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行走两万里演绎救亡进行曲
2021-09-14张莉
张莉
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许多学校被炸毁,无数民众流离失所。一些贫困学生随父母逃到位于公共租界的恩派亚难民收容所。在那里,还有一群因战火沦为孤儿的学生。其中,沪东临青学校歌咏队的一些小学生,主动在难民收容所里教小朋友识字、唱抗日歌曲,还组织大家去医院慰问伤兵。
这支队伍逐渐发展到20多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国难教育社得知此事后,考虑到这些孩子最大的不过16岁,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就派共产党员吴新稼将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培养。1937年9月3日,孩子剧团正式成立,隶属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吴新稼任干事长(后改为团长)。
抗战血泊中开出的奇花
剧团成立后,孩子们热情高涨,很快就学会了几十首抗战歌曲,还排练了《放下你的鞭子》《捉汉奸》等街头剧。他们打出“孩子剧团”的旗帜,到工厂、学校、街头、收容所演出,唤醒和激发人们的抗日热情。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为安全起见,在吴新稼的带领下,孩子剧团22名成员分五批撤离上海,向武汉转移。他们冒着被日机轰炸的危险一路西行,坚持给所经之地的民众和驻军演出,宣传抗日救亡。在那个严冬,南通、扬州、徐州、郑州等城市都留下了他们坚定的足迹、单薄的身影和热情的歌声。
1938年1月10日晚,孩子剧团历时一个多月、行走3000多里路,终于抵达武汉。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特意为这群历经战火与磨难的孩子举办了一场欢迎会。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郭沫若等亲切接见了孩子们,给了他们许多温暖和鼓励。周恩来曾以“救国、革命、创造”六个字勉励孩子剧团的小朋友。郭沫若题词盛赞孩子剧团:“宗教家说‘儿童是天国中之最伟大者,我敢于说‘儿童是中国中之最伟大者,因为他们的爱国是全出于热诚,行动是毫无打算。”
4月,孩子剧团被编入刚成立不到两个月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郭沫若任厅长的第三厅领导。4月至8月,在郭沫若、冯乃超等人的领导下,孩子剧团的成员们奔走在武汉大街小巷,为“保卫大武汉”发出了稚嫩而极具感染力的呐喊。
孩子剧团以戏剧演出和咏唱抗战歌曲等方式融入抗日救国的洪流中,被茅盾赞誉为“抗日战争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
在苦难和战斗中磨砺
1938年10月,日军逼近,武汉告急。孩子剧团在战火中再次转移,历尽艰难险阻,于翌年1月抵达战时首都重庆。
在重庆期间,孩子剧团分两队到四川各地农村集镇进行抗日宣传,开展歌咏、演戏工作,还派出工作队帮助中小学校及儿童保育院排练戏剧歌咏和组织演出,曾上演了揭露国民党黑暗腐败的六幕儿童话剧《乐园进行曲》、五幕童话剧《猴儿大王》等。他们每到一地演出,就会动员当地的孩子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演出结束回城后,队员们便集中学习文化、政治及艺术等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们,党组织专门请地下党员蔡馥生、陈乃昌担任剧团指导员,请曹荻秋教英文,请著名导演郑君里等担任剧团艺术指导,冼星海也常来教孩子们唱歌。很快,孩子剧团成长为一支优秀的宣传队伍。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国共关系日益紧张。国民党当局为加强对剧团的控制,三次下令将孩子剧团调归重庆市卫戍司令部管辖。1942年9月,国民党当局又以改组为名撤换孩子剧团负责人,使宣传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孩子剧团被迫解散,孩子们纷纷离团。在周恩来、邓颖超等的关心爱护下,一部分团员被送往解放区,大部分留在国统区上学或工作。
从1937年9月至1942年9月,孩子剧团从上海出发,行走了约2万里路程,足迹遍布沪、苏、皖、豫、鄂、湘、桂、黔、川等省市,演出300多场次,约有45万人观看。这群几岁至十几岁的少年儿童,不仅在苦难和战斗中磨炼成长,还带动全国多地广大民众特别是儿童们觉醒和成长,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先锋“小战士”。
石凌鹤创作《小战士》
抗战时期,重庆会聚了全国的文化艺术名流。其中兼任孩子剧团艺术指导员的,便是剧作家石凌鹤。
石凌鹤1906年出生于江西省乐平县,学生时代就投身新文化运动和革命运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在上海从事工运工作和戏剧艺术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抗战期间从事救亡演剧、战地演剧等工作。1939年,石凌鹤来到重庆,1940年11月任文化工作委员会第二组代理组长兼孩子剧团艺术指导。
他为孩子剧团编导了多部童话剧。如1941年为孩子剧团编导了《乐园进行曲》。作品气势恢宏,载歌载舞,塑造的人物有个性,对现实的反映有一定深度。
当年,《乐园进行曲》在重庆国泰戏院公演了一个多月,场场爆满,轰动一时。为满足观众的需要,剧团有时一天演出三场。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也得到一些艺术家的鼎力支持。剧中的舞蹈由吴晓邦设计,作曲由朝鲜人韩悠含担任,演出时则由中华交响乐团伴奏,马思聪指挥。强大的阵容,演出的盛况,把这部儿童话剧推向了高潮。
此外,石凌鹤还于1941年9月以孩子剧团的真实工作为题材,创作了名为《小战士》的故事剧本。
《小战士》讲述了抗战期间孩子宣传团在鄂西前线坚决与汉奸斗争到底的故事。故事中塑造了以团长张大志和团员石坚、小六子、黄文英、石英等为代表的小战士群体,他们活泼、机智、英勇、堅定;同时塑造了与他们形成对比的一个新队员——爱演戏,但娇生惯养、爱动摇的小女孩魏酉男,以及一个反面人物——对抗战工作执行不力、与汉奸勾连紧密的政府公务员,魏酉男的父亲魏希贤。
1985年,石凌鹤将珍藏了40余年的《小战士》手稿捐赠给重庆市博物馆。
这份手稿纵29厘米、横20.7厘米,从右至左竖写。在泛黄的字里行间,分明看到“小战士”们在战争和苦难面前表现出的勇敢、坚定和爱国之情。孩子剧团虽然只存在五年时间,但他们以歌咏、戏剧为武器,积极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编辑/王尧