策,支持和奖励开展绿色生产、精深加工、品牌化经营的农业企业,为品牌农产品提供免费宣传等;六是严格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全过程、全员、全方法的农产品质量管理、绿色品牌认证和可追溯体系,提高市场认可度;七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加强产业链纵向数据管理和横向信息交互共享,对品种、面积、产销量、供求关系、价格行情等进行汇总处理,由政府进行权威发布,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八是加强农业绿色投入与产出核算机制及考核奖惩制度建设,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效监管,保障农产品产供销体系的健康运行。
4 结语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云浮市现代农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产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农产品产供销体系初步形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积淀已久的问题,如农业产业专业化、组织化水平较低,低劣农产品供给过剩而高品质农产品相对短缺,流通效率低、成本高,配套体系不完善等,农产品产供销关系不紧密、不稳定、不顺畅,抑制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消费潜能的有效释放,供需结构性失衡的矛盾依然突出。为此,笔者对云浮农产品发展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优化路径及运行机制进行了阐释,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的视角,重点从政策领域、供给领域、流通与销售领域、消费领域、配套领域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形成结构合理、分级协同、高效顺畅、赋能增值的现代农产品产供销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蕊.都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优化研究——基于2000—2014年京津沪面板数据的实证[J].农村经济,2017(1):86-91.
[2]江维国,李立清.我国农业供给侧问题及改革[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5):84-91.
[3]周绍东.以需求侧改革扩大内需市场[N].湖北日报,2020-12-29(018).
[4]赵长茂.注重需求侧管理 需推进需求侧改革[N].人民政协报,2020-12-22(006).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2-22(001).
[6]黄建辉.云浮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竞争力分析及对策[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60-65.
[7]王海文.建设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研究[J].经济论坛,2011(8):132-135.
[8]霍红,赵思琪.基于经济学角度的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动因[J].江苏农业科学,2017(4):285-288.
[9]金铖,李建军.基于“互联网+农业”的省级区域集群化和产供销分级协同一体化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研究[J].商业经济,2019(1):105-116.
(责编:徐世红)
基金项目:2021年云浮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新发展格局下云浮地区现代农业产供销体系优化路径与对策研究(编号:2021云社研[43]号)阶段性成果;2021年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课题: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背景下农村物流“堵点”与“痛点”的成因及疏解策略研究(编号:2021CSLKT3-224)阶段性成果;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广东省畜牧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成效及对策研究(编号:2019GWTSCX1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谷平(1976—),男,江西樟树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收稿日期: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