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共一大代表, 曾三次为冯玉祥讲学
2021-09-14熊飞宇
熊飞宇
李达(1890—1966),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编第一本党刊《共产党》月刊。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1923年退党。1938年春,李达被聘为广西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同年10月9日,广西建设研究会成立,李达为研究员。此后,应冯玉祥之邀,李达主持其研究室工作,并短时间寓居重庆。
受邀赴渝
李达为冯玉祥讲学,史载三次。第一次是泰山讲学。1932年5月,李达受中共党组织委托,到山东泰山给冯玉祥讲授列宁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期两个月。冯玉祥在日记中称赞李达“内外如一,实堪敬佩”。第二次是张家口讲学。1933年5月,李达再次受党组织委托,前往河北张家口为冯玉祥及其研究室讲学,说服冯玉祥联共抗日。第三次讲学,则是在重庆。
宋镜明撰写的《李达传记》记载,1938年冬,冯玉祥路过桂林,邀李达同去重庆。冯玉祥和李达途经贵阳,于次年1月到达重庆,住在南温泉。
据蒋铁生编著的《冯玉祥年谱》记载,1938年11月10日至年底,冯玉祥率众到湖南、广西、贵州、四川检阅部队。11月12日,冯玉祥抵桂林。晚上7点,李达、千家驹来访,“谈大局”及冯玉祥“在军事会议中之提案”。第二天早上,冯玉祥接到李达的函,核心内容是因谈话触发对时局表达的几项意见。读后,冯玉祥感叹:“李先生真是一位爱国的学者。”
14日,冯玉祥请秘书赖亚力与李达商谈两件事,即“约李先生同行”“约李先生同研究”。赖亚力后来回复说:“鹤鸣先生很乐意,但是明日一同动身,怕来不及。”由此可见,这一次李达并未与冯玉祥同行,而冯玉祥日记中也无相关记载。
1939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冯玉祥为第三督练区督练长官,指定他督练驻重庆附近的第36军、驻贵州的第99军和驻鄂西地区的第94军。2月中旬至5月初,冯玉祥先在重庆附近督练新军,后又到贵州等地。在贵州时,李达、邱砚章于3月1日晚前去与冯玉祥面谈。此时,李达正在贵阳执教。按冯玉祥日记所述,3月8日上午,“李达先生来见,临行我请他赴渝暂住,为我研究学问,承允诺将随同回渝。李走后着(冯)纪法奉送二百元,将来按月如此”。
3月11日,李达开始为冯玉祥讲解“唯物论之伦理学研究”。此后断续七天,李达都为他讲授《伦理学》。23日,冯玉祥和李达同车回到重庆。
据冯玉祥副官武纡生回忆,李达到重庆后,“一家安排住在佘(余)家祠堂”。按邓初民《忆老友李达先生》记载,李达“由冯玉祥将军聘为研究室主任。那时研究室研究员,有赖心(兴)治(即赖亚力),武訏(纡)生,胡守愚诸先生”。而“冯将军的官邸在重庆巴县中学内,为了避免空袭”,“另有私宅在离重庆七十里外之陈家桥,研究室则设在南温泉乡下”。
1939年5月3日,冯玉祥在外督练新军后回到重庆。7日午间,即在“巴中办事处”,“同老舍、何荣、李达、胡守愚四位会食,谈市民防空演习应多学训练,免得牺牲。又说到党政人员训练班之谈话”。
5月15日,冯玉祥在土桥镇余家祠堂集合杨成之所率督练人员,“听请李鹤鸣先生講抗战新阶段中之展望”,李达“阐述颇详”。5月26日,察省抗日同盟军纪念日会(即察省抗日同盟军成立六周年大会)在余家祠堂举行,李达和赖亚力等,以及督练人员和手枪营全体官兵约500余人参加,冯玉祥任主席,“报告开会意义”。5月30日,冯玉祥又“邀李达、陈天秩与赖兴治、杨伯峻等数先生谈”。所谈内容,一是“着手编著小册子数种”,阐述“蒋委员长南岳训词”“十二条纲领”,“着重在实行实践实作实干之精神”;二是“前次与此次国防会议军事外交报告之比较”。
引荐人才
李达主持研究室工作,首先是建章立制,并呈冯玉祥定夺。1939年6月7日,冯玉祥致书李达,对他的构设与计划表示“莫名钦佩”,认为“研究室简章尤为允当”,恳请李达“设法近日开始进行”,并“交李副官景合照办”。6月10日,冯玉祥又嘱李达“放手点办”。
其次是荐贤举能。李达曾先后介绍胡守愚等五人来研究室工作。这五人均为李达“后生”,当时在成都各地任职。5月7日,胡守愚来巴县中学,冯玉祥“谈话后知其为福建人,是清华大学先进、李先生弟子,南洋《新加坡日报》之主笔,去年返国为祖国抗战而奋斗”。5月31日,李达介绍褚道庵到余家祠堂拜见冯玉祥。6月14日,又介绍了北平大学学生张天民,冯玉祥随即将青年团的情形对他作了分析。
李达还曾引荐同道为冯玉祥讲学。主要有两次:一次是7月3日,介绍中央政治学校教授尹文敬为冯玉祥定时讲授“中国的财政问题”,为期10天。另一次是代邀朝阳学院教授邓初民、黄松龄,分别为冯玉祥讲授政治学和经济学。
第二次讲学从8月6日开始。早上6点半,由邓初民讲中国民权问题;下午4点至6点,由黄松龄讲经济学。8日与9日,二人分任上、下午的讲学。11日7点至9点,由邓初民讲课。课后,冯玉祥和邓初民、李达、吴组缃等谈话,谈及10日在重庆开常务会议,白崇禧出席,报告前方军队的情况。邓初民说:“八路军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能打胜敌人的缘故,就是官兵一心,军民一致,所以现在一般有知识的青年们都欢天喜地地参加这个团体。”12日,黄松龄的经济课结束。13日上午7点至9点15分,邓初民讲政治学。课后,冯玉祥谈及“萧振瀛之卖国阴谋及孔庸之(孔祥熙)报告之困难事”。16日上午,冯玉祥为黄松龄、邓初民各写对联一副,讲学至此结束。
对于这次讲学,邓初民曾回忆说:
我们每天上午讲课,下午休息,冯将军率领他的卫士等若干人,每日听讲,李达先生亦在座侧耳倾听,我与黄教授各占一上午,亦互听,互讲,如此在陈家桥差不多住了一个月。冯将军自奉甚薄,而待客则很丰盛。每餐备鸡蛋、鸡肉,猪、牛肉,甚至每天派人到北碚挑西瓜来消暑。我们每日下午休息时间,上下古今,谈锋甚健,李先生尤诙谐百出,从抗战期间的腐败黑暗到个人私生活的苦乐滋味。彼时住在陈家桥和我们共同起居饮食生活的,还有一位吴组湘(缃)先生,时为冯将军整理《我的生活》初稿,因而他对于冯将军的轶事,掌故,记得很多,一庄庄(桩桩),一件件,说起来令人不知疲倦,有时捧腹大笑(吴先生现任中大国文系教授,已与冯将军一同赴美)。冯将军高兴时也来参加,亲口作他的生活自述,有时令人伤感,有时令人振奋。
邓初民回忆中提及的“北碚西瓜”,在冯玉祥的日记中也有记录:8月2日,“游俊杰由北碚归来,买来西瓜百个,甚为甜美,即派人送白健生(白崇禧)、李任潮(李济深)先生各十个,张文白(张治中)、梁寒操、王昆仑先生各五个”;8月14日,去菜园地看张自忠时,又送西瓜二十个。剩余的部分西瓜,可能就從巴县中学运至陈家桥,以作“消暑”之用。
临别赠言
重庆时期,李达是否曾为冯玉祥讲学,《冯玉祥日记》并无记载。但据武纡生回忆,“1939年4月开始,李达每周给冯玉祥讲一次唯物辩证法理论课,除冯玉祥外,听讲的还有秘书赖亚力,副官赵力钧、周茂藩、武纡生等30余人”,讲课总计有“七八次”。后来中断了,主要原因是“日寇飞机对重庆空袭日渐频繁”,冯玉祥“为安全时常变换住处”。不过,一如前文所述,1939年4月间,冯玉祥因督练新军正辗转各地,所以武纡生的说法不可完全采信。
宋镜明《李达传记》则说,李达备课非常认真,“七八月间,重庆酷热,他身穿背心,甚至打着赤膊,一字不苟,赶写讲稿”。然而,这段时间已有尹文敬、邓初民和黄松龄的讲学,恐怕很难再添加李达的课程。
1939年9月,李达离开重庆。至于原因,《李达传记》中没有说明,《冯玉祥日记》也未提及,邓初民却有一段忆述:
不料他把我和黄教授请到重庆来的时候,就正是他预备离开冯将军的研究室,离开重庆的时候。他离开时,留下一封长信给冯将军,原稿他给我看过,写得很好,对冯将军有许多宝贵的建议。据说:冯将军读过这封信后,把有些地方加以浓圈密点,有些地方还加上顶批,说道:“这真算得我的箴言宝典,我要置之座右,我要终身不忘。”然因李先生去志甚坚,冯将军虽嘉其言而不能留。本来他离开冯将军的研究室,也不一定就要离开重庆,在重庆还有他新贵的朋友,北平大学的旧同事,例如那时又是参政员又是什么参事室的参事的陈某(即陈豹隐),很可能在重庆替他找一个栖身的位置,如李先生肯屈就,即作一名新贵也不难,但据他说到重庆来就根本没有跟这些傢伙多见面。李先生是有他一贯的信念并崇高的自尊心的。在抗战未爆发前,他亦曾奉召庐山面过圣,结果在抗战初期产生的国民参政会,他都没有以名教授、大学者的资格被征用,或即由于面圣时,奏对不称旨使然。这样,李先生就从冯将军的研究室离开了,也从陪都重庆离开了。
编辑/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