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模精神融入校园德育工作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2021-09-14蒋苗苗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8期
关键词:劳模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蒋苗苗

摘 要:劳模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校园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劳模精神的德育价值,做好顶层设计,整合育人资源,为校园德育工作提供有效载体和精神动力。将劳模精神融入校园德育工作中,引导青少年学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校园德育工作实效。

关键词:劳模精神;校园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关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加强重视劳动教育,文件的发布对于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校园德育中的综合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让劳模精神走进校园,在校园形成重视劳动,尊重劳模,学习劳模精神的良好氛围。

1 劳模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1.1 劳模精神的内涵

劳模精神是指劳模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身上所承载与彰显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强调“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到当今的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具有显著和强烈的时代导向。在2005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首次采用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24 个字,将劳模精神进行了高度凝练和完整表述。从此开始以后,在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的表彰会议中,都采用这24个字对劳模精神的内涵进行阐述。

1.2 劳模精神的时代意义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劳动模范是各行各业劳动者当中的优秀代表,是人们对爱岗敬业工作者的高度认可。加强对劳模精神的宣传和学习,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的政治凝聚力、经济提升率和社会文化示范性,产生强大的社会发展推动力。

2 劳模精神融入校园德育工作的价值

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应当深刻认识到,把新时代劳动教育及劳模精神融入校园德育工作,把劳动教育提升到学生全面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高度,在当前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敬业作为劳模精神的最显著特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劳动、劳动者、劳模精神内容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阐释和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价值观、政治观、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在社会中很好地营造了崇尚和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氛围,对弘扬劳模精神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产生了重要影响。

2.2 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需求和重要手段

由于社会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社会地位、经历的相似性等,公众易于对劳模产生认同感,并内化于行。劳模先进事迹的传播,劳模身上折射出国家愿景、国家使命和社会核心价值以及公众情感,形成了对社会广大民众的辐射。

纵观不同时期劳模的构成,劳模评选制度在与时俱进,与各个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劳动价值导向密切相关。劳动模范所承载的劳模精神,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生动体现。当前社会中仍存在投机取巧、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等浮躁之风,此外,随着网络直播野蛮式爆发增长,部分直播内容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不良影响,要扭转这些不良风气,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在新时代,劳模精神体现了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对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翁身份的认同,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的强大的推动力。

2.3 增强校园德育课程实效性的有益探索

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少年仍存在劳动意识不足、进取意识不够、奉献意识不强等现象。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德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仍存在部分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部分学生对于参加劳动的积极性低下,劳动的德育价值不能够较好被重视和落实。对此,应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积极探索科学有力的措施。应努力让青少年学生能够有机会近距离与劳动模范面对面交流、从真实情景中去感受劳模精神的内涵,在聆听劳模故事中成长,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领会劳模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青少年学生身边的优秀教师、德育先进工作者等劳动模范,因其职业特点,更熟悉教育规律,更能够准确把握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增强校园德育工作实效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劳模精神融入校园德育工作的路径探析

3.1 学校和教师增强劳动教育意识

学校和教师应增强对劳模文化育人理念的认识,增强自身的劳动教育意识。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正确看待劳动的价值,深刻认识劳动无论对于实现个人梦想还是中国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变对体力劳动的认识偏差,公正客观看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区别与联系,树立职业平等观念、劳动无贵贱的劳动观。在校园德育过程中确立劳模文化育人理念,积极组织校园各类劳动育人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培育青少年学生劳动精神,使其真正领悟劳动的不易和价值,从而尊重劳动。

3.2 整合育人资源,挖掘劳模精神资源

学校可积极挖掘校园所在地市劳动模范育人资源,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劳模文化育人模式。与劳动模范的工作单位的密切合作,建设能够鲜明体现出劳模精神与劳动价值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例如,可在劳动课或教学实践周,组织青少年学生到劳模的工作单位进行社会实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认识和领悟劳动模范的奉献精神和创造精神。把劳模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通过各类课程教学宣讲劳模事迹,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校报、阅览室、校園网和公众号等载体,整合育人资源,增强劳模精神的校园德育实效。

猜你喜欢

劳模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劳模文化
以劳模精神推进高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析
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促进振兴发展的对策研究
浅谈在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如何做好工会工作
浅析企业如何弘扬劳模精神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