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
2021-09-14王帆
王帆
摘 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新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的社交手段,它给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便利,但是给思政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高校辅导员要正视新媒体给大学生“三观”造成的冲击,运用新媒体渠道开展思政教育,把和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融入思政教育,逐步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积极利用新媒体渠道开发网络思政教育资源,选取典型思政教育案例,提升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其他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2-0134-0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抖音、微信和快手等新媒体成为全新的社交方式,大学生有了更多表达自己观点、展示自己生活的平台,部分学生出现了沉迷网络游戏、大肆宣扬他人隐私或发布崇洋媚外等不当言论的问题,这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新媒体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了全新的思政教育渠道,打造了全新的“互联网+思政”工作模式,辅导员要开发网络中的优质思政教育资源,运用新媒体渠道搭建师生沟通的新桥梁,全面提升辅导员思政教育有效性[1]。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难点
(一)学生产生网络成瘾问题,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生后“放飞自我”,网络游戏、短视频和网络直播成为很多大学生的日常娱乐方式,网络成瘾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熬夜打游戏、看直播,作息时间比较紊乱,很多学生因此逃课,影响了专业课学习[2]。部分网络游戏含有血腥暴力元素,容易让学生滋生暴力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部分学生沉迷虚拟网络世界交友,和同班同学社交比较少,也很少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出现社交障碍[3]。
(二)教师对新媒体了解较少,思政教育缺少创新力
抖音、微博等新媒体是大学生主要的社交渠道,但是辅导员对这些新媒体的了解比较有限,思政教育以主题班会为主,很少利用学生喜爱的新媒体方式开展。很多辅导员对学生喜欢的新媒体了解比较少,对学生网络成瘾分析不够深入,单纯的主题班会很难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此外,其对学生课下生活了解比较少,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都会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4]。
(三)思政教育形式不够多元化,师生情感互动少
大学生个性独立,长篇大论式的思政教育很难吸引他们,他们更喜欢开放式、信息化的思政教育模式,但是很多高校辅导员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例如其思政教育工作主要以主题班会、征文比赛和校规校纪讲解为主,很少组织思政教育主题的辩论活动、长征精神教育活动和青年志愿者体验活动等,师生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学生很少主动向辅导员倾诉心事,师生情感互动少[5]。
(四)缺乏网络教育平台,思政教育范围受限
快捷传输的信息和丰富的资源内容为网络普及提供了重要的优势,在思政教育中展現出良好的应用性与适用性。但目前的高校却处于平台建设的空白期,针对思政教育的扩散与升级工作,并没有形成一个受众广泛、学生活跃、功能完善、运营科学的网络平台,而这也导致辅导员在落实网络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出现内容零散、宣传不足、途径多变等问题。高校既未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安排和推动思政工作开展;也没有落实多途径协同建设,很多学校官方网站或新媒体运营存在不统一、无合作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得到全面而有效的思政信息引导。部分学校虽然建立了思政网络教育平台,但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比如UI界面落后、交互方式烦琐、响应时间过长、更新速度缓慢等,其使用效果难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进而导致活跃学生用户较少,难以形成大范围、高质量的思政教育效果[6]。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开辟新媒体教育渠道,打造“互联网+思政”模式
高校辅导员要积极了解学生喜爱的新媒体App,运用微博、微信和抖音等开展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生生活,让学生时时刻刻接受良好的道德熏陶,打造全新的“互联网+思政”工作模式。例如辅导员可以申请班级微博账号,邀请学生加入微博讨论组,定期上传社会公益活动、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四史”学习内容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信息,也可以介绍时代楷模先进事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指导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思政知识,逐步提升大学生政治觉悟。例如辅导员可以在班级微博账号上分享最近大火的历史正剧《觉醒年代》片段和影评,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中国有志青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做出的贡献,让学生真正了解青年一代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辅导员要结合这部励志电视剧开展思政教育,带领学生学习李大钊、陈独秀父子、毛泽东和鲁迅等人的爱国故事,为学生讲解个人理想、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讲解五四精神,激励学生继承先辈奋斗、爱国、奉献和服务精神,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建设者,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7]。
(二)开发新媒体思政教育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辅导员要重视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开发新媒体相关教育资源,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解决困扰学生个人成长的棘手问题,结合针对互联网的相关法律开展思政教育。例如,某大学生因为在网络上发布诋毁革命烈士的不当言论而被举报,遭到了公安机关处罚,辅导员要结合这一案例开展法治教育,为学生讲解针对互联网的相关法律,让学生明确新媒体并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要遵守国家宪法、新媒体文明公约,不发布和散播不当言论,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及时举报损害国家利益的言论,积极参与新媒体净化活动。此外,辅导员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带领学生观看长征主题电影,让学生了解艰辛的抗争年代,介绍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人率领红军摆脱敌人追捕,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壮举,让学生真正了解长征精神对个人学习、就业和生活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走进、了解、传承长征精神。辅导员要号召学生继承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要带领学生了解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展现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不怕牺牲、牵挂战友的精神,让学生继承长征精神[8]。
(三)开发热门时政新闻,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
辅导员要积极开发和学生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例如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戍边战士事迹,为学生展现青年一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向这些时代楷模、优秀青年学习,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例如,辅导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央视新闻对四位戍边战士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陈红军、陈祥榕、王焯冉和肖思远四位战士英勇抗击外军,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大无畏精神。他们之中最年长的33岁,最小的陈祥榕还不满19岁,他们用自己的青春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用鲜血守卫了祖国的边境线,展现了当代青年战士的爱国情怀。辅导员要结合戍边战士事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岁月静好的生活是由这些战士们守护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由國家来保障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命运紧紧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军入伍、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让学生践行好当代青年大学生使命。辅导员要积极带领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前往烈士陵园祭奠、慰问老红军、担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志愿者等,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爱国活动,让学生在思政实践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熏陶,鼓励学生学好专业课,积极参与基层农村建设,用知识回报祖国,真正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为选拔入党积极分子做好准备[9]。
(四)加强联动效果,组织线上思政活动
在网络思政教育中,除了以思政资源进行媒介宣传引导之外,还可以发挥网络的交互性与联动性,组织线上思政教育活动,让更多学生通过网络参与到活动之中。如此不仅可以让活动拥有更高的影响力,而且还能利用网络的评选与展示效果,让参与者拥有更强烈的体验感与成就感,形成正面导向的作用。以网络为途径的思政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较为丰富,学校可以依据网络环境、社会环境、节假日等相关主题开展并设计各类活动。首先,在当代科技的支持下,智能手机的拍摄功能越来越强大,可开展“微电影”“短视频”拍摄活动,而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大庆,学校便可以此为主题,要求学生拍摄一段视频,以庆祝党的百年诞辰,比如可以展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呈现某一段革命历史或红色事迹、讲解某一场革命战役、重现某一段革命影视作品中的经典画面等。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途径接收到该活动信息,组成学生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作品并提交。活动官方可以由教师团队组成,对学生作品的初步审核后,推选出一些优秀作品通过学校官方新媒体进行推送,并建立投票网站链接,让广大学生和用户进行投票,选出最受欢迎作品、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演员等奖项,由学校为他们准备相应的奖品。学校也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组织思政活动。比如在端午节,一方面可以开展征文活动,以屈原的故事或民族文化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学校同样可以通过新媒体展示并评选优秀作品。另一方面则可以围绕文化和民俗的主题,开展vlog拍摄大赛,让不同地区的学生拍摄家乡的端午节习俗,通过新媒体的宣传,让不同地区的学生相互探讨习俗文化,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区域文化的理解。在这样的活动之中,不仅可以强化参与者的思政意识与道德素养,他们的活动作品也将成为思政宣传的内容,从而实现更有效的教育引导效果。
三、结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积极了解大学生喜爱的新媒体社交软件,建立班级微信、微博账号,定期为学生推送正能量社会新闻、时代楷模事迹和就业创业等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新媒体,帮助学生逐步克服网络成瘾问题,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上,借助新媒体开展时政新闻讲解,为学生树立道德上的榜样,全面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秋.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评《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高教探索,2018(09):2.
[2] 王蓉. 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3):151-152.
[3] 朱玲玲.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20):234.
[4] 赵园园. 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路径研究[J]. 教育研究,2021,4(04):10 -11.
[5] 陈建旭.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 知识经济,2020(10):77 -79.
[6] 赵新然.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J]. 中国教育学刊,2016(12):33.
[7]] 高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J]. 新闻与写作, 2018(02):125-126.
[8] 曾敏,梁浴文,金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的发展和创新——评《微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行与思》[J]. 新闻记者,2017(10):97.
[9] 廖秀媛. 新媒体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探索——评《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J]. 新闻爱好者,2019(03):111.
(荐稿人:封延会,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